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妍 熊兆飞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楚文化有很强的融合力,在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和对滇的开发中,楚人几乎包揽了大半个中国的奇风异俗,造就了风格迥异于中原文化的楚文化。而正是这种交融并收的文化,造就了楚地别具一格的服饰特征。
关键词:楚文化;风俗习惯;色彩;服饰特征;楚地服饰
1 楚文化的概念特征
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它东邻吴越文化,西邻巴蜀文化,曾是长江流域的三支古区域文化。楚文化形成之时,华夏文化就分为了北南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
楚人栉蛮风,沐越雨,潜移默化,加以他们对自己的先祖作为天与地、神与人的媒介的传统未能忘怀,由此,他们的精神文化就比中原的精神文化带有较多的原始成分、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逐渐地形成其特有的文化习俗。楚文化有很强的融合力,在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和对滇的开发中,楚人几乎包揽了大半个中国的奇风异俗,造就了风格迥异于中原文化的楚文化。从出土的楚地服饰来看,楚文化的特色突出地反映在造型、图案、色彩方面,尤其是其图案皆以曲线、弧线组成,少用直线,流动感强,给人以活泼、飘逸的自然美感[1]。
楚地服饰常以轻丽华美取胜。其丝织品不仅织造精良、花样繁多,而且色彩、图案也绚丽夺目。从近几十年来各地陆续出土的一批丝织品实物来看,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2 楚文化对楚地服饰的影响
2.1 楚地服饰中色彩运用的文化含义
楚地服饰及其装饰图案的色彩处理,不受程式约束,它追求大的色彩块面的对比,更加装饰化、理想化,注重微妙的色彩变化。
楚国丝织品的色彩,以红色、棕色为主。楚人钟爱红色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楚人的习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尚赤”,它源于楚人的远古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意识[2]。赤为火的颜色,象征南方,系生命之色。楚文化中承袭了古代的四色论及五色论,即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加黑色。如图1所示,从色谱上进行分析,有黄色、红色、紫色、蓝色、绿色、褐色、黑色等色,可见其色谱已经相当完整。
图1中的长袍织造于战国,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长袍。身长45.5厘米,袖展52厘米,双袖平直,两襟对中,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凤鸟践蛇纹绣红棕绢面,两襟和下摆缘部用红棕绣绢,袖缘为条纹锦,仅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丝织品的色彩,就有深红、朱红、橘红、红棕、深棕、棕、金黄、土黄、灰黄、绿黄、钴蓝、紫红、灰白、深揭、黑等数十种不同色彩的色号。楚国的染色工艺分为石染和草染两种。石染以矿物为染料,染色方法主要是涂染,常见的有朱砂、孔雀石(绿)、胡粉(白)等,这些都是楚地的石染原料;草染以植物颜料为染料,主要是揉染和浸染。
图1
就织品种类而言,楚地织品与周代无异,且较其他地区品种周全,大体有四类。第一类为麻布和葛布类;第二类为生织丝物类;第三类为绮和素罗;第四类为锦。由于提花技术的成熟,楚锦反映出了丰富的纹饰表现力,从二色锦到三色、多色锦,纹样囊括了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及其组合。其中,以凤纹尤其突出。
凤纹,从西周经春秋到战国,不论在何种出土文物上,在中原越来越少见,在楚国适得其反,越来越多见。凤是楚人先民的图腾,战国时期的楚人对此仍有朦胧的印象[3]。因此,他们把一切美好的特性和特征都赋予了凤。在刺绣纹样中,凤是无可争议的主角。
凤鸟形象尽管在绣品中出现最为频繁,但其形象绝无重复,往往多姿多彩、奇特诡异。或利喙巨张,或回首嘶鸣,或奔腾,或傲立,或引颈长啸向天,或舞于地。然而,虽有万千变化,其形象始终纤巧、精干、刚健有力,始终伟岸、英武、轻盈、秀美。或践蛇而舞,或与龙相蟠,或与虎相斗,显示出凤鸟的神异力量。刺绣的代表作品有“三头凤”、“凤斗龙虎”等。
如图2所示为凤斗龙虎纹,织造于战国,一组图案长29.5厘米、宽21厘米,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见于龙凤虎纹绣罗单衣衣面,灰白色罗绣地。绣线可见红棕、棕、黄绿、土黄、橘红、黑、灰色。图案由龙、凤、虎、虬四种动物组成,一侧是一只凤鸟,双翅张开,脚踏虬;另一侧是一只斑斓猛虎,张牙舞爪朝前方追逐龙,龙作抵御状。图案色彩鲜艳,绣工精细。
图2
2.3 尚巫文化对楚地服饰的影响
楚人尚巫,与中原文化不同的是,楚人“事鬼神而近之”,这种对鬼神崇拜与尊敬之意深深地折射了楚人的服饰文化。
通过对服饰图案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楚艺术的一部分精神特质,如浓厚的文化色彩,对人与神鬼精神情感沟通的渴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上天入地、游目骋怀的审美观照方式。楚人所持有的幻化空间意识、无拘元束的艺术想象等,皆显示在他们的服饰纹饰中。楚地服饰常用多种图案加以装点,主要有凤、龙、虎、云、星斗、各种树木花草作为纹饰。这样,不仅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而且隐含了特定的宗教观念。(www.xing528.com)
图2所示的凤斗龙虎纹,亦可看做楚人的四方神灵图,这张图在分析时一般以龙、凤、虎三种形象为主来讨论,但实际上该纹绣中还有一种叫虬的物象。这是一种无角似龙兽,头为三角形,与龙的形象不完全相同。因此,单位纹样应该具有凤鸟、虎、龙、虬四种动物,从商代以来已经形成的四方神灵,到东周时有了新的发展,已经以四种动物的形象分别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如东方神曰析,以龙作为东方的神灵;南方之卦为离,以雉为神灵;西方神月夷,以虎为神灵;北方神曰伏,取意于秋冬季虬是隐伏在渊中的,因此,以虬作为北方神灵。综上所述,所谓“龙凤虎纹绣”应是一幅楚人的四方神灵图。
图3
《人物龙凤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如图3所示,画面下部正中偏右画一清秀女子,侧立平视,高髻细腰,广袖舒裾,合掌做祈祷状。上部正中画一凤,左侧画一龙,呈争逐状。女子长袍上缀绣卷云纹样,拖地的裙裾宛若轻柔翻卷的花瓣,托起人物冉冉向上漂浮。凤鸟形体硕大,昂首展翅,华丽的羽尾向上翻卷,显得意气风发,神采焕然。而画中龙的身躯作“S”形扭曲摆动,绕行升腾。全图的意象似在表示画中的人物正在龙凤的引导下向着天庭飞翔上升。
帛画上有一凤一龙,从妇女的角度看过去无疑是“腾蛇伏地,凤皇冠亡。”这幅画的含义也因此可以得到明确的理解,即墓主人企求“合鬼神”,使灵魂升天。这种信仰也反映在绣品的纹样中,如蟠龙飞凤纹中的凤鸟正衔住一条龙的尾部;一凤二龙相蟠纹和一凤三龙相蟠纹都是一只凤鸟背载二龙和三龙;龙凤相蟠纹实际上也是凤鸟追食龙的图像。这类纹样反映的是死者企求“合鬼神”,灵魂升天的思想。
2.4 楚人的浪漫文化与细腰楚衣
与服饰保守而传统的中原相比,楚国则不然,放纵而不拘一格。《礼记·玉藻》和《深衣篇》中对于深衣的尺寸有严格规定,在长度上是“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其他具体的部分尺寸是“深衣三祛,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袷、中继揜尺,袼二寸,缘广寸半”[4]。但从出土的部分楚墓袍服来看,从形制上而言,楚国服装基本没有按照《礼记》中所记载的尺寸和规格来制作,楚式衣袍的尺寸与周礼中所规定的相去甚远,袖宽的尺寸偏大,腰围比例偏小,下摆的长度也要短得多。
楚人在制作服装时考虑风俗习惯和对美与信仰的追求超过了对礼制的遵循。楚人身上浪漫而大胆的因子在服装式样上表露无遗,宽袖细腰的款式尽显飘逸之美。这既可以看做是楚国人对服装的追求在于是否美观,也可以看做是对周王朝礼制的反抗。
楚国服饰是“男女衣着多趋于瘦长,领缘较宽,绕褥旋转而下”。不仅款式秀雅,装饰图案也非常精致,充分体现了楚国人的审美倾向,如图4、图5为楚地服饰织物的复原图。
图4
图5
当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楚王及楚人好细腰,服饰上自然可见一斑,讲究纤瘦秀丽之美。《楚辞·大招》有云:“小腰秀颈,若鲜卑只。”湖南常德德山晚期楚墓出土的木俑中,“女侍俑十件,体瘦,细腰长裙”,楚俗中以细腰为美,而以灵王为最。楚俗中以细腰为美,决定楚地袍服的式样变化,而这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社会潮流影响人们在服装上的审美倾向这一观念[5]。更为重要的是,楚国人那种罔顾礼制的浪漫行为推动着这一潮流。
3 结语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其历史发展、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楚人尚赤、崇凤、尚巫、爱细腰以及他们自身的浪漫情怀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审美追求。
楚服饰品纹样是楚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以自身独特的材质特点为基础呈现出了与其他楚器纹饰样不同的审美境界。在服饰世界中,楚人选择了利于织造的折线形式与骨架来展示他们的生活世界。这个写实活泼的世界,一反商周以来的狰狞鬼怪的风貌,显示出了生机与尘世的主题,在服饰图案中,展示的是一个凤翔虎跃龙盘的神异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激烈斗争而又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是一个由飞凤来统摄的灵性世界。这个世界来源于远古楚人的信仰与图腾,表达出楚人特有的文化特征。
[1]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289-293.
[2]庞朴.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97-101.
[3]魏昌.楚国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160-165.
[4]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49-158
[5]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2-3.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