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职师生员工”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和受益者
大学精神是所有高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追求的体现,是高职师生员工人格的象征,“高职师生员工”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和受益者。大学精神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创业者业绩、品格、精神的结晶,在构成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诸要素中,大学精神居于核心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大学精神的培养,而以现代科学、民主、重德、重技术的思想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观,则是大学精神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大学精神不是人为可以简单设定的,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汇的结晶,师生员工生活在高职学院中,也对高职学院的大学精神塑造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决策者和管理者是高职学院的领航者和号角手
职业院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是一所高职学院精神的灵魂和引路人,是高职院校前进的舵手。古往今来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高职学院的党委、行政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对大学风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是推动大学前进和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大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承担着传承、发展、创造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这要求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对大学文化建设在整个大学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作为一所高等院校,要承担起传承、发展、创造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坚持以先进文化铸造大学的灵魂与基石,形成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和鲜明的大学文化特色。建设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首先,在很大程度上,高职院校的决策和管理职位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还是人格的象征、学术的象征。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权力,由其社会地位赋予;二是其个人的学识才能、组织方法、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由个人努力获取,称为非权力性影响力。往往非权力性影响力要比权力更能影响一所大学的发展。而人格魅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最高境界,是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
其次,高职院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大学保持自己一定的特色与优良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着他们的办学理念。因此大学校长应以培育和呵护大学精神为立足点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这要求大学校长深刻认识大学的性质和任务,理解教育,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机遇,凝结全校师生员工的力量共同建设高职学院。
(二)教师队伍是高职校园精神的开拓者与传播者
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塑造大学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教师在经过长时间大学校园生活的积淀后,形成对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般认识和稳定情感,成为“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高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要以“大学精神”为依托,加强高职教师素质建设,高职教师队伍是高职校园精神的开拓者与传播者。
从高职教师的实践活动看,高职教师主要承担了三种社会角色,即教育者、研究者和大学生的引路人。作为一个研究者,高职教师必须结合新情况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相关领域开展调查研究,探寻职业教育的规律,服务地方经济。作为一个教育者,高职教师应热爱学生,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重视“人”的教育除了教授学生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外,还要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得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修养。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高职教师要站在学生亲友的立场为大学生提供不断发展的建议,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受社会青睐的人才。
要做到这一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作为组织、机构的大学要对高职教师进行培养,为高职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以及改善高职教师的工作条件与环境,促使高职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与发展。二是高职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完善自己。
(三)高职大学生是大学精神的受益者和弘扬者
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践履实际上就是“大学精神”的衍生、外化的过程,是“大学精神”的受益者与弘扬者。必须加强大学生主体素质的建设,特别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此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商业社会物质主义的冲击下,校园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盛行,缺乏辨别力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全盘接受消极的东西。而且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学习目的日趋功利化、实用化、短期化。很多学生学习都有一个具体的实用目标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弘扬大学精神为主旨,利用各种途径和条件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而不仅仅是学生生活文化建设。要加强大学生的人品教育、人性教育、人格教育和人伦教育,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突出立德、立言、立行、立性等内容,着力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涵养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化育大学生的文化品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