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卢志红 魏雪娇 王景明 朱美英
实践教学是土壤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改革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相比之下,传统的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试图分析传统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对传统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和灵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一、传统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土壤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土壤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两部分。而其开设的实验大多属于验证性试验[1],且教学计划规定一项实验课时通常为2~3个学时,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依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盲目跟从,且比较难操作或昂贵的仪器,都由老师代为操作,学生则只是旁观者,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不知所措。而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也是以教师为主,由教师选好剖面点和组织人员挖好后,再把学生召集起来讲解,学生记笔记,回头整理笔记,撰写实习报告,教师批阅实习报告评分。这种教学方式导致有些学生在教师讲解时根本不听,回来后抄袭其他同学的笔记应付了事。实践教学本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发挥对书本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整合作用,但传统土壤地理学实验或实习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在实验或实习内容的选择还是操作方面都完全处于被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最终只能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野外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教学组织工作较复杂,尤其是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但需要得到院系支持,而且还要与基地单位协调,尽可能在经济上照顾学生。再者外出除学生难于管理的因素外,其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很重要,所以教师怕责任重大而就轻避重,将实习地点就近安排,应付了事。
二、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1.教学计划修订,避免重复设置实验
土壤地理学是指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2]。土壤学和普通地质地貌学是土壤地理学的基础,三者密不可分,且前两门课程均设置实验和野外实习,鉴于三门课程间的关联和新教学计划中专业课时削减,在教学计划中将土壤学和普通地质地貌调整安排在土壤地理学前一学期,而土壤地理学则不再安排实验课程,以土壤学和地质地貌实验为基础,相对延长野外实习时间。所以土壤地理学实验改革,着重放在土壤学和普通地质地貌学实验改革上,既要保留验证性实验又要适当增设研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主要以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为目的,让学生掌握常规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及基本的实验技能等。为了克服实验教学课堂时间短以及教师不得不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验证性实验有必要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能够清晰快捷地展示实验教学信息,模拟实验过程,构建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自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提交实验报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基本具备理论知识和基本掌握实验技能的前提下,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再开设1~2个研究性实验。教师就当前本学科研究热点或农业生产上与土壤学相关的问题为内容,组织设计实验,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实验选定后,学生要确定实验原理、实验内容,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完成操作、得出结果并加以分析,最终撰写实验报告等。这种方式可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且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必须以专业教学内容为基础,实习教学基地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系统,具备较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潜力[3]。作为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必须地质现象有特点、植被群落丰富、植被与土壤带谱明显、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密切联系,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环境保护颇具特色。另还需考虑交通便利、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等事宜,最后确定。经过实地考察与全面论证,结合我校地理位置最后确定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作为土壤地理学综合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濒临长江,东南濒临鄱阳湖,北纬29°28'~29°45',东经115°50'~116°10',面积302平方公里。庐山是由于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垒式断块山,最高汉阳峰海拔1474m比周围的平原高出大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庐山土壤因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依据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常绿阔叶林植被分布的特点,庐山地区水平地带土壤分布主要为红壤。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生物、气候依次变化,土壤类型呈现出明显垂直地带性的分布特征。由上而下土壤类型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4~5]。
3.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
(1)组织模式的改革。改革传统的分课程、分阶段进行野外实习的模式,逐步试行土壤学、普通地质地貌学、土壤地理学以及植物学综合实习模式。过去的野外实习、实习内容相对独立,地理要素相对独立,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四门课程综合实习不仅可为学生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四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上理论知识。但综合实习必须统筹规划,选择确定好实习路线是重中之重,实习路线整体选择要兼顾实习内容、基地土壤、岩石、植被分布的特点以及时间、学生劳逸等情况,避免观察内容的重复和雷同,实习路线和观察点选择要注意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通过不同土壤类型的典型剖面,使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分异及特征和变化规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等。真正提高学生跨课程、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多数设在一些旅游胜地,所以一提起土壤地理学实习很多人就认为实习只是走过场,主要是旅游观光,加上传统的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方式——教师定点讲解,学生机械记笔记,往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因此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改革首先从教师讲解的方式开始,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下达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听讲,并且声明只在实习第一天以老师讲解为主,以后几天引进竞赛分小组进行,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触摸、分析、自己验证规律,自己试图解决问题,最终评出优胜组。在整个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合作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完整的土壤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3)实习成绩考核改革。传统的土壤地理学实习成绩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份是考勤(20%),另一部份是实习报告(80%)。而实习报告几乎千篇一律,即使在野外不认真实习的学生回来后通过抄袭其他同学的实习报告,照样可以完成实习报告,得到较高的成绩,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后实习成绩考核除考虑考勤和实习报告以外,还需考虑学生的实习态度(听讲、做笔记、提问等)和表现(找点、挖剖面等体力劳动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情况等)、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况(分小组对剖面形态观察和讲解情况等),最终综合评定成绩。实习报告在成绩评定中占50%,实习态度和表现占20%,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况表现占30%。
(4)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改革。由于土壤地理学综合实习在庐山,老师少学生多,存在很多危险隐患,只有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才会顺利进行。这其中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党员的作用,以寝室为单位,层层落实。出现问题及时与带队老师起得联系,及时解决。另外,为了减轻学生疲劳,丰富实习生活,在课余时间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三、结语
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之处就在于它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6]。通过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也使许多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今后鼓励同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运用所学土壤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知识得以升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发.用心授课一探索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0-21
[2]张凤荣主编.土壤地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衣华鹏,张鹏宴.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28(2): 135-138
[4]江西省土地利用管理局.江西土壤[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
[5]赵其国.江西红壤[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