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的主要任务
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使家长树立起“为国教子”的正确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传授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帮助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掌握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互通教育信息,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与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创建文明小区,为青少年、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充分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
一、传授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帮助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掌握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用科学方法进行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方法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方法就得以现代的理论为基础、指导。当前由于不少家长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因此,出现了许多教育上的误区。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应该系统地向家长传授教育科学知识。当前有关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书籍大量出版,有关家庭教育的科普读物的发行,这些都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我们掌握了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以后,不失时机地给予孩子有关内容的教育,这称作教育的最佳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进行五官训练,发展其感知觉,丰富感觉运动的经验;婴儿长到5~7个月,给孩子提供自由爬行的平面,指导孩子爬行训练,有利于智力的发展;1~3岁的孩子是大脑飞速发展时期,这时主要进行言语训练;3~6岁的孩子,家长应对其进行各种认知能力的培养。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儿童成长不仅有一般规律,而且还有其个性特点。对具有强烈、兴奋、灵活等气质的孩子,较适宜采用引导法;对具有矜持、抑郁气质的孩子,宜采用鼓励法。孩子个性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的方法也要变化多样。
对子女的爱要适度。例如,双亲对子女“爱”的程度,作为因素的性质,爱的缺乏(对子女冷漠无情,没有家庭温暖)和过度的“爱”(对子女一味溺爱),都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不利的影响和后果。有一位教育家曾说:“严厉和慈爱——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钥匙,依然是适中的教育原理。这就是说双亲对子女的爱应是有理智的、有分寸的、符合于适中原则的爱。只有这样,双亲的爱才能转变为对子女伟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发挥爱的特有的良好的教育功能。”
又如,家长对子女“关心过度”,其要害在于它的“过度”与适中原则相违背。家长对子女的关心过度,从动机方面当然无可指责,但其效果却每每适得其反。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有的家长出于对自己教育和发展状况的补偿心理,也对其子女抱有极大希望,因此,从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各方面对子女“施之过度”的影响:指导过度、照顾过度、忧虑过度、管理过度……这往往不仅收不到预期教育效果,而且常常成为亲子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招致子女普遍的反感。要从观念上根本扭转这一现象,也必须遵循适中原则,促使他们从“关心过度”转变到“关心适度”。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许多家庭教育因素上,普遍有着“不达则生弊,过度犹生弊”的规律。在家庭教育方面应该告诉家长必须自觉地避免走极端。家长也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传授这些规律性知识,正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是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我们实现“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提供了物质保证,提供了不少经验。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创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评选好家长活动,家长视导活动,社区协调文化、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教育基地,社区评选礼仪少年活动,配合学校开展“学生一日当家活动”,社区帮助困难学生入学……都是“三位一体”的好做法。而学校始终应该发挥“三位一体”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沟通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学校应该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计划、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在校的表现。家长了解学校的情况与自己子女的在校表现,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有利于他们针对自己孩子的表现因材施教。同理,学校也应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所受家庭教育的状况,以便全面地了解学生,配合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
为了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就必须充分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支持学校教育。
第一,要教育学校教师尊重家长,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和家长一起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共同研究教育方法。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家长,更不能指责、训斥家长,损伤家长的自尊心,也不要简单地指使家长这样做、那样做。对家长态度要诚恳、热情、有礼貌,切忌埋怨、责怪、讽刺、挖苦、爱理不理、冷漠无情。要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样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积极配合。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的家长更应该热情、关心,体谅他们的难处,使他们树立起教育好自己子女的信心。
第二,学校在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时,要有全面观点、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热情诚恳。不要对好学生家长报喜不报忧,对差生家长报忧不报喜,要使家长如实地了解学生表现。特别要警惕一味要求家长在对子女的智能培养上与学校“同步”配合学校狠抓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的做法,不顾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家长施加压力。
第三,教师对学生要求要明确,要充分地估计提出的要求是经过家长、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过高会使家长丧失信心,要求过低会使家长放松对子女的教育,都不利于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
第四,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是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积极性的好办法。学生家长中有一批关心学校教育、善于教育子女的积极分子,把他们组织起来,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为学校教育献计献策,共同出力,并依靠他们开展学校家长工作,往往能起到“滚雪球”的作用。因为他们角色、地位各不同,在家长中有特殊的威望,通过他们去影响教育其他家长,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总之,教师要主动、热情关心家长;在工作方法上要注意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这样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协调家庭和学校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