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城市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发展得最好的居住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城市接纳不断增长的人口,城市将容纳地球大部分的人口。今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是可以自由选择乡村还是城市的问题,而是必需将城市作为主要生存与繁衍的空间领地。于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究竟选择何种城市形态与发展模式才能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要求。
人类只有两种方法增加城市空间,一种是城市向郊区蔓延,另一种是发挥城市内有限土地的潜能,提高城市密度和紧凑度。就目前的资源条件与经验而言,向郊区无限蔓延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
作为后者,其重要价值在于遏制了城市的蔓延,节约了有限的用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的表现形式——高密度发展的城市能提高城市在密度、功能组合和物理形态上的紧凑度,有利于资源的集中、服务和设施的共享,提高城市生活的效率和便捷,最终塑造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并促进城市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以城市形态来看,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人类活动空间的聚集状态。古代是源于防御与宗教活动的聚集,现代则因为工业生产、商业贸易与金融活动以及其他城市功能和社会服务的聚集。城市高密度发展正是追寻了传统与现实中密集紧缩城市形态的经验与价值,为城市提供了便利、密集而丰富的生活,并且这种生活意味着高效率,节约了时间和精力。密集的城市空间环境使城市气氛变得活跃而且促进城市生活和文化活动以及相关城市功能和设施的发展,也为城市空间和功能提供了多样和丰富的选择。高密度城区密集的建筑集群能够促使城市空间和形态界面的丰富和连贯,也为多样性的建筑类型和形态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完善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高密度城区创造了城市生活的活力并产生令人振奋的景象和魅力,从而创造了多彩繁荣的城市形象。
人类生存的地球的土地是有限的,新增的空间需求绝大部分需要在城市空间中得到满足,并且是在因遏制城市规模的扩张而留下的、有限的城市空间中获得支撑,那么城市趋向高密度成为必然性和唯一性。(www.xing528.com)
蔓延式城市发展是一种饱受批评的城市增长模式,是一个从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弥漫到发展中国家的全球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蔓延性扩展所引发的人口与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在中国部分发达地区更显突出。因此城市高密度发展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更具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的耕地总量非常稀缺,全国现有耕地18.37亿亩[14],人均耕地拥有量只有1.41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7.3%[15]。
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已经有大约185万公顷的土地被永久地转化为城市建设区。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21%世界人口的国家来说是十分严峻的。[16]
20世纪末以来,中国耕地的减少越加触目惊心,更为严重的是,中国耕地的后备资源几乎已经枯竭。人们也许一直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而实际情况是把二类宜居地区加上去,中国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也只占26%的国土面积。而就是这26%的国土面积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快同时又是优质耕地的土地[17]。因此尤其对于像中国那样人口基数大,耕地资源有限的国家,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中国当前这种以牺牲宝贵的耕地作为代价的城市化,不但将会影响中国自身的粮食自给自足能力,还将对未来世界的粮食供给造成巨大压力和威胁,这种蔓延式的城市发展根本是不可持续的。对于中国或其他类似国情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必须走密集紧缩高密度发展的城市模式。
平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空间需求的出路是城市化以及紧缩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模式,那么在城市形态上的反映是空间、功能和物理形态上的紧凑度,并且将延续和发展已经形成的处于高密度状态的城市环境,也将促成新兴的城市高密度区的产生和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