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乐舞与少数民族舞蹈构成多姿多彩的中国舞蹈

明代乐舞与少数民族舞蹈构成多姿多彩的中国舞蹈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明代宫廷中还有《高丽乐》等四夷乐舞和大量的民间百戏歌舞杂技。除了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外,明代还有大量宗教祭祀类的民间舞蹈,“傩舞”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此外,壮族的“师公舞”、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都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中原汉族的民间舞蹈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明代民间舞蹈。

明代乐舞与少数民族舞蹈构成多姿多彩的中国舞蹈

明朝276年的统治时间里,舞蹈艺术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宫廷舞蹈日益衰落的同时,民间舞蹈却顽强生长;在纯舞蹈艺术日益走下坡路的同时,戏曲中的舞蹈依然充满活力;在汉族舞蹈发展不景气的同时,各少数民族舞蹈显得异常繁茂。总体来说,虽然明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多么兴盛,但却有自身独特的色彩。

宫廷舞蹈

明代宫廷舞蹈是在继承前代乐舞遗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缺乏创新性,只不过是政治生活和饮宴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明代宫廷乐舞沿袭前代的分类方法,依旧分为文舞和武舞两大类。其主要内容是歌颂帝王的文德与武功,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明代宫廷中依旧保留各种祭祀舞蹈,这些祭祀舞蹈主要用于祭祀社稷、宗庙、星宿、孔子等。明代宴飨之乐以歌颂帝王的历史功绩、宣扬国威、祝福皇帝长寿等内容为主题。除此之外,明代宫廷中还有《高丽乐》等四夷乐舞和大量的民间百戏歌舞杂技

民间舞蹈

明代封建礼教思想的盛行导致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和压制。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和演出活动也受到阻碍。舞蹈活动方式多表现为民间自发与自娱的形式。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民俗节日和市井庙会为民间舞蹈的兴盛创造社会条件。中原汉族的民间舞蹈多表现为自娱性和宗教祭祀性的特质。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多与当地的民俗节庆活动有关,比如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等。明代民俗节日众多,民间舞蹈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有秧歌高跷、旱船、狮舞、竹马、灯舞等类型。这些当今尚存的舞蹈大多在明清时期就有确切的记载。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秧歌在各地的表现也是迥然不同,各具特色。除了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外,明代还有大量宗教祭祀类的民间舞蹈,“傩舞”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傩舞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一种面具舞蹈。周代就有廓清墓穴、洁净宅邸之用的傩祭。明代的傩舞在宫廷和民间都有流传,其一方面保留了民间舞蹈的娱乐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角色扮演的戏曲化倾向。明代的傩舞除了具备驱鬼逐疫的鲜明目的外,还增加了传统巫舞酬神还愿的内容和形式。

除了中原汉族的民间舞蹈,明代还有大量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新疆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赛乃姆”最具代表性。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其民间舞蹈“象脚鼓舞”在明代书籍中有确切的记载。藏族是一个具有丰富艺术文化的民族,其古老的民间舞蹈“锅庄”“弦子”“踢踏”等都各具特色。此外,壮族的“师公舞”、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都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中原汉族的民间舞蹈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明代民间舞蹈。(www.xing528.com)

戏曲舞蹈

明代宫廷虽有雅乐、礼仪及宴乐舞蹈,但通常情况下这些乐舞只是例行公事、摆摆排场而已,真正用于欣赏娱乐的表演性艺术则是戏曲。明代戏曲根据自身表现内容的需求吸收各种舞蹈特色,在保留汉唐乐舞遗留下来的基本形态和舞蹈精神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和汉唐舞蹈迥异的新样式——戏曲舞蹈。戏曲舞蹈是明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可或缺,但并没有形成整套的或完整的舞蹈作品,而是以插入性舞段或舞蹈化的舞台动作运用于戏曲之中。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传奇由南戏发展而来。南戏起源于浙江温州以及福建泉州、福州一带,这些地区地处东南沿海,从宋代起都是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娱神祭祀的风俗十分流行。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民间表演技艺的兴盛,为南戏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戏曲的作者大部分来自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因生活穷困潦倒而流落民间,以编撰戏曲为生。他们大都长期与底层的百姓一起生活,经受着底层生活的种种苦难。他们与底层的劳动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有着共同的命运和思想感情。这种生活体验必然会反映到他们所编撰的剧本中,揭示社会黑暗、抨击社会腐败、歌颂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成为创作的主题。其中代表作品就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作品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因情生梦、因梦相思而死、死后复生的情节,表现一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的美好爱情故事。这部作品成为反对封建礼教、以情反理、争取自由的时代代表作。

朱载堉的“舞学”

朱载堉,明代著名的艺术家,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等作品。朱载堉在舞蹈理论方面的研究贡献巨大,首创“舞学”理论。朱载堉对舞蹈的起源与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他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强调舞蹈所起的媒介作用和各种功能。朱载堉还研究了大量古代雅乐舞的历史以及诸多舞蹈作品,认为“万舞虽多,一言可蔽”“文、武二舞而已”。他还认为舞蹈对人能起到教化作用,舞蹈不仅能感动人,还能感动天地万物。朱载堉提出“舞学十议”的理论,具体内容是关于“舞学”“舞人”“舞名”“舞器”“舞佾”“舞表”“舞声”“舞容”“舞衣”“舞谱”十个方面的问题。“舞学”指舞蹈学习教育的宗旨及相关问题;“舞人”指舞蹈学习表演者及所具备的条件;“舞名”指文舞、武舞在历史传承中的大致情况;“舞器”指舞蹈道具规格和使用方法及相关理论;“舞佾”指舞蹈人数和行列标准及相关理论;“舞表”指舞者的位置及活动方式;“舞声”指舞蹈音乐及唱词;“舞容”指舞蹈的内在意义和外部形式特点;“舞衣”指舞蹈的服饰,包括颜色和制式等方面;“舞谱”指记录舞蹈的综合性图谱。朱载堉的“舞学十议”主要继承了传统儒家乐舞理论思想,在舞蹈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