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海鹰:初心未改音乐对话

李海鹰:初心未改音乐对话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类作品在李海鹰的创作中尤为突出,体现了作曲家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吸收和运用。值得一提的是,李海鹰对民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学习一方面来自大量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但更多则归功于他自身所具有的对音乐风格高度敏感的特质,这一特质应被视为一位作曲家最珍贵的天赋。以上四种风格均属于过去的30年李海鹰流行音乐创作中最为鲜明的几种类型。

李海鹰:初心未改音乐对话

1.流行音乐作品风格的多样化

音乐风格是个类型化概念,总会与具体的作品相关。不论是音乐中的个人风格还是民族风格、地区风格、时代风格,它们都是对与其相关的一批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结合李海鹰的流行音乐作品来看,他的创作风格包括:①《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澳门》等一类歌谣性风格的作品。此类作品的韵味总给人似旧还新之感,它们的乐思大多来自古老的歌谣,却被李海鹰艺术化地包裹在了流行音乐的外衣之内,他将古老的声音层层叠叠地从过去流到了现在,使那些被时间推向远方的歌谣在我们心中流动起来。②《过河》《实心汉子》等一类民族性风格的作品。此类作品在李海鹰的创作中尤为突出,体现了作曲家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吸收和运用。值得一提的是,李海鹰对民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学习一方面来自大量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但更多则归功于他自身所具有的对音乐风格高度敏感的特质,这一特质应被视为一位作曲家最珍贵的天赋。③《爱如空气》《风无心》一类抒情性的音乐作品。此类作品的题材多为爱情主题,流美的旋律生动地勾勒出了当下年轻人注重个性、强调内在情感体验的追爱心理,音乐语言简约、自然,其审美意象则更加强调感性而抽象的韵外之味。④《中国军魂》一类具有英雄性风格的作品。此类作品充满着男性之美,体现着男性力量与精神的双重绽放,与以往英雄主题作品不同的是,它用有血有肉有精神需求的英雄形象取代了大众化的英雄塑造,强调了英雄除了完成国家与民族赋予的使命外,也同样具有个人理性——即与普通人一样有生离死别的情感体验。因此,作曲家对英雄形象的再创造,实质上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重新思考何为“英雄”,也许这部作品会让我们学会理解,所谓“英雄”并不是银幕或艺术作品所塑造的他者,而是那些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的普通人,更重要的、也是该作品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让每一位聆听者都由衷地萌生出英雄般的情愫。以上四种风格均属于过去的30年李海鹰流行音乐创作中最为鲜明的几种类型。总体而言,在聆听他的音乐作品时,笔者常常会小心翼翼地去聆听那最细致的“色块”,每一个“色块”都像是一种风格,同时每一个“色块”又代表着一种音乐语言,甚至象征着一种地域文化。这一点,我们只需要回顾他所写过的音乐作品就可得知一二了,比如,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岭南音乐的温婉抒情、东北音乐的豪放洒脱、河南音乐的幽默欢快、山东音乐的质朴夸张、现代都市音乐里的小资情调,以及融抒情与戏剧性为一体的大型音乐作品,这些风格上的变化是不容小觑的艺术成就,它们奠定了李海鹰在流行音乐界的重要位置。

2.“流行”与“传统”的融合

李海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幼年的音乐启蒙到他成熟时期的流行音乐创作,始终包含着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弘扬传统文化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能感受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是经过认真揣摩的,如他自己所言,“要吸收传统文化中那一脉相承的东西”[6]。在笔者的理解中,这“一脉相承的东西”,指的就是经年累月中积攒的最根本的东西——它是几千年来经过历史检验的对“真、善、美”洗尽铅华后的提炼,也是多少代文人骚客对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不断肯定并留下来的东西。如若继续往下思考,联系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明确表示“礼”以治身,“乐”以治心,一方面讲外在仪文规范(礼),一方面强调内在心性情感(仁),再者“礼”也从“乐”出,“乐”治心比“礼”治身更为重要。且我们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至深,儒家一直强调“得民心”。无论政治伦理宗教或是文化艺术,“得民心”都是其内在核心:归结为心理情感,不同于希腊开始的以理性为核心的西方文化。[7]对照李海鹰的音乐创作思想,其创作出发点正与“得民心”这一文化基因相吻合。因此,无论何时何地,他的音乐是为人的,不是为少数的人,而是为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交响乐作品,“得民心”始终是李海鹰创作的宗旨。若非受此传统文化的启示,我们又当如何理解李海鹰的作品为何如此备受欢迎呢?笔者相信,一位音乐家作品的成功,不仅仅来自生动的音乐语言或娴熟的创作技巧,更是他个人创作理念使然。对李海鹰作品的研究结果表明,李海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非浮于表面,而是专注于内核。(www.xing528.com)

3.跨界音乐

从李海鹰不同阶段的音乐作品来看,探索与创新是他发展音乐最主要的体现。如上所述,他早期在创作流行歌曲的过程中,曾尝试多种创作风格与题材,音乐作品涉及的类型极为广泛,除了流行单曲之外,还有大量的影视音乐、音乐小品音乐剧等,其中音乐剧也备受好评。他的跨界音乐作品,再一次让我们注意到他“探索与创新”这一发展音乐的思路。从2012年至今,李海鹰的“鹰交响”系列音乐会陆续在中国各地与听众见面,这一次他将流行音乐的主题与古典交响音乐的形式结合起来,试图为流行音乐注入新的表现力,以获得更完美的诠释。他的流行音乐交响化的尝试,从大众审美体验来看,着实是一种挑战,尤其是那些经典歌曲抽掉歌词之后的处理,它们是否能被普通听众接受?如今,对于这一问题,李海鹰已然用实践给出了最完美的回答:虽然流行歌曲抽掉歌词转变为纯音乐形式对大众音乐审美提出了挑战,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引领,这一尝试实现了将纯音乐所具有的非语义性的审美特质进行了最广泛的普及,其结果表现为听众对原作的喜爱非但未受影响,反而由于受到纯音乐审美方式(非语义性审美特质)的渗透,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当下我们能够普遍认同的是,音乐家的作品及其他的艺术行为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大众的审美活动。李海鹰作为跨界音乐的先行者,他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也意外地为听众在审美方式上带来了新体验。2016年,正当他的“鹰交响”系列音乐会备受欢迎时,他又将创作视野投射到一个新的领域——交响乐创作。完成于2016年的大型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标志着他在这一领域的开端,虽然该作品与他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相比,从形式到结构已经大不一样,但是整部作品旋律的游刃有余,由此能够看出是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中不断积累的结果。的确,经年累月的创作积累使他对旋律极为敏感,而旋律也始终是他创作的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