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与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与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同样要考虑人口状况。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与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漫长的人类史前历史阶段,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和具体的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在当时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更不可能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农业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从具体的生产生活中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即使这样,当时的学校仍没有严格的大、中、小学之分。即使当时被叫做大学和小学的,如我国西周的大学和小学,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等,和今天的大学和小学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现代大学和现代中学,特别是随着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国民学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为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了大、中、小学的严格区分,出现了现代学校教育系统。

目前世界上现代的学校已经形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学校教育网。按教育程度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时间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程度、类型、层次、结构的多样化,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制度从宏观上对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安排。因此,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健康有序高效发展的保证,对一个国家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学校教育制度不是随意建立的,它的建立要受到社会各种相关条件的制约。具体来说,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确定学校教育制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向学校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学校教育制度的推行提供物质基础。在农业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甚发达,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政治伦理人才,国家教育机构类型比较单一。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专门人才,于是学校类型日益增多。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既要求工人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又要求有不同层次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学校教育制度中便出现了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在人类当下生活的后工业社会,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各种教育制度均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终身教育思想也被不断纳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所有这些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体现。

第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缩影,其制定、颁布与实施都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进行的,是直接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设立的学校,都是根据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设立的,其目的是为了把他们的子弟培养成为剥削阶级的继承者。封建社会,学校等级森严,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按社会地位进入不同的学校。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因而,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很大发展,比如年限延长、改革学校层次类型等,其实质是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规律。(www.xing528.com)

第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人口发展状况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投资、规模、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结构的调整等,同人口问题都是分不开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同样要考虑人口状况。例如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基础教育规模必然较大,国家教育机构不得不依据各级各类教育的受教育人数予以设置。此外,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例如,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把初等教育入学年龄规定为6~7岁,是因为儿童在6岁时大脑重量已达成人的90%,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基本具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条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第一,幼儿教育阶段。在当代,很多国家已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这是现代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现代学制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发达国家幼儿教育有了迅速发展,有的国家(如法国)已达到了普及的水平,4~5岁儿童的入园率已近100%。与此相关,幼儿教育机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幼儿教育的结束期有提前的趋势,提前到了6岁或5岁;二是加强小学和幼儿教育的衔接,有的把幼儿园的大班作为小学预备班(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有的从5岁起把幼儿学校和而后的小学结合起来编班(法国),有的把5~7岁的幼儿学校当作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英国)。

第二,小学教育阶段。数十年来,发达国家的普及教育已达到了初中和高中,小学早已不是结业教育,而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少年青春发育期的提前,对儿童和少年智力潜力的新认识,教学的科学水平的提高和小学教师水平的提高,这一切促使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的结构有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小学已无初高级之分;二是小学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甚至5岁;三是小学年限缩短到5年(法国),4年(德国),甚至3年(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四是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了升入初中的入学考试,如英国的“十一岁考试”和法国的“六年级入学考试”于20世纪60~70年代取消等等。

第三,初中教育阶段。由于义务教育早已延长到了初中阶段,而且很多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步延长,同时,初中阶段已成为科学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初中的科学基础教育对以后的职业教育和进一步的科学教育有重要作用,因而导致了初中阶段教育结构的下列变化:一是初中学制延长;二是把初中阶段看作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中间学校即由此而来;三是不把它看作中学的初级阶段,而是把它和小学联结起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取消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考试,加强初中结束时的结业考试,把这整个阶段看作基础教育阶段,而后再进行分流,或进行进一步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或进行职业教育。

第四,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既是古代学徒制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现代生产要求下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的分化。在现代社会里,由于职业训练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因而对职业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职业教育最初是在小学阶段进行,后来依次发展到了初中、高中和初级学院阶段进行。职业教育在哪个阶段进行,完全依赖于现代生产所据以存在的科学技术基础的状况。在当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有移向高中后的明显趋势:美国高中职业教育缩小而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比重却在增大;日本相当于短期大学的“专门学校”远远超过相当于高中程度的“专修学校”;俄罗斯以相当于跨越高中及高中后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完全代替了相当于高中的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这是因为在当代职业教育日益建立在更高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只有在高水平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之上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有适应性。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第五,高等教育阶段。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高等学校是文化和科学的金字塔,那时的大学和生产技术的联系还不十分紧密,主要进行3~4年的本科教育。其他层次或则没有,或则比例甚小。其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等教育有了重大发展,和生产及技术的联系日益密切。现代社会、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向高等学校要求各级各类高级人才,于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一是多层次,过去主要有本科一个层次,而现在则有多个层次: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二是多类型,现代高等学校的院校、科系、专业类型十分繁多。高等学校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