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古人对待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一种正确认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巧妙地处理错误、善待错误,真正让错误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教育契机,使错误显现出其价值呢?笔者仅以两个小案例阐述我的观点与做法。
案例一:
在学习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数的奇偶性”之后,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9+5+A+3+B=偶数,判断A和B的奇偶性是否相同。”当时我没有细读,仓促瞟过一眼后就按自己的理解批阅了作业。当时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因为9+5+A+3+B=偶数,并且9+5+3的和——17是奇数,根据“奇数+奇数=偶数”这一推论,只有A+B的和是奇数时才能保证“9+5+A+3+B=偶数”这一结论成立。既然A+B的和必须是奇数,那就是说要么A是偶数,B是奇数;要么A是奇数,B是偶数。所以A和B的奇偶性是等可能的。
结果在课堂上,当我讲到这道题目的时候,出现了太多不同的声音,他们强烈地向我抗议,并且“肆无忌惮”地向我发起了“围攻”:
生1:老师,不是这样!
生2:人家是问“奇偶性是否相同”,而不是问“奇偶性的可能性怎样”。
生3:奇偶性相同是指他们是否同时是偶数或奇数。
生4(着急地打着手势):也就是说,题中的A和B如果同时是偶数或者同时是奇数,那么就说A和B的奇偶性是相同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奇偶性就是不同的。
生5: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明确A+B的和必须是奇数,那就是说要么A是偶数,B是奇数;要么A是奇数,B是偶数。所以说A和B的奇偶性是不相同的。(www.xing528.com)
……
很显然,我之前的理解是错误的。针对我的错误,孩子中出现了两个“派队”:一队是不坚持原则或没有主见,盲目崇拜、尾追跟随者;另一队则是上面那些与我对峙交锋者。但我欣赏的不是那些盲目追风者,而是那些与我据理力争者。因为他们“趾高气昂”的精神状态背后,折射出的是他们那种不唯师、不唯上,对知识追求真理的事实状态,这种事实状态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与新课程同成长起来的我和孩子们,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与沐浴下,已完全从传统的藩篱中“挣脱”出来,回归到理想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中来。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追求的课堂状态,现在已变成了自然状态下的真实课堂,我欣慰,我高兴,我和孩子共成长!
在铁的证据面前我只有“投降”认输了,于是,我真诚地对孩子们说:“首先我要为刚才坚持真理的同学送上掌声(我带头鼓起掌来,顿时教室内的掌声如雷贯耳),同时我也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通过你们的发言使我认识到自己对这道题的理解确实有偏差和错误,更让我知道了解决问题时要多读几遍题目,认真分析题意,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我这样的错误。‘明白人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是各有各的困惑’。是你们把我从困惑与泥泞中解救出来,我现在是大彻大悟了。不过,我也要向你们提一点要求,如果以后你们都能像我这样把自己出现错误的知识点真正理解透了,而且知道错在哪儿,并明确该如何改正,那我们就真正做到了把‘差错作为一种资源’,也只有这样,错误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你们说对吗?”孩子们听后拍手叫好,并积极响应以后一定要做个明明白白的人。
案例二:
学习了“方向与位置”后,孩子A这样描述她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向东拐,再往南就是我家,我家住在医院对面。”但是她在图中指示的方向却是“向西拐,然后向北走”到家。我以此为例进行错例分析时,把图画在了黑板上。由于当时我只考虑“向东拐”,在图上应该是向右画箭头。但是,对于“往南拐”我却不假思索地顺手往上画了箭头。这时,一个反应机敏的孩子B马上站起来纠正:“老师,我觉得你画的也不对。因为A同学的家在医院对面,医院大门是朝南的,那她回家应该是向南拐,应该往下画。而你往上画,那不就成了往北拐了吗?”对课堂上的这种尴尬局面,如果是以前,我或许会责怪这个孩子,竟然在同学们面前出老师的“丑”!但在新课程理念的沐浴下,我坦然地接受了孩子的批评:“谢谢你给老师指出了错误。同时也说明你是一个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值得同学们学习……”听了我的话,B同学倒有点儿不好意思了,小脸涨得通红,但灿烂的笑容却掩饰不住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其他同学在他的感染下,思维也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了许多。一路走来,整个课堂充满了“磁性”,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了……
【反思】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当孩子向老师指出错误时,我没有感到尴尬、难堪,更没有回避、搪塞,而是非常从容、勇敢地向孩子承认错误,这正是新课程理念赋予我的勇气。当孩子给我指出错误后我不仅能做到坦然面对,而且对那些坚持真理的孩子送上了掌声,这掌声应该是对孩子最高的评价与激励,这无形中对孩子是一种引领,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和我们是平等的,老师出现错误我们也可以批评、指正。这是多么和谐、民主、融洽、新型、理想的师生关系呀!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与我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我早已不再是传统理念下的那种“师者为上”“唯我独尊”的教师形象,而真正成了孩子心目中的朋友。在参与中我与孩子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一道寻求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看见老师的坦诚。正因为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加依恋我、喜欢我,也会更加喜欢我的课堂,才敢在我的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课堂气氛才变得更加和谐、更加轻松,才使得课堂里充满了“磁性”。
更重要的是,我在坦然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也向孩子提出了以后对待错误的态度和要求,这对孩子又是一种学法的指导与提升。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感召下,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这种教育才是真正为孩子终身发展而奠基的教育,孩子将受益终身。我欣慰,我又一次向孩子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思想,我期待能以这种独特的魅力和思想影响和带动孩子,感染和教育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