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人口迁移的发展
1.近代社会以前的人口迁移
在人类诞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人们为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经常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早期居住的热带地区逐步向温带、寒温带森林地区迁移。
人类进入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时,由于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原因,各种形式的人口迁移陆续进行,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迁移、欧洲各民族的大迁移等,但由于交通运输不发达,此时人口移动的规模不大。在我国古代,由于战乱等原因,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经济重心亦随之南迁。
2.近代社会的人口迁移
到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大陆的发现、产业革命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近现代人口的主要迁移流向有以下三种。
(1)欧洲人迁往新大陆(美洲、大洋洲):19世纪初,平均每年20万~30万欧洲人迁往美洲和大洋洲。19世纪80年代后期,平均每年外迁人口增加到60万~70万,个别年份甚至超过100万。上述移民主要是自愿迁移者。
(2)非洲人迁往美洲:欧洲殖民者为了弥补开发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进行了强迫性移民——奴隶贸易。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殖民主义者从16世纪起到18世纪末进行了长达300多年的奴隶贩卖,从非洲运往美洲、大洋洲的奴隶总数约达2000万人左右,另有4000万人口在贩卖途中被折腾致死。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约1亿人口。
(3)中国人迁往东南亚和北美洲:主要表现为中国劳工大批迁往南洋,即当时英属马来西亚、荷属东印度、美属菲律宾、法属印度支那等地和美国西海岸,但其规模远不及前两种迁移。
另外,还有日本人向美国和拉丁美洲迁移、印度人向东非和东南亚等迁移,但规模都不大。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口移动的动因和形式比过去复杂得多。国内人口移动以人口城市化为主,国际人口移动以非定居的外籍工人为主。以人口移动的流向而论,有两大特点:一是由农村向城市移动,使城市人口比重明显提高;二是由生存条件差的地区向生存条件好的地区移动,由谋生比较困难的地区向收入高的地区移动。以移动动因来说,以经济性原因为主,以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
(2)外籍劳工(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移动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1996年世界上约有1320万难民,其中,非洲占43.0%,亚洲占33.8%,欧洲占15.9%,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占1.0%,北美洲占6.0%,大洋洲占0.3%。
(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经济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优厚的经济待遇、较好的科研条件以及移民手段,吸引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人才。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在采取措施吸引人才。菲律宾、巴基斯坦、埃及、印度等国家人才外流较多。例如,美国1969—1979年接受的近50万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近50%来自亚洲,75%来自发展中国家。
(5)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20世纪50年代西欧净迁入370.5万人,北欧净迁出53.4万人;60年代西欧所有国家均成为净迁入国,结果净迁入人口491.9万人,北欧的丹麦、挪威成为净迁入国;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北欧所有国家成为净迁入国,其中,1990—1995年欧洲和北美洲共接受移民171万人。
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拉丁美洲在历史上曾接受大批国际移民,到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在接受不断减少的移民的同时,开始向英国和美国移民,成为人口净迁出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美国和加拿大接受了200万以上的拉丁美洲移民,拉丁美洲成为北美洲国家最大的移民来源。
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接受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自亚洲的移民超过来自欧洲的移民。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人口是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普遍现象,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人口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格局。(www.xing528.com)
(二)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问题
1.世界各国难民状况
所谓“难民”,是“在国家体系中的一种反常规现象”,他们具有不确定的法律地位,与本国居民之间在经济收入上存在差别,返回家园时有困难,徘徊在国外政府为他们建造的住房(即难民营)中,存在着潜在的来自于难以被确定的信仰压力,等等。尽管这种形式的移民早已存在于世,但大量出现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存在于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一般而言,难民最初形成与国内的政权斗争、经济发展、社会歧视、种族歧视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位不平等等因素有关。
世界范围内的难民人口在过去40年中持续增长。1965年全球仅有200万左右的难民,1985—1990年,全球难民人数急剧增加,从1985年的1050万人增加到了1990年的1490万人,约占1990年全球总迁移人口的12.4%,并于1993年达到最高点,约为1829万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部分长期争端得以解决,并使已形成的难民逐步返回家园,国际难民人数逐步降低到1996年年初的1320万人。
由表4―13可以看出,难民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是不同的。据估计,非洲地区在1990年国际迁移数量约为1560万,约占全球总迁移人口的13%,其中,属于难民性质的约为460万人,占30%左右。在亚洲,1990年伊朗、巴基斯坦等国为大量的阿富汗难民提供了避难场所,尽管1993年部分阿富汗难民开始陆续返回祖国,但长期不断的冲突使他们滞留在他国。在1992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朗为大量的伊拉克库尔德难民提供了难民营。
表4―13 1981—1996年难民在各地区的分布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Concise Report.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7
2.国际劳工迁移
世界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之后,经济性移民主要是国际劳工(国际劳工迁移者的简称),国际劳工是指为了工作或就业而由出生所在国家或地区,或者居住国家或地区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迁移者。他们的迁移被称为国际劳工迁移。他们并不以改变国籍为迁移目的,而是纯粹地以经济收入的增加为目的。近年来,随着世界各主要人口迁入国对永久性移民数量的限制,国际劳工迁移在国际迁移中的地位进一步的提高。国际劳工移动方向的变化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向西欧和美国的迁移。到20世纪70年代末,流动在国际上的外籍工人,全世界约有1400万人,而当时在西欧的外籍工人约占全部外籍工人的50%,最多时曾经达到800万~1000万人。美国也是接受外籍工人较多的国家,经常拥有300万的外籍工人,主要来自邻近的拉美地区。
第二阶段是整个20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不景气状态,纷纷制定限制外籍工人入境和动员现有外籍工人出境的政策,使得国际劳工迁移的规模不断减小。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向外劳工输出呈现出数量逐步增大、迁入国方向多元化的趋势。据估计,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劳务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每年全世界的劳务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12 000亿美元,每年的国际劳工迁移达到2000万~2500万人次;到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等的国际劳工数量都超过了100万人,法国和德国甚至高达400万人。从迁入国国际劳工在本国就业中所占比例看,法国、德国等大国已达到了7%~8%的水平,相对较小的国家,如瑞士已经达到了30%。而整个海湾地区国际劳工在本国就业总量中的比例高达60%以上,在沙特阿拉伯,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9%。由此可见,国际劳工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随着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对国际劳工的需求和供给都会有所增加,这将对各国的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的劳工输出国仍然是原先的亚、非、拉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但世界范围内国际劳工的迁入国分布发生了变化。
(1)除了西欧大部分工业化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等仍是接纳外籍劳工的主要国家之外,中东欧地区各国制定了针对外籍工人的一系列限制性政策。
(2)尽管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三国的移民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有大批高级科技人员流入。
(3)拉美及加勒比海各国近三四十年迁移的劳动力与迁移的难民混在一起,数量逐步增加。该地区的国际劳工迁移以地区内部各国间的迁移为主。
(4)由于石油价格的下滑,西亚各石油产出国制定各种政策保护国内劳动力的就业市场,使外籍劳工的数量明显减少。
(5)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日本及东南亚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吸引了大批的外籍劳工。1997年东南亚地区发生金融危机之后,该地区的外籍劳工明显减少。
(6)非洲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争以及对外籍劳工的限制政策,主要迁入国集中于南部的几个国家,如刚果、南非和津巴布韦等。对其他各大洲的劳工没有形成吸引力,从洲际迁移来说,非洲国家几乎都是净迁出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