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973年、1986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甘肃居延考古队先后三次在甘肃省金塔县境内的肩水金关及其周边的地湾城、大湾城遗址发掘出土汉简1.7万余枚,这些简牍被称为肩水金关汉简,其中在肩水金关出土汉简1.2万余枚。在全国范围内,一个地方出土如此多的汉简实属首例。在这里出土的简牍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文物研究价值极高。如此多且完整的汉代简牍和实物,无疑为后世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依据,确实无愧于“肩水金关汉文库”的称号。
肩水金关、大湾城、地湾城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属居延遗址的一部分,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肩水金关是当时扼守弱水、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酒泉的北大门。大湾城为汉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地湾城为肩水候官所在地。在此出土的汉简总数占全国出土简牍的40%和居延简牍的70%。
居延汉简考古
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沿弱水两岸,北起宗间阿玛,南至毛目(今甘肃省金塔县鼎新镇)约250千米之间,以及在布肯托尼与博罗松治约60千米之间,发现有汉代的塞墙和障堡亭燧,其间共有3段塞墙、39个烽台、2个城和4个障,从中获得10200枚汉简,这些汉简被称为居延旧简。其中在金塔境内的肩水金关故址共出土汉简850多枚,同时出土的还有木、竹、角、陶、铁、芦苇、葫芦等器以及皮革、货币、织物。大湾城故址城区及其边沿共出汉简1500枚。
1972年秋,甘肃居延考古队沿黑河,南起金塔县双城子,北至居延海一带进行了考古勘察。在调查、踏勘的基础上,于1973年和1974年夏秋季,对破城子、肩水金关、第四燧等三处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金塔县境内的肩水金关故址,是这次发掘的第三个发掘点。出土的文物仅简牍就达11577枚,加上1930年出土的850枚木简,共出土简牍12427枚。还有货币、残刀剑、箭、镞、表、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丝麻、毛、衣服、鞋、帽、渔网、网梭、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以及棨信、印章、封泥、笔、砚、尺、木版画和麻纸等遗物1311件。
这次居延考古队在肩水金关挖掘的简牍,被称为居延新简,数量大,内容丰富,令世人惊叹。这些简牍绝大多数是木制的,只有极少数是竹简。就形制而言,有牒、检、板、檄、椠、简、两行、觚、册、符、传、过所、削衣等。通常完整的简牍每枚长23厘米左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尺牍),最长者达88.2厘米,最短的仅3.8厘米。其中纪年简的上限始于西汉昭帝始元时期,下限至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其中西汉武帝时期和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以后的简数量极少。昭帝至新莽时期的年号简基本上是连续的,宣帝时期的最多。(www.xing528.com)
1986年,甘肃省又组织专人对地湾城进行发掘,共出土汉简约2000枚。这些简的年号集中于公元前84年至24年,属昭帝至王莽更始时期。同时出土的器物很多,有木器、竹器、苇草器、角器、料器、陶器、铁器、铜器、皮革和织物等,还发现残笔一支。根据这里出土的函检与簿检,认定地湾城为肩水候官所在地。
肩水金关所出汉简,内容囊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文物价值。政治方面包括汉代的养老制度、抚恤制度、吏制等内容;经济方面有关于农垦屯田的记载,其内容涉及屯田组织、农事系统、屯垦劳力、田仓储运、田卒生活、剥削形式、剥削量,以及农具、籽种、水利、耕耘、管理、收藏、内销、外运、粮价、定量等等,其学术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军事方面,肩水金关汉简多是西北边塞烽燧亭障的文书档案,文中所记载的武器名目繁多,最常见的为驽;科技文化方面,肩水金关函检中记载有《九九表》,同时,居延纪年简多载有年月日,一般在月名与日序之间注明朔旦,这无疑是研究两汉朔、旦排列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出土的一种历史资料,肩水金关汉简虽属历史文献学的范畴,但是它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自身又具有一种独立的文化内涵。这些文物及长城、烽火台、关隘要塞遗址,让人们重新认识居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西北边塞的守御器备、烽火制度、管制文书、亭障遗址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大充实了汉代社会的历史,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的难题。目前,对肩水金关汉简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个新的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