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的思路与特点
1.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的思路
80年代的体育改革,在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50年代设想的体育工作的社会分工与60年代初步形成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思想指导下,体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克服过分集中国家办体育,特别是集中于体育系统办体育的弊端,围绕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任务,着重抓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以社会化为导向,重新强调了体育工作的社会分工,旨在恢复在体委的统一领导下,国家办、部门办和单位办三结合的发展体制,以减轻国家体委既要抓竞技体育又要抓群众体育的独家经营的工作压力。这种基本思路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模式的完善与发展,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体育发展新模式,推动体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促进体育全面发展和提高。
1989年4月15日—20日,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深化体育改革。伍绍祖主任在《深化改革,发展体育,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服务》的报告中提出了深化体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体委转变职能,实行(行)政、事(业)分开;项目分类和多模式管理;竞赛分层次管理;促进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的进一步结合;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体育与科技的结合,逐步实现体育科学化;加强优秀运动队建设;推动人才交流;积极组织创收,发展体育产业;建立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加速体育立法;加强和改革思想政治工作。
2.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的特点
从1979年—1983年,是我国体育改革的初始阶段或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调整为以竞技体育为重点,是对计划经济体育体制的强化。这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照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结合体育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体育改革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领导管理体制、训练和竞赛体制等方面形成了改革的基本思路。虽然这一时期的体育改革还没有提到体制改革的高度,但已开始认识到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可以说,这一阶段提出的体育改革的总体设想,为下一阶段的体育改革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从1984年—1992年是我国体育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进行的体育改革实际上是对计划经济体育体制的一种进一步的完善,即试图在不触动原有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一些补充和改善。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体育改革被提到了体制改革的高度,力图改变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多过死、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的状况,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新格局。这一阶段体育改革在体育事业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训练竞赛改革成效更为明显,在某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