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沙木·库尔班及其恰克恰克

伊沙木·库尔班及其恰克恰克

时间:2024-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沙木1930年生于新疆伊犁,在他的推动下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又一次迈向了高潮,形成了以伊犁为中心向新疆各地、全国乃至中亚各国传播的态势。伊沙木·库尔班是新疆伊犁最有代表性的“恰克恰克”大王。维吾尔族的“恰克恰克”是我国目前少有的一种鲜活的民间口

伊沙木·库尔班及其恰克恰克

恰克恰克

申报单位:伊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传承人:

“恰克恰克”,维吾尔语,意为“笑话”,是维吾尔族民间一种带讽刺性的口头文学形式。表演主要分两种:一是传统的“拉提帕”,汉语意为“幽默故事”,即说趣者一个人为观众讲述短小精悍的幽默故事;另一种是说趣者由两个或三个人组成,他们分成正反两面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唇枪舌战,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达到“笑”的目的。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尼勒克县、巩留县、新源县、特克斯县、昭苏县为中心,后逐渐流传至新疆各地及全国乃至中亚各国,形成了以伊宁市为主要流传地区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说趣艺术。

据考证,“拉提帕”形式约在10世纪开始出现在维吾尔民间文学艺坛,12世纪出现了一位影响极大的民间“恰克恰克”大师阿凡提。阿凡提的故事在新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中国、中亚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之后,维吾尔族杰出的笑话艺人层出不穷,如麦西热甫·热赫木巴、毛拉赛依丁等。新疆伊犁还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笑话艺人伊沙木·库尔班。他的笑话真实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特点,即继承了阿凡提故事的传统形式,又独特地反映了当代维吾尔人民的精神面貌,犹如阿凡提再世,曾被称之为“活着的阿凡提”。伊沙木1930年生于新疆伊犁,在他的推动下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又一次迈向了高潮,形成了以伊犁为中心向新疆各地、全国乃至中亚各国传播的态势。伊沙木的名字随着他的笑话传入千家万户,深入人心,有人称他说趣生涯最兴盛的20世纪80年代为“伊沙木时代”。

伊沙木与徒弟合影(伊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维吾尔人说的“恰克恰克”有的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笑话,有的为说趣者根据场合即兴发挥。刚开始讲笑话时,为照顾别人或东道主的情绪,多以自己为对象,拿自己开涮,产生一种独特的效应,博得在场人的喝彩。“恰克恰克”内容涉及维吾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说趣者用本民族的眼光观察事物,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将生活中的细节夸大。在技巧上还借用汉语的各地方言,甚至外语(英语日语)的谐音。维吾尔族“恰克恰克”语言简练,短小精悍,讽刺性强,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多在麦西来甫、节假婚礼、庭院聚会等场合说趣。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在内容上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一,揭露和嘲弄社会不良现象

阿凡提的一则笑话《如果我有钱》讲道:一个高利贷者问阿凡提:“阿凡提!你为什么喜欢钱?”阿凡提回答说:“若是我有钱,早就不受你的剥削了。”

伊沙木的一则笑话如《头上不闲》讲道:粉碎“四人帮”后,伊沙木戴着顶崭新别致的巴旦花帽,昂首挺胸、目光炯炯地走在大街上。他的一位朋友看见了,打心眼里感到羡慕,热情地走过去问道:“朋友,我真羡慕你的花帽,以前为什么不见你戴呢?”“哎,伙计,”伊沙木耸耸肩膀说,“二十年来,我戴的‘帽子’很多,头上一直不闲,哪有机会戴花帽呀!”

第二,对社会道德的警示

阿凡提的《头上种棉花》讲道:一天,阿凡提到理发店理发,理发师冒冒失失,把阿凡提的头刮破了几个口子,就在伤口上贴了好几个小棉花球。阿凡提照照镜子说:“你在我半个头上种了棉花,剩下的地方让我自己种点胡麻吧!”说完便起身走了。这则笑话批评了那些办事不经心的人。

第三,自我娱乐

伊沙木的《第七十三种手艺》讲道:有人对伊沙木说:“俗话说:‘年轻人学会七十二种手艺还嫌少。’你会什么手艺呀?”“难道你还不晓得?”伊沙木说,“我会谁也没有的第七十三种手艺哩。”那人挺感兴趣地问:“啊,那是什么手艺?”伊沙木回答说:“讲笑话让人捧腹大笑,治好他的疾病。”

伊沙木·库尔班是新疆伊犁最有代表性的“恰克恰克”大王。伊沙木思维敏捷,能说会道,有很强的表演才能,能因时因地即兴说出一连串的笑话。他的“恰克恰克”声形并茂、简洁凝练、寓意深刻,能用玩笑的形式鞭笞丑恶,人们往往在哄堂大笑中得到教益,激发对正义的追求和信念。他熟悉生活,观察仔细,机智聪颖,诙谐幽默,他编的“恰克恰克”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例如:《舒服而轻松的工作》

一位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对伊沙木说:(www.xing528.com)

“伊沙木大哥,请您帮我找一个又舒服又轻松的工作好吗?您说世界上有这样的工作吗?”

“有哇!”伊沙木十分肯定地说。

“是什么样的工作?”年轻人急忙问。

“你家有被子褥子吗?”伊沙木又问。

“有哇!”年轻人回答。

“那么请你回家钻进被褥里边去!”

“那干什么?”

“做美梦!”伊沙木回答。

笑话大师沙力和莱提(沙力提供)

伊沙木以民族化、大众化的“恰克恰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他的“恰克恰克”中较充分地体现了维吾尔人民的心理,具有一种内在的、独特的、浓烈的民族色泽和民族化的道德情操。他善于捕捉那些生活中常见的,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使抽象的说教寓于具体生动的形象之中,这正是劳动人民在艺术创造上的卓越之处。人们听了他那充满喜剧效果的幽默和笑话,心旷神怡,能够在轻松愉快和潜移默化中获得教益、鼓舞和艺术享受。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口头讽刺文学形式,它的特 点是: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充满才智、幽默和风趣,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哲理性。在说笑话、讲故事、谈奇闻时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讲过的故事、趣事,完全靠艺人临场发挥,务求风趣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情去吸引听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1.即兴性:能因时因地即兴说出一连串的幽默与笑话,让人欢乐和沉思。

2.教育性:维吾尔族“恰克恰克”,简洁凝练,寓意深刻,能用玩笑的形式鞭笞丑恶。人们往往在哄堂大笑中得到教育,激发正义的追求和信念。

3.民众性:伊犁维吾尔族“恰克恰克”与民间习俗礼仪息息相关,它在维吾尔人民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4.随意性: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即兴可演,无需化妆、演出服,无时间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表演。

总之,简洁的表现方式,优美朴素的语言,与时俱进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使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在民族文学的艺术宝库中别具特色。

维吾尔族的“恰克恰克”是我国目前少有的一种鲜活的民间口头文学,也是研究维吾尔族民俗的重要资料,更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其说趣内容的教育意义,在推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