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福建论坛》1991年第6期)
许怀中先生是以鲁迅研究专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之盛名蜚声学术界的。当他的第一部散文集《秋声满山楼》出版之际,我原以为这大概是自娱的闲笔,及至拜读之后,叹服之情油然而生:他的散文作品在亲切淡雅的抒写中飘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诗情画意的描摹中闪耀着对人生世态的哲理思考。新近又读到他刚出版的散文集《年年今夜》,那种浓厚的文化意识,那种诗情与哲理的有机交融,那种善于将人生的际遇、往事的钩沉、行旅的履痕进行理性升华的本领,充分体现了作家独特的美学追求。
《年年今夜》收入作者一年间所发表的59篇散文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韵律的搏动。作为一名学者,许怀中的思想库房布满了理性的纤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的思维空间充斥着繁忙事务的纷扰。可是,他的心灵深处却贮满了情感的活水:一次散步,一次游览,一张贺年片,都会引起他无边的遐想,诱发出一段友情、乡情或亲情,并由此映射出爱的光点。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灵,“一味地憎,没有爱,只能令人叹息、消沉,缺乏醍醐的甘美”。这部散文集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正是贯穿着浓烈而深沉的爱的情结。《情聚京华》写了“老同学”在中央党校一次会议中的重逢,回忆了当时的学习生活,纯朴、真挚的情感跃然纸上。作者深切地呼唤真情:“在人世间,徜在人际关系的天平上,都以利害得失为筹码,都围绕着势利的轴心转动,那还有什么真情呢?固然现今社会,正在发展商品经济,商品观念渗进意识层,竞争机制引入人际关系,但在人们生活的水流中,还需要友谊和真情的琼浆。彼此关心,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彼此信托的生活美酒,需要加色,加香,加醇,加浓。”在《年年今夜》一文中,大年之夜他独自凭栏,思绪悠悠,想起歌德的话:“假如他们不肯互相喜爱,至少也要学会宽容。”是呵,生活中人们多么需要友谊和真情,特别在商品观念愈来愈渗入人际关系的今天,更需要呼唤爱的真情。宽容的对立面是褊狭,一个心胸褊狭者只能给生活的空间添加恼人的噪音、仇恨和硝烟。《告别》一文作者写与岁月告别,却见不到那种步入老年的惆怅,他用一颗火热的心激发人们追求生活的光明。“热爱生活的人们,正如不知疲倦的跋涉者,迎着艳阳,迎着明月,迎着秋雨,迎着冬雪,不断地和长短亭告别,和过去告别,和自我告别,走向新的征程和期待。”生活中有阴暗更有光明,只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才能感光生活的亮色,弹奏出生活的赞歌。
与爱的情结相对应的是寂寞情结。作者说:“感情世界,绝不是单纯颜色的心版,而是多色、复杂、微妙的灵台。”一个贮满爱的心灵似乎没有寂寞的位置。其实不然,寂寞正是创造的伴侣。许怀中先生在大学任教几十年,作为一个学者倘若不能甘于寂寞,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易酿出学术的琼浆的。他走出书斋,走出学府之后,任职于行政领导岗位,按理是没有条件“寂寞”了。但是,寂寞的情结并没有离他而去,正因如此他才能在繁忙的行政工作的间隙,数年中写出《美的心灵历程》《鲁迅与外国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等一批学术专著以及数量可观的散文作品。在《博大慈爱和晶莹透亮的心——近访老作家冰心》一文中,作者想起念小学时国文课本中冰心的作品《寂寞》,他写道:“这种寂寞感,也一直储在我心灵的底层,从幼小到老成。”在《年年今夜》中我们看到,他爱写他居住的宁静小楼,写他的嗜好——晚饭后的漫步,写夜,特别是雨夜,并屡屡提到他和平静的书斋告别的往事。这些都暗示着他的心灵的一角蛰伏着寂寞的情结。《绿色的怀抱》中的小楼,“清静得有点寂寞。”“当一个人的时光像在赶集似的熙熙攘攘、喧闹嘈杂中挨过,如果有一段安静的独处生活,也将感到生命的丰富和厚实。这便是寂寞的赐予”。
《年年今夜》饱蘸着作者对人生的体味与哲理思考。生活中的一枝一叶都成了作者审美的客体,虽然未必篇篇精彩,但无不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识。作为一个习惯于抽象思维的学者,当他将笔端移向情感的领域,其丰富学识和思想的穿透力往往给抒写对象罩上理性的光环。《年年今夜》的许多篇什,作者在对事物的咏叹中油然感发的人生体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底蕴与力度。因此,取材虽小,着眼点却宏大,渗透着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生思考,使人见微知著,获得某种顿悟。《枕上听雨》写的是病榻中听雨的感受。在心浪滔滔中,他有一朵记忆的独异浪花在雨声中清晰地跳跃着。早年他哥哥无意中发出感慨:“求人如吞三尺剑。”不料,这句话影响了他的大半辈子。他从小抱定“不求人”的志向,这种清高的气质“一步步地铸就,不易更改。”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推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行,作者对“求人如吞三尺剑”的认同,表现了一种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求人”总是一件难事,“被求”则是很惬意的。可是作者在文中却抒写了另一种人生体味:“被求如吞三尺剑。”这是作者独到的见地。《岁月悠悠》写的是团圆文化中微妙的双重心态。由于种种原因,连续几年的团圆总有些扫兴的事发生,因此他对是否回家过年颇有一番踌躇,“回去团聚怕团圆时的不快。不回去,又怕不团圆的怏怏。”很多文化人都论证过中国人是喜欢团圆的。不是吗?多少旧戏总是以大团圆为结局。作者对团圆却有与众不同的看法。“独坐灯下,鲁迅的话浮在耳际:‘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而这种国民文化心理,又往往呈露出喜团圆、盼团圆和伤团圆、怕团圆的双重心态。”他从《红楼梦》中贾妃省亲、家人团圆的描写生发开去,刻写了步入老年时对过年的复杂心理——一种对团圆的双重心态的微妙辐射。许怀中先生是很喜欢散步的,他把散步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漫步“漫步”》一文,他写了独行漫步、与人散步的种种感受和体会,生动逼真,趣味盎然。字里行间每每镶嵌着真知灼见,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意味,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层思考,这是许怀中先生散文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情”中渗入“理”的酵母,在“理”中注入浓郁的“情”,“情”“理”相随,诗情和哲理有机交融,这似乎是作者所要寻找的美的契合点。作品中用心灵美和语言美滋润成淡雅、雍容的诗情,这种诗情又负载着哲理的思索。譬如,作者很喜爱写雨夜,宁静的雨夜给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
“雨夜,有和朋友清谈的逸致,有枕上听雨眠的闲情,有情怀百结的追思,有独自夜读、写作的收获。夜雨,是用诗情编织起来的迷人的‘夜声’。”
(《又是潇潇雨夜》)
“雨声拥有不变的永恒,心境却是无穷的变幻,可以演化出多么奇妙而不同的状态。
“雨声是一曲动人悦耳的乐章,它像是情人情丝绵绵的细语,是母亲苦口婆心的叮咛,是挚友情深意切的祝福,是恋人倾吐不尽的低诉。”(www.xing528.com)
(《枕上听雨》)
一咏三叹的旋律,优美清新的语言,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但这种诗情并非是孤立的抒写,它与题旨中所蕴含的哲理相伴相生。《又是潇潇雨夜》写的是情怀百结的追思,作者谛听年潇潇夜雨,内心所想却是:“春雨是情丝的交织,雨声是夜曲的缠绵。莫伤感,莫怕孤独,夜雨将是你寂寞中的伴随者。”《枕上听雨》抒写的则是“被求如吞三尺剑”的人生体味,听雨是“借此来冷静思考人生际遇、世态人情”。
诗理融合的语言往往能直接产生诗情和哲理有机交融的艺术效果。《年年今夜》中的几篇散文诗犹如韵味醇厚的美酒。如:
“等待,像在夜色苍茫的小巷深处的一盏明亮、跳动的灯火。/等待,又像烈焰炽红的炭盘。/等待踯躅在不同层次、对象、时空、领域。/等待的焦急,蕴含着欢乐和期望,只有那无望的等待是痛苦的种子。”
(《心曲·等待》)
“落叶是生命在地上的委弃。这是自我牺牲,自我奉献,自我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消失。/她惋惜自己,又自己骄兵必败。”
(《心曲·落叶》)
“等待”和“落叶”的画面几乎触手可摸,情真意切的语言沁人心脾,而其中昭示的哲理则耐人寻味。
《年年今夜》多是个人行踪与际遇的记录和抒怀,但它在记录和反顾人生履痕时,辐射出广泛的社会内容和时代情绪;它透过人情世态着意发掘人类心灵的美,汩汩地淌入读者的审美世界,激发人们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许怀中先生的散文作品既有学者的睿智,又有艺术家的细腻,着力发掘出生活中的美感,诗意浓郁,情致深沉,哲理丰富,回荡着追寻真、善、美的心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