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概念的演变与诠释

翻译概念的演变与诠释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翻译概念的演变和诠释在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中,翻译概念经历了演变的过程。总体看来,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是集中在两点:科学和艺术之分。中国译者对译事的概念比西方少一些,中国人喜欢归纳法,总要从一系列事例中总结出普遍性内容,概括性很强。目前中国研究译事的书籍并不少见,但大多是翻译大家、大手笔在信漫而谈。总体而言,中国译界更侧重翻译实践,对理论问题有所探讨,但真正纯理论研究倒不多见。

翻译概念的演变与诠释

第二章 翻译概念的演变和诠释

在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中,翻译概念经历了演变的过程。尽管方向大致相同,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体裁的材料也有不同要求。因而,对翻译的界定自然就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由于当今学术研究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特点日益突出,从开始的语言学研究,历经文学心理学美学人类学,一直到文化学的研究,无不突出了翻译活动的多样性、繁杂性和创造性潜力。总体看来,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是集中在两点:科学艺术之分。翻译到底是门科学,还是艺术呢?译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下面先从西方译者对翻译的概念入手进行探讨。

权威的《哥伦比亚大百科》对翻译的界定是:“翻译是使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写作一部作品而不丧失其原味的艺术。”(Translation is the art of recomposing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without losing its original flavor.)马尔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涉及使用另一种语言为不同背景的读者重新创作一部作品。”(Translation as an art that involves the recreation of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for readers with a different background.)还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一门像绘画一样的双语艺术。翻译使我们能够重新创造别人的思想,但使用的不是颜料,而是另外一种不同语言的词语。”(Translation is an art,a bilingual art like paint-ing.Translation enables us to reproduce the thoughts of somebody not in colors,but in words of a different language.)上述观点大都强调翻译艺术性的一面,关注译文创造性的内容,并着重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原作的思想。

也有翻译理论家从语言的功能对等、信息等值方面对翻译进行界定。提倡功能对等的译论家当属奈达,他认为:“翻译在于在译入语中重新创造译出语的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词,首先是意义方面,其次是风格方面。”(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对两种语言传递的忠实性也有很多强调:“本质上讲,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书面或口头语言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忠实地传达出来。”(Translation essentially is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信息等值观念也是对翻译进行界定的一种视角,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是一种把某种语言所载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等值信息的手段。”

辞书对翻译的定义概括性较强,大多言简意赅,如:“翻译是把说出或写出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英国《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辞典》)“翻译是把文章(或口语)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前苏联科学院《俄语大辞典》)“把用某一国语表达的文章内容翻译成另一国语表达出来。”(日本《学研国语大辞典》)而在各类著述中,译论家多从各自的研究视角进行界定,涉及语言学、文论、心理学、文化学等多方面,彰显了对翻译这一概念理解的丰富性。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1.翻译的概念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是强调作为艺术的翻译还是作为科学的翻译,这是关于这一概念的最大分歧。定义中使用了诸如“art”、“recreation”、“recomposing”、“reproduce”、“representation”、“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这类字眼,在强调翻译创造性(艺术)和精确性(科学)特征。(www.xing528.com)

2.有些定义中对原文的“flavor”有所强调,这就是原文的风味,也就是“洋腔洋调”,就是“洋化”(foreignization)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译界也有争论,尤其是与“归化”(domestication)的对比讨论一直是翻译理论者乐此不疲的话题。

3.目前译界对翻译的概念并无完全统一的界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标准不一的情况。

中国译者对译事的概念比西方少一些,中国人喜欢归纳法,总要从一系列事例中总结出普遍性内容,概括性很强。《辞海》对翻译的界定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从翻译概念的角度来讲,似乎专题讨论要比单纯定义多得多。目前中国研究译事的书籍并不少见,但大多是翻译大家、大手笔在信漫而谈。这种做法,对有一定翻译积累的人而言,会有所触动和指导,但对刚迈进翻译门槛左顾右盼的初涉者来说,帮助就不会十分明显。因此,翻译还需要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才能更好地指导翻译教学和实践。

总体而言,中国译界更侧重翻译实践,对理论问题有所探讨,但真正纯理论研究倒不多见。著述一般分为三类:翻译教程类、翻译技巧类和翻译漫谈类。第一类主要以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翻译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实际动手翻译的能力为核心。因此,探讨的内容多从翻译的基本概念、方法、技巧入手,配以具体译例。第二类主要是围绕翻译教学、实践和理论问题展开论述,一般就翻译过程及译文鉴赏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相对较为实用。第三类主要是一些翻译大家就翻译基本问题展开的理论论述,涉及面较为广泛,多为感想式或随感式内容,侧重有关翻译的宏大问题进行的讨论。

笔者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传递的风格以及蕴涵的文化信息完整无误地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表达,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和审美感受。在信息传达上,做到不增不减;在风格保留上,做到不走样。创造性是艺术表达的基本特征,而精确性则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事实上,一篇好的译文应是译者创造能力和精确把握的完美结合,只是不同体裁侧重有所不同而已。譬如,文学作品对译者的创造性要求就比较高,要求译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另外一种语言的文字,把原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再度形象地表现出来,但这并非减弱对精确性的要求。科技方面的文章则对准确性要求较高,要求译者一丝不苟,把原文的信息忠实传达出来,但这并不否定译者的创造性,也有相当的创造性劳动包含在内。没有创造性的作品是不忍卒读的,没有创造性的译品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好的译品应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在具体操作上,按照雅各布森的分类法,翻译有三种基本形式,即语内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内部的转化)、语际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的转化)和语外翻译(就是一种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非语言表达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塑等)。对于不同的翻译形式,在基本翻译标准基础之上,要灵活处理,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条条框框。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讲,翻译是带有创造性的科学活动。概因翻译活动涉及面极为宽泛,其分类也就非常多样化,比如有本族语与外族语的互译(按语言划分),有口译和笔译(按方式划分),有全译、节译和编译等(按用途划分),有文学作品、科技作品、应用文、政论文等(按体裁划分),有专业翻译和教学翻译(按性质划分)。外语教学中常用的翻译教学形式多为前两者,翻译实践多涉及中间两者,而翻译测试多与最后一种形式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