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为晚明南京著名的思想家、藏书家与文献考据学家。他出身于军户家庭,但自幼习儒业,背负着光耀门楣的使命。焦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六岁入应天府学,二十四岁中举,直至五十岁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一鸣惊人。南京曾有“焦状元巷”这一地名,就是为了表彰他的科举成就。在成为进士之前,焦竑就已经是一位学问广博、思想成熟的理学家,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科举成功来得较晚,但焦竑的政治热情依然高涨,希望凭借自己的思想才学而有一番作为。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十年后便辞官回乡,在南京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二十年。焦竑生前就被奉为文坛泰斗、理学宗师,门生遍天下。但时人对焦竑的评价,总是夹杂着钦佩与惋惜,感叹其明珠暗投,未得到朝廷赏识。对焦竑本人而言,仕途失意也是心头抹不去的遗憾。他的一生,既有个性鲜明的一面,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所有士人的宿命。
在进入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之前,有必要对其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有所了解。焦竑是明朝嘉靖、万历时人,这是有明一代政治较为稳定,社会经济最为繁荣,思想文化极为活跃的时代。而明代的南京,也有其特殊的城市属性与发展模式。万历二十六年(1598),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第一次来到南京时,就对这个“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的大城市感到震惊,并且认为,论秀丽和雄伟,“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他。……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 (1) 。他在札记中还特别指出:“此城一度是全国的都城和几百年来古代帝王的驻跸地,尽管皇帝由于前面提到的理由已移位北方的北京,南京仍然没有失掉它的雄壮和名声。即或是失掉了,那一事实也仅只证明它从前比现在更加了不起。” (2)
自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基,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作为大明王朝国都仅仅五十六年。然而明初半个世纪的都城建设,不仅营建起高大雄伟的城墙与宫殿、衙署,也改造了城市的人口构成及城乡关系。由于洪武时期实行“徙实京师”政策,也就是将其他地区的民众强行迁徙至京城,因此明代南京城内的“土著”家族,基本是明初移民的后代。其中卫所军户所占的比例也较大。万历时期编纂的《上元县志》中称:“我太祖开基,取天下豪右聚之京师,分隶诸司各卫,而所居者实县境也。今贤哲之生,殆倍于邑人。” (3)
焦竑的先祖,就是明初隶籍旗手卫的山东日照移民。万历时期南京的另一位状元朱之蕃(1558—1624),先世为山东茌平人,后以锦衣卫籍徙南京。在焦竑、朱之蕃之后,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而名声鹊起的顾起元(1565—1628),则出身金吾右卫籍。明初的移民家庭落籍南京后,其经济与社会生活重心便迅速向城市转移。就日后获得成功的家族而言,实现社会身份上行流动的主要渠道是经商与科举,而非传统的耕读模式。一个家族要完成身份转变,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一点在焦竑身上体现得相当典型。
明代南京的教育资源相当丰富,从国家级学校国子监,到地方学校应天府学以及私人讲学之书院,都在地方教育中扮演过各自的角色。国子监的设立,曾使南京成为全国教育中心。但永乐迁都之后,南京国子监的地位有所下降。与国子监由盛而衰的命运相比,应天府学在地方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规模大,而且受到地方官员与本地士绅的重视。作为地方科举兴衰的标志,应天府学负载了重要的象征性意义。焦竑十六岁入应天府学,结交的师友对其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他拜入耿定向(1524—1596)门下,钻研心性之学,直至成为理学大家,这都与南京的教育与文化氛围密不可分。而焦竑成名之后,也非常善于通过讲学传播其思想。他的讲学活动,又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南京作为东南文化重镇的地位。
从经济发展上说,南京腹地地貌类型比较复杂,以山、丘、岗三类所占比例为大。长江东西贯穿本区,北岸有滁河,南岸有石臼湖、秦淮河等水系汇入。区内长江、秦淮河、滁河以及石臼湖、固城湖边的河湖堆积平原大多被辟为圩田,江边和江心也有少数洲地。这样冈阜相间的地形,造成农业生产不苦旱即苦涝。受地区自然与生态因素的影响,南京周边农业发展与江南其他地区相比显得迟滞。加之南京士绅家族多有移民背景,其与腹地农村之间的社会联系原本就比较薄弱。而作为城居士绅,他们的社交空间与人际网络都集中在城内,并不愿将生活中心转移到乡间。因此相比于其他江南城市,明代南京的士绅并不热衷于土地积累,家族的经济实力也逊色许多。如果三代之内不能维护科举成功,家族就要面临社会地位下降的危机。焦竑家族的起落,就展现了这一特征。(www.xing528.com)
而与农村经济的迟滞相比,以城市为中心的手工业与商业却在明代中后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明代南京的交通设施有所改善。以南京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辐射的十条水陆大通道,以及驿站、驿铺的设立,为南京的转运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京作为南方政治文化中心,是个典型的消费型城市。由于贩运商业的发达,外来客商的人数也十分庞大。在外来客商中,徽商的地位尤其显著。他们不仅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也大力赞助地方文化事业,成为明代南京独特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在焦竑晚年的交游与学术活动中有所体现。
下面,让我们回到四百余年前的南京,从状元焦竑的人生经历中了解一位学者,一座城市,与一个时代。
(1)[意]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古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6页。
(2)[意]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第2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