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亚华人社会的宏大画卷-总编辑手记

东亚华人社会的宏大画卷-总编辑手记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面系统地阐述东北亚与东南亚华人社会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华人在所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进而研究东亚华人社会经济、社会资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这部著作通过研究东亚地区华人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中国大陆互动的历史,论证了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东亚华人经济体间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及其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

东亚华人社会的宏大画卷-总编辑手记

(本文原载《厦门大学报》2011年3月18日,《光明日报》2009 年11月19日曾刊登部分内容。本书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出版项目,是作者历经多年研究撰写的学术大书。本书所指的东亚,在学术上指称泛东亚,包括地理位置上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本书运用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探讨、分析东北亚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迁和华人政治认同及文化认同的进程,通过对不同“个体”和“群体”的探讨,勾勒出当代东北亚与东南亚华人社会“整体”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在全面系统地阐述东北亚与东南亚华人社会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华人在所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进而研究东亚华人社会经济、社会资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相比其他国家的海外移民及其裔群研究,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具有超越一般学术价值的特殊性。这不但在于庞大的海外华侨华人曾在历史上对中国本土的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更在于华侨华人迄今仍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资源,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动力之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事业发展,一直建立在充分利用华侨华人资源的基础上。海外同胞提供中国大陆现代化建设最急需的资金、现代化企业和国际营销网络。

近30年来,东亚华侨华人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政治界、经济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近代以来,研究华侨华人的国外学者,向来主要是民族、文化、历史学者和汉学家,而1980年代以来,国外的中国学研究者、国际经济学者、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者等,也纷纷将研究焦点投向华侨华人,尤其是研究这一群体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原因、华人族群认同和文化乃至政治地位前景、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已历百余年,对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随着近30年华侨华人数量及其经济实力和政治潜力的急遽增长,其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具“中国特色”。

然而,本书的研究目的,并非为了说明中国应当如何利用华侨华人资源,而是试图通过研究东亚地区华人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中国大陆互动的历史,论证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东亚华人经济体间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及其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

全书分三篇。第一篇《东亚华商网络、中国海外移民与华侨社会的形成》,内容包括明清时期中国的二次海洋机遇与华商网络的形成;中国移民下南洋与南洋华侨社会的形成;东北亚和台、港大陆移民社会的形成。第二篇《侨政和东亚华社的转型》,内容包括20世纪中期之前中国政府的华侨政策;东亚华侨参与祖国革命和建设;东南亚华人社会的转型与中国任务政策的变化;197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对华人的政策与态度。第三篇《东亚华人经济体崛起及其一体化趋势》,内容包括东亚经济体崛起与华商;东亚华商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整合;中国新移民前往东南亚的过程、原因和分布;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基本构成;东亚经济一体化与华商;华侨华人智力资源在中国大陆的整合。

东亚华商网络和华人经济体间的整合具有坚实的支点

一是共同文化。虽然华商网络并非排他性的网络,这个网络包括华商与非华商的经济联系。然而,共同的亲缘、语言和表现在共同心理状态上(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的文化基础,能使华商之间易于建立“由同一种语言和文化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弥补法治的缺乏以及规则和法规缺少透明度”。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合资者之间,其合作的社会成本比处于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合作要低。如果说,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将文化冲突作为政治、经济冲突的根源的说法具有合理性,那么华人的共同文化背景也将更容易消解冲突,促进合作,正如西欧和北美的经济互相渗透与合作基础即是文化的一致性使然。二是共同处于东亚区域。处于共同或邻近的区域意味着相近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和相互交往的交通便利,也因此降低物流和人流的成本。在全球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全球化的补充,正在方兴未艾。海外华商网络也可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是在“自然经济区域”内的不同经济体的合作典范。三是历史的基础。明代以来形成的华商经贸网络基于共同的地域和文化基础,寻求共同的经济和社会利益。数百年来华商之间的联系长期维系,基本上一直能够为共同利益而聚合,尽管华商网络的中心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客观上都增强了东亚华人经济体间的整合。

这部著作通过研究东亚地区华人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中国大陆互动的历史,论证了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东亚华人经济体间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及其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

海外华人高度集中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这一现象不但是地理因素使然,更是东亚经济贸易圈的形成和发展所致。远在西洋人东来以前,东亚地区已大体形成以华商为主导的、从日本海到赤道的经贸圈,被及日本、朝鲜、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这一商圈与印度和阿拉伯人主导的印度洋经贸圈、欧洲人主导的大西洋地中海经贸圈鼎立,共同组成世界的主要贸易体系。

近30年来,虽然华人华侨研究的著作汗牛充栋,但多是专题性研究,如国别、市镇的华人研究,或华人历史、文化、教育、民族和经济问题的研究,或华人与中国及侨乡的研究,令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因此,在宏观层面系统梳理华人华侨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当代华人社会的承继关系、当代华人华侨数量与分布、华人华侨与中国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东亚华人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整合前景,不但是把握华人华侨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的需要,也是认知中国最重要海外资源的现实要求。

国土教授的近著《东亚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和一体化趋势》,正是通过研究东亚地区华人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中国大陆互动的历史,论证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东亚华人经济体间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及其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全书分三篇十八章,共80万字,是近20年来关于华侨华人研究篇幅最大的专著,也是作者近30年学术研究的总结。(www.xing528.com)

该书的论述具有以下特点:

关于移民。该书是目前为止对中国大陆海外移民的历史与现状做出较详细研究的著作。作者不但对各历史阶段的中国海外移民的数量、目的地、移民源地和人口构成作深入分析,而且对近30年中国的海外新移民的数量和分布做出详细的统计和推估,提出中国进入东南亚和韩国、日本的新移民达400余万的新数据,是国内外迄今关于历史和当代移民研究的最新成果。

关于华商网络。作者根据新发掘的资料,论证形成于15世纪初的华商网络与当前华商网络的历史承继关系,论证经贸和移民是华商网络的两大支柱,并进一步指出,华商网络是当代东亚华人经济体整合的基础。纠正了国际学术界关于华商网络形成于欧人东来以后的观点,并第一次提出闽南人主导东亚海上贸易网络长达600年的论断。

关于华人华侨政策评估。作者本是国内外知名的华人华侨政策研究专家。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进一步详细论述历代中外政府对待海外移民和华人华侨的政策以及对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利弊。作者认为,中国的海洋发展和海外移民事业两度受挫于明初和清初中国政府的海外政策,更进一步提出明初海洋政策和郑和下西洋是对中国海洋发展的反动这一著名论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反响。此外,作者对当前东亚各国的出入境政策和对华侨华人政策做详细探讨,是当前中国移民海外和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关于人口数量估算。作者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世界华侨华人数量、东亚各地华人社会的数量做出详细估算,提出“东南亚华人华侨数量约3348.6万”“世界华人华侨总数4543万”“中国新移民数量约1030万”等重要数据。这是近30年来中外学者第一次在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数据,成为中国侨情和海外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关于东亚华人经济体的整合。该书另一重要成果,是论证东亚华人经济体的高度整合。尽管以前的国内外学者也提出华人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整合,但多是从“大中华经济圈”观点出发,且缺少系统的实证支撑,引发对中国崛起及华人与中国关系的猜忌。该书以翔实的经贸、投资、劳动力流动等统计数据,论证大陆、港、台、东南亚之间的经济整合不断加深的趋势,并提出这是以华商网络为基础的区域经济资源整合的表现,是超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经济合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逻辑结果,并非政治操作的产物,更不会趋向于政治整合。

关于一体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力。该书最重要的论证逻辑是:中国大陆在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中华制度文化的海外传播,海外贸易催生中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和华人社会的形成,移民与贸易成为华商网络的两大支柱,从而使华商网络成为东亚经贸和文化圈的主导力量长达600年。虽然近代以来中国本土的衰落使东亚华商网络的中心转移到海外,但改革开放以来,东亚华商网络迅速重返大陆,以大陆为核心进行东亚乃至全球华人的资源整合。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东亚华人经济体的高度整合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先导和核心动力。

关于资料利用。该书的另一特色是翔实的资料基础。该书在华人华侨研究领域的多种新论断,都建立于其把握最新研究前沿、新资料的发掘和重新诠释资料的基础上。该书引证各类资料超过700种,包括未刊、已刊档案和资料汇编70种,方志、古籍91种,前人文集、论著270种,译著译文59种,外文著作119种,海外中西文报刊40余种,各类统计资料和会馆刊物20余种,中外官方机构和国际组织网站70余种。因此,该书关于当代东亚华人的各种统计表格多达60余种,体现作者重视实证和计量研究的严谨治学态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资本、贸易、产业、技术的交流和融合程度前所未有,其先导作用首先在于华人经济体之间的高度整合。东亚地区的人员往来和迁徙也以空前的规模进行。最引人注目的是1980年代以后中国人第四次移民东南亚热潮,人数达250万以上的中国移民进入东南亚,近百万人移居日本和韩国,东亚各地密布华人社区,再次呈现经贸与移民互动的状况。与此同时,近80万韩国人、数以十万计的日本和东南亚人、百万台湾人和数十万港澳同胞在中国大陆或经商、或求学或务工。东亚华人经济体之间的密切互动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也进一步促进东亚华人经济体之间的整合。

鉴于海外同胞对中国的特殊意义,且绝大部分华侨华人集中在东亚,尤其是东南亚,东亚华侨华人已成为近30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政治界、经济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重点是研究这一群体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原因、华人社会的发展及其认同和文化乃至政治地位前景、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亚经济一体化、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在国内,由于华侨华人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主动力之一,中央及各部委对涉侨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中央有“五侨”(全国人大侨委会、全国政协港澳侨台委员会、国务院侨办、中国致公党和全国侨联)等五个正部级机构主理华侨华人事务,这种政府和准政府机构的设置在世界各主要国家中独一无二,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重视。诸如统战部、中联部、商务部教育部公安部等越来越多的部委,也对涉侨工作日益关注。

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已历百余年,对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随着近30年华侨华人数量及其经济实力和政治潜力的急遽增长,本书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具“中国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