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佛老二氏的理论影响与学术成果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佛老二氏的理论影响与学术成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够取得如此灿烂的学术成果,又莫不得益于佛老“二氏”的理论滋养、熏陶和影响。这是一对无法克服的矛盾与悖论。尤要者,中国人文历史积淀的结果造成了一种文化积习:文人不仅以资治自律,且以资治律人,每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政治规定学术、评判学术。《小心斋札记》。故本书仍以为东林归入阳明一派为妥。书中对《大学》尚有肯定性评价;而至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佛老二氏的理论影响与学术成果

理学八百年发展史上,理学家对于“理气”、“道器”、“形而上”、“形而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道心人心”、“致良知”、“主敬”、“主静”等一系列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过深入细致的探讨。这一大片前人未曾或甚少涉足的深层次学术处女地,有赖于理学家的辛勤拓展与耕耘,渐渐由生地变成了熟地。从学术本体的角度看,理学涉及面之广,逻辑推理之严密,思想体系之宏大精深,真真创造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空前的时代!能够取得如此灿烂的学术成果,又莫不得益于佛老“二氏”的理论滋养、熏陶和影响。假如将“二氏”——即便如朱熹所说是“皮壳”——从理学中抽去,理学也就不复存在,从而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一段辉煌也就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二氏”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之功大矣哉!

但若换一个角度,如果以政治为本体,上述看法则大谬不然。理学借助佛老在学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远离”(而非脱离)、“偏离”(而非背离)传统的“资治”治学目的论为代价的。从理学的“内在理路”看,一方面理学的治学旨归,最终要落实到偏向于修、齐、治、平,纲常名教的“资治”上,最终要归本于政治,理学家自己也认同这一点;另一方面,富于思辨的“二氏”却将人和人的思维拉向浩渺的苍穹,由“空中”鸟瞰“地面”。这是一对无法克服的矛盾与悖论。受理学学术范式本身的制约,理学趋向于形而上,终不免授人以“本末倒置”的批评把柄。所以,尽管程朱陆王绝无离经叛道之意,且又如此小心翼翼地规避“二氏”,但由于儒学与“二氏”相嫁接所产生的理学之果中不能不隐含两种不同的治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基因,这就使偏重于政治实践的儒学,可以“资治”为由,随时随地将“二氏”撵出其领地。尤要者,中国人文历史积淀的结果造成了一种文化积习:文人不仅以资治自律,且以资治律人,每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政治规定学术、评判学术。拿着资治的“尚方宝剑”去与援佛入儒和援道入儒的理学相较量,理学那里是它的对手?更遑论“二氏”!因此,在资治治学观的制约下,援“二氏”入儒的理学“劫数难逃”,在理学清算的浪潮中其终将衰败式微的历史命运是早已注定了的。

————————————————————

(1)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6页。

(2) 同上书,第288页。

(3) 《朱子语类》卷九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

(4) 《宋史·朱震传》。

(5) 参见邱汉生:《理学开山周敦颐》,《中国哲学》第五辑,三联书店1981年版。

(6) 同上。

(7)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8) 《朱子语类》卷一二六。

(9) 见宗杲:《宗门武库》。

(10) 《朱子语类》卷五。

(11) 《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38页。

(12) 《朱子语类》卷一四。

(13) 《朱文公集》卷三〇。

(14) 《大正藏》卷三五。

(15) 《楞伽师资记序》。

(16)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17) 《朱子语类》卷三四。

(18) 《朱子语类》卷一。

(19) 《朱子语类》卷六七。

(20) 《朱子语类》卷九四。

(21) 《朱子语类》卷六〇。

(22) 《朱文公文集》卷七二。

(23) 《朱子语类》卷一八。

(24) 《传习录》下。

(25)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六。

(26) 《传习录》上。

(27) 参阅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3—517页。

(28) 关于习斋思想与阳明学派的渊源,钱穆所论甚详,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颜习斋章”。

(29) 《华严行愿品疏》。

(30) 《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31) 《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二》。

(32) 《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四》。

(33) 同上。

(34) 袁中道:《李温陵传》。

(35) 瓮庵子:《生绡剪》第十二回。

(3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7) 《汤显祖集》卷三三。

(3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9) 《日知录》卷一八,《朱子晚年定论》。

(40) 《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四》。

(41) 同上。

(42) 《明神宗实录》卷一八六。

(43) 《困知记》附录,《答允恕弟》。

(44) 《困知记》,《答陈倚御国禅》。

(45) 《困知记》,《与林次崖佥宪》。

(46) 《困知记》,载《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一》。

(47) 参见《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二》。

(48) 《升庵全集》卷七五,《道学》。

(49) 《升庵全集》卷二,《周官音诂序》。

(50) 《升庵全集》卷七五,《蒋北谭戏语》。

(51) 《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

(52) 《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三》。

(53) 《明儒学案·东林学案四》。

(54) 《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三》。

(55) 《明儒学案·蕺山学案》。

(56) 参见《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

(57) 《小心斋札记》。

(58) 《论学书》,《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

(59) 同上。

(60) 同上。

(61) 同上。

(62) 《商语》,《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

(63) 《论学书》,《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

(64) 按,东林士子之学派究竟当归入朱熹一派还是阳明一派?有谓东林之学为“新朱子学”者。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持此论者颇多。钱穆先生则谓顾泾阳“教法,仍是阳明立诚宗旨”(见氏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引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此论甚确。故本书仍以为东林归入阳明一派为妥。

(65) 《论学书》,《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

(66) 《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

(67) 《日知录》卷一八,《朱子晚年定论》。

(68) 《正蒙注序论》。

(69) 《尚书引义》卷五,《多方》。

(70) 《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一》。

(71) 参阅周予同:《群经概论》,载《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2) 《朱子语类》卷一四。

(73) 许三礼:《海宁县志·理学传》,载《陈确集》卷首,中华书局1979年版。

(74) 《与吴仲木书》,载《陈确集》,第74页。按:陈确此书撰于顺治九年(1652年)。书中对《大学》尚有肯定性评价;而至顺治十一年陈确撰《大学辨》(见《陈确集》,第31页)时,他对《大学》已持全盘否定态度。此亦可见在这两年中乾初治学观念之转变。

(75) 《复吴衮仲书》,载《陈确集》,第96页。

(76) 《与吴衮仲书》,载《陈确集》,第117页。

(77) 可参阅《复朱康流书》,载《陈确集》,第128页。

(78) 《大学辨》,载《陈确哲学选集》,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

(79) 同上。

(80) 《与张考夫书》,《陈确集》,第583页。

(81) 《大学辨》,载《陈确哲学选集》,第3页。

(82) 《答唯问》,《陈确集》,第561页。

(83) 《大学辨》,载《陈确集》,第2页。

(84) 《陈确集》,第166页。

(85) 《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三),载《陈确哲学选集》,第56页。

(86)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51页。

(87) 《答陈乾初》,载《陈确哲学选集》,第47—48页。

(88) 《汉书·董仲舒传》。

(89) 《后汉书·杜林传》。

(9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书类二》。

(9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书类二》。

(92) 同上。

(93) 《潜邱札记》卷六,《与刘颂眉书》。

(94) 《潜邱札记》卷六,《与戴唐器书》。

(95) 见《潜邱札记》卷六。

(96) 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载《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89页。

(97) 见《潜邱札记》卷二。

(98)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6页。

(99) 《尚书古文疏证》卷二,《第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100) 《尚书古文疏证》卷二,《第六》。

(101) 《尚书古文疏证》卷二,《第七》。(www.xing528.com)

(102) 同上。

(103) 《尚书古文疏证》卷一,《第一》。

(104) 《尚书古文疏证》卷一,《第一》。

(105) 《尚书古文疏证》卷一,《第三》。

(106)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

(107) 朱熹:《中庸章句序》:“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此解“十六字心传”最确。

(108) 转引自《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96页。

(109)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110) 《荀子·解蔽》:“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111) 见《尚书古文疏证》卷首。

(112) 《尚书古文疏证》卷二,《第三十一》。

(113) 可参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14) 《尚书古文疏证》卷八。

(115) 《潜邱札记序》。又,复旦大学陈居渊教授于认真审阅拙著后指出:对于朱熹,阎若璩并非一味褒扬。陈先生告我,他在国家图书馆见过阎若璩《潜邱札记》手稿,其中原有不少批评朱熹的话。但乾隆朝尊奉朱熹,因此在编纂《四库全书》时阎若璩的这部分内容被完全删除。本人未遑查阅阎氏手稿,因此谨在此对陈先生提出的意见深表谢忱!自然,拙著中阎若璩尊朱之论全是他自己的话,这部分内容是真实的,它仍然反映阎氏尊朱的基本立场。换言之,在清初“述朱述王”的学术争论中阎氏基本上站在朱学的立场而反王学,这一点仍然成立。

(116) 《四库提要》语。

(117) 参见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阎若璩”章。

(118) 《四库提要》经部《易》类小序。

(119) 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页。

(120) 《宋史·朱震传》。

(121) 《朱文公文集·杂著·易象说》。

(122) 同上。

(123) 《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124) 《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125) 同上。

(126) 《四库提要》。

(127) 《易图明辨》卷三,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85—87页。下引《易图明辨》版本同,不另赘。

(128) 《易图明辨》卷三,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85—87页。下引《易图明辨》版本同,不另赘。

(129) 《易图明辨》卷二,第38页。

(130) 同上书,第39页。

(131) 《易图明辨》,第42页。

(132) 《易图明辨》卷一,第2页。

(133) 《易图明辨》卷十,第253页。

(134) 同上书,第228页。

(135) 《易图明辨》卷十,第228页。

(136) 同上书,第253页。

(137) 《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138) 《朱文公文集·答黎季忱》。

(139) 《易图明辨》卷十,第255页。

(140) 同上书,第231页。

(141) 同上书,第238页。

(142) 《易图明辨》卷十,第255页。

(143) 同上书,第62页。

(144) 《易图明辨》卷十,第265页。

(145) 同上书,第266页。

(146) 《山东学政条约》,转引自戴廷杰:《戴名世年谱》,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0页。

(147) 《与赵良冶书》,《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148) 《与余生书》,《戴名世集》,第2页。

(149) 《戴名世集》,第466页。

(150) 方苞:《送左未生南归序》,《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151) 可参阅戴名世:《山东学政条约》,载戴廷杰:《戴名世年谱》,第170页。

(152) 戴名世:《燕市杂录》,转引自戴廷杰:《戴名世年谱》,第211页,按《年谱》,此文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戴氏38岁时。

(153) 戴名世:《燕市杂录》,转引自戴廷杰:《戴名世年谱》,第209页。

(154) 戴名世:《答朱生书》,《戴名世集》,第12页。

(155) 戴名世:《送韩某序》,《戴名世集》,第144页。

(156) 戴名世:《上大宗伯韩慕庐先生书》,《戴名世集》,第7页。

(157) 戴名世:《杜溪稿序》,《戴名世集》,第56页。

(158) 戴名世:《祭李海若文》,转引自戴廷杰:《戴名世年谱》,第179页。

(159) 戴名世:《杜溪稿序》,《戴名世集》,第57页。

(160) 戴名世:《天籁集序》,《戴名世集》,第30页。

(161) 戴名世:《赠刘言洁序》,转引自戴廷杰:《戴名世年谱》,第214页。

(162) 戴名世:《上刘木斋先生书》,《戴名世集》,第15页。

(163) 戴名世:《与刘大山书》,《戴名世集》,第11页。

(164) 见《方苞集》,第933页。

(165) 戴名世:《四家诗义合刻序》,《戴名世集》,第35页。

(166) 同上。

(167) 戴名世:《戴名世集》,第506页。

(168) 戴廷杰:《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9—410页。

(169) 戴廷杰:《戴名世年谱》,第95页。

(170) 戴名世:《重订南山集序》,《戴名世集》,第461页。

(171) 康熙时诏致博学鸿儒,曾经屡荐木厓而被拒之。

(172) 戴廷杰:《戴名世年谱》,第49页。

(173) 戴名世:《史论》,《戴名世集》,第403页。

(174) 同上。

(175) 同上书,第404页。

(176) 戴名世:《史论》,《戴名世集》,第405页。

(177) 戴名世:《与余生书》,《戴名世集》,第2页。

(178) 戴廷杰:《戴名世年谱》,第33页。

(179) 《左忠毅公传》撰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24岁时。见戴廷杰:《戴名世年谱》,第55页。

(180) 按,许显纯,魏忠贤阉党,迫害黄宗羲父黄尊素至死。崇祯诛魏阉,宗羲入京诉父冤,袖铁锥刺杀许显纯,名震京师。见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载《鲒埼亭文集选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

(181) 周作人美文》语,周氏此文作于1921年。转引自《周作人散文》“编者前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182) 刘熙载:《艺概》,第2—3页。

(183) 同上书,第29页。

(184) 同上书,第45页。

(185) 见《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7页以下。

(186) 《方苞集》,第237页。

(187) 同上。

(188) 戴名世:《戴名世集》,第183页。

(189) 戴名世:《戴名世集》,第183页。

(190) 载《戴名世集》,第499页。

(191) 同上书,第500页。

(192) 戴名世:《戴名世集》,第183页。

(193) 戴名世:《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戴名世集》,第357页。

(194) 戴名世:《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戴名世集》,第359页。

(195) 同上。

(196) 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戴名世集》,第168页。

(197) 戴名世:《杨维岳传》,《戴名世集》,第160页。

(198) 戴名世:《老子论上》,《戴名世集》,第399页。

(199) 戴名世:《阕里纪言序》,《戴名世集》,第52页。

(200) 《陈确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6页。

(201) 戴名世:《阕里纪言序》,《戴名世集》,第52页。

(202) 戴名世:《老子论上》,《戴名世集》,第399页。

(203) 同上书,第399—4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