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加快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应该说“长治”工程实施13年的基本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必须继续坚持这些经验,并且要在全面贯彻中央生态环境建设方针和新的治水思路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发展。
一是要制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划。按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成因,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律,编制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明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分区、目标、任务与措施。在规划的基础上,抓好协调,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的作用,推动与指导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共处。水土流失是人与自然冲突的产物,水土保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当今人们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建设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将受到制约。要克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观念。在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中,要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努力做到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保障长江生态安全、维系长江优良生态,作为流域水土保持根本任务,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把改善生态、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努力为流域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可持续利用的水土资源基础,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特别是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要遵循自然规律,封山禁牧,封育轮牧,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林草植被。要抓住机遇,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减少水土流失。
三是坚持治理与开发结合,促进农民增收。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产生泥沙、恶化生态的水土流失地,同时又是农民赖以生存、谋求发展经营对象。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的治理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营效益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是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之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水土保持开发性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继续坚持开发性治理,着眼于生态,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措施安排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把水土保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农民增收点;要实行治理与开发分开运作,鼓励业主开发,倡导公司加农户模式,注重规避农民的市场风险,切实提高农民收益;要把水土保持与农村文明家园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改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机制方面,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由依靠政府组织群众治理为主,转向政府推动和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办法。特别要遵循经济规律,面向市场,对水保工程要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推广大户治理和专业队治理的经验,依靠社会的力量,加快综合治理和开发。
四是坚持分区防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长江流域幅员辽阔,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性显著,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强度不同,防治水土流失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坚持分区防治方略,科学划分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宜封则封,宜治则治,该管必管。要在全力推进综合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流域水热条件优越、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强的优势,倡导生态文明,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封育保护,加快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www.xing528.com)
在治理与预防的关系上,要突出保护,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要明确把保护和改善生态放在首位,立足于保护,突出生态效益。加大预防保护力度,防止在开发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依法行政,强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归口管理。在工作的安排上,要突出重点,着重抓好汉江上游和丹江口水库、三峡库区、金沙江流域,以及鄱阳湖、洞庭湖水系崩岗严重地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工程。
五是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做好水的文章。一条小流域就是一个完整的、也是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危害具有流域性。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是科学防治水土流失的必然要求。小流域治理是水土保持的灵魂,我们要高举小流域治理旗帜。不仅要继续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而且要以完善小流域防治体系为突破口,推动水土流失防治水平的提高。要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诊断,山上山下一起治,水田林路电并举,建立起综合层次更高、功能更加全面、结构更加合理的小流域生态维护体系和开发利用体系,不断丰富水土保持内涵。
水是水土流失的动力和生态环境控制性要素。防治水土流失,目标是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是治水。我们不仅要从更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坡面径流调控体系,而且要把水土保持作为优化小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工程实施,提高山区水资源利用率,为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要把水土保持作为小流域防洪工程实施,蓄滞坡面径流,渠化沟溪河道,改善小流域生态,有效减轻山洪危害。
在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防治措施截然分开的做法。考虑到小流域是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考虑到人类生存的需求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以恢复植被为主的生物措施和以小型工程为辅的防护措施,是完全符合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的。因此,在小流域治理中千万不能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截然分开,这只能使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愈演愈烈。
六是坚持依法防治,强化行业管理。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我们要更好履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不断加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严格管理,强化监督,依法行政,最大限度地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在多部门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从规划,规程标准制定、验收和统计等环节入手,切实加强水土保持行业管理,努力形成政府主导、水保引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工作格局,更好更快地推进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另一方面,要以防治水土流失为目标,以治沟、治水为切入点,搞好坡改梯、退耕还林和灌排兼备的坡面水系工程,实现水、林、农的融合,完善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