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产党胜利秘诀:工农觉醒胜过知识分子

共产党胜利秘诀:工农觉醒胜过知识分子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产党依靠贫苦农民打仗,唤起工农者却是先进知识分子在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贫苦的工农这样的“土包子”闹革命、建立军队,不过领导者却不“土”,绝大多数高级干部是接受了世界上最先进思想和文化成果的知识分子。在黄埔军校前六期的1万名毕业生中,争取到2000人参加了共产党和共青团,这批人大多数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恰恰是建立红军的骨干。共产党的军队恰恰是重视文化的,而且重视基层教育。

共产党胜利秘诀:工农觉醒胜过知识分子

共产党依靠贫苦农民打仗,唤起工农者却是先进知识分子

在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贫苦的工农这样的“土包子”闹革命、建立军队,不过领导者却不“土”,绝大多数高级干部是接受了世界上最先进思想和文化成果的知识分子。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远远高于历史上的农民造反的队伍,主要区别也在于此。

如果仔细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二十多年间投身革命队伍的人们的出身素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理想主义驱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为改变现实苦难境遇的翻身农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相对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属于《国际歌》所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在中国革命星火燎原之势中,前者是火种,后者是干柴。前者从一开始就主要是为“解放社会”而奋斗,后者则是从“解放自己”逐步提升觉悟而投身于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事业中。

看看共产党创建党和军队的早期高级领导人,可以说绝大多数是高学历,甚至相当多的人还是有留洋经历的“海归”。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南陈(独秀)、北李(大钊)”,都是从日本归国的留学生。

延安时代形成的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核心即“五大书记”中,除毛泽东外,其余四人即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都有过留学的经历。

参加创建人民军队的元勋、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中,也有六人留学过国外。其中朱德留学过德国苏联林彪刘伯承叶剑英留学过苏联,陈毅聂荣臻留学过法国。

在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建立自己的军队前,从1924年至1927年共产党人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创建和教学工作。在黄埔军校前六期的1万名毕业生中,争取到2000人参加了共产党和共青团,这批人大多数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恰恰是建立红军的骨干。

共产党建军是“唤起工农千百万”,可是唤起者却不是农民、工人,而是很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正是先进思想的代表者。

在革命战争中,共产党人很注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党和军队,抗战初期仅小小的延安一地便招收了4万青年学生,进入抗大、陕北公学、中央党校等学校学习,而且一个抗大还在全国各根据地办了十几所分校,招收各地革命青年和部队指战员,培养了10万有军事知识、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干部。

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共产党的军队恰恰是重视文化的,而且重视基层教育。国民党的军官大多是有文化的,可对抓壮丁补充来的士兵却只是驱使,根本不进行什么教育,搞的是中国封建传统的“将贵智、兵贵愚”的愚兵政策。那时国民党军队经费供给、武器装备占优势,整体文化素质却不如共产党的军队。

当年参加了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工农群众,开始大都是文盲,然而参军后的重要任务是扫盲,学知识,连行军路上都要看识字板,那时的革命军队真的就是一个大学校。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他们才能明白革命道理,知道自己是在为阶级解放、民族解放而奋斗,因此能舍生忘死地打仗。(www.xing528.com)

抗战初期,我父亲在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当时是八路军的十二个主力团之一)担任教育股长。他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深有感慨地说,那时只要一到宿营地,从连长、排长到下面的战士,都要集合起来上课。不消几年,像一字不识的公务员这样的小鬼,都能记笔记、搞宣传讲话,派出去当干部做起报告都头头是道。可惜的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倒搞起了愚民政策,以“大老粗”为荣,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真是大倒退、大悲剧!

如果你到革命圣地参观,看到那些印刷粗糙且纸张早已发黄的讲义、传单和宣言,可会想到在当年那可是点燃千百万人心中希望的普罗米修斯窃来的天火。那些陈旧、粗糙、古老的农家运粮独轮车,恰恰又是支撑起宏大革命战争的擎天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当年的土地革命、以土地改革为基础的革命战争中得到最形象的显现。

“翻身解放”的革命理论赢得了亿万下层群众,使当时的弱势群体战胜了官僚买办精英。全国解放后,“保家卫国”的教育同样影响了全国军民,使得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能在朝鲜战场上挫败世界上装备最好的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又掀起了一个学习现代化、正规化和学文化的热潮,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重视科学文化,重视知识分子,军队建设就会走向健康道路。相反,当国内“左”的狂热兴起,大刮愚昧落后之风,军队便走上了歧途,出现了整体素质下降、装备严重落后的局面。这一教训,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众所周知的。

往事如梭,岁月如歌。听过了20世纪上半叶革命和战争的主旋律,又迎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20世纪下半叶和新世纪的开端,我们这个国家和星球上已经发生并继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人民军队在过去战争年代的许多拿手好戏在新条件下会失去以往的光辉,变成明日黄花。现在的人再读军史、战史,还有多少意义呢?

当年战争的许多打法,在信息化的高技术战争中确实已经过时。例如在敌方拥有大规模杀伤兵器的情况下,仍沿用过去集中兵力于敌多少倍的老办法,以庞大兵团用于一狭小战场,势必为人刀俎之肉。再如,当年人民解放军擅长于夜战的优势,可是在如今对手拥有先进的夜视器材的情况下,夜战就不一定是自己的优势。现在的人们讲继承,讲发展变化,变中亦有不变。那就是,具体战法应该紧紧追随世界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而当年人民军队建军和作战的精髓——实事求是,一切从战争实际出发,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这一原理则是一切从事军事工作的人始终应遵循的。

如今我们立足的一切,其实都是历史的延续。不了解人民解放军的过去,很难了解它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也难以理解今天的成就是何等不易。当然,懂得过去起步的艰难和条件的困难,也就能看到现在中国军队存在的诸多需要克服的弱项,现在的人们如果想具备深邃的目光看待我国的军队建设,就应该温故知新,借古鉴今,为未来的发展定下正确的坐标。

写历史书,首先要考虑读者对象。这本书不应该只是圈内人的自话自说,而是力争让最大多数的读者特别是中青年人喜欢。我们这部书,不仅要让读者了解人民军队过去的战争业绩,更要思索如何帮助今后的中国军人在未来的军事舞台上再创辉煌。

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曾为无数有志者引为座右铭。为使我们民族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的强大国防,我们从老一代前驱者身上所能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正是这种求索精神,同时也是我想写这本书的初衷。

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徐焰

2012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