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委、市政府认为,推动广州农业从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是广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市建设具有山水田林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根据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三个三”总体发展思路的要求,我们采取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突出各主导产业的区域性分布,促进农业向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及时调整广州农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随着我市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全面转入买方市场,过去为保障城市食品供应,以生产鲜活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其发展空间日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必须在发展模式、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实行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的跨越。在分析广州农业现状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突破了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引入了都市型农业发展新观念。市委、市政府认为,推动广州农业从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是广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市建设具有山水田林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我们从农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建设中心城市的整体规划出发,对农业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一是从城郊型农业侧重于“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单一生产功能,调整为继续发挥生产功能,重点开发生活、生态功能,使都市型农业成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二是从过去城市化发展到哪里,城郊型农业就在那里消失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转变为把都市型农业作为组团式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城中村”改造,明确规定在未来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要有农田保护区、农业生态功能区、林业自然保护区,在发展规划上把都市型农业融入到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中去。从而把广州农业的转型升级纳入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之中,同步建设,协调发展,成为未来广州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鲜明的广州特色。

2.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要求,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

近几年来,针对农产品出现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的情况,配合广州市建设具有山水田林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广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三个三”总体思路:

一是在区域布局上逐步形成三个圈层的合理结构。第一圈层是近郊,侧重以蔬菜、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发展健身、休闲、体验型农业,限制发展畜牧养殖业。第二圈层是中郊,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第三圈层是远郊,要建成广州市名特优稀土特产、反季节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度假农业和速生丰产林的重要基地,从而形成全市农业三个圈层的区域合理布局。二是在农业的功能开发上使农业从过去主要为保障城市供应的单生产功能向同时兼顾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维空间结构转变,努力发掘广州市农业资源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等等。三是在产品形态上要使农产品生产从偏重于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食品的一元结构,向既为国内外市场提供食品,又为工业提供原料,同时也为城乡居民提供精神产品的三元结构转变,从而更加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根据广州都市农业建设的“三个三”总体发展思路的要求,我们采取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突出各主导产业的区域性分布,促进农业向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如番禺区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把该区农业划分为民田区和沙田区两大功能区域,其中沙田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香蕉、蔬菜、海水养殖、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适当发展具有水乡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民田地区侧重发展叶菜类蔬菜、花卉园艺、淡水养殖,适当发展花木园林式的观光休闲农业。二是下决心继续适度调减粮食、糖蔗种植面积,同时扩大花卉、蔬菜和水产等的生产规模,使全市农业的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到50%,畜牧水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49%。三是按照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着手抓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逐步促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跟国际接轨。四是调整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使水稻、蔬菜、家禽奶牛品种基本实现优质化。“十五”期间每年将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重点种子种苗建设项目,实行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加快优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应用。五是发掘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旅游农庄、设施农业示范场、花卉博览园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使一些观赏性较强的农产品如孔雀鹦鹉、金钱龟、观赏鱼、观赏类蔬菜等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并迅速推向国内外市场。

3.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

现代化都市型农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近几年来,我们主要抓住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种子、种苗工程,从根本上为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广南畜牧有限公司培育的长白、大白、杜洛克种猪,品质优良,生长快,被评为'99国际农业博览会名优品种,深受养殖户欢迎;广州市水果世界(市果树研究所)开发的穗中红小果型木瓜,科技含量高、质量优、外观靓、品味佳,已成为宾馆、酒店、超市的抢手货。二是抓科研体制改革,把农业科研单位的改革转制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市本级扶持发展的20个龙头企业中,有8个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配备了专业科技人员,还有15个企业引进了先进的农产品深加工、包装、保鲜生产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除了与科研单位挂钩联系大力推广名优新品种之外,还引进推广工厂化育苗育秧、机械化耕作收获等新型农业机械和微机编程自动喷灌系统等先进农业技术装备,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辐射基地。市属科研单位也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中找到了自身的发展位置和发展空间,市果科所、奶牛所、花卉中心等单位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和技术,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搞好农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勇闯市场。三是建设广州农业信息网,加快农业信息化的步伐。从1999年开始,市政府投入2000万元建成了广州农业信息网,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架起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信息服务。

4.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www.xing528.com)

1998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增创广州农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意见》,对我市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都市型农业作出了重要决策。其主要措施有两个:

一是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加大对都市型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年来,我们采取“扶优扶强”的方针,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经营类型,只要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有突出贡献,有能力带动广大农户发展都市型农业的企业和专业大户,就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仅1999年和2000年两年,全市各级投入扶持资金达5.2亿元,其中广州市本级财政投入1.81亿元,占总投入的34.81%,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把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作为重要措施来抓。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组织载体,通过松散、紧密或半紧密筹形式与农户结成互助互利的合作伙伴,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科工贸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了农村承包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这种由各地政府协调指导,由外商或专业大户向分散经营的农户成片租用土地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再雇请当地农民种养的土地流转形式,较好地处理了双方的利益关系,解决了转租土地后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已成为我市当前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到2000年,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已带动农户10.8万户,面积30多万亩,实现总产值28.5亿元,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5.63亿元,有7家龙头企业和示范区年产值超过1亿元,年产值最高的达4.5亿元。

5.大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我们在推进现代化都市型农业建设的过程中,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已完成了10万亩标准化农田的建设,从今年开始,采取市本级年投资5000多万元以及各级筹一点的办法,每年建设7万亩高标准农田;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进行全面规划和高标准建设,其中投资15亿元的流溪河高标准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总量已完成过半,基本上都达到50年一遇标准,部分工程已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同时,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已全面启动,将使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十五”期间我市将突出重点抓好生态林业和农业生态功能区建设。一是今年再扩建50万亩生态公益林,同时继续抓好50万亩速生丰产林建设,新建10个自然保护区和一批森林公园;改造广州市近郊林相,增进美化、绿化、净化功能;在番禺区沿海建设红树林风景区,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山水城市”建设提供多功能的绿色屏障。二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分层次环绕广州城区的农业生态功能区。根据道路网络和城市功能组团绿化和生态环保要求,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一方面抓好105、107国道及主要公路干线两旁的田园绿化,主干道两旁绿化改单株树木排列式为多株树木阵列式,并对两旁田园实行统一布局,发展绿色产业,使主干道两旁田园成为连接广州市区的绿色长廊;另一方面,配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好一批具有生态功能、绿化功能、隔离功能的农业生态示范区。今后几年将重点抓好白云区帽峰山7万亩生态公益林示范区、芳村区花卉博览园、海珠区万亩果园、天河区绿网工程、黄埔区龙头山森林公园、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化龙农业大观园等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三是建立以流溪河中下游两岸为依托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形成以整治后的流溪河为主轴的田园风景带;同时,在番禺南部建立面积15万亩、实行标准化生产的绿色食品基地,把番禺南部建设成为跟未来的城市中心遥相呼应的生态农业、美食农业、休闲度假农业基地。四是把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第一圈层的黄埔、天河、芳村、海珠和白云区近郊等地的奶牛场、猪场等转移到中远郊,严格限制在第一圈层和主要河流两岸2.5公里范围内发展新的畜牧水产项目。今后大型畜牧场、水产养殖场的兴建,将实行许可证制度,所有大型畜牧场一定要有严格的环保配套设施。五是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按照国际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农产品。六是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工业“三废”,防治污水对农田的污染。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使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6.抓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我们认识到,都市型农业必须是一种高度市场化、开放型的农业,发展都市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建设和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市已建成了配套齐全的农产品产销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达60多个,城乡农贸市场年成交额达到250多亿元,广州市已成为华南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转和贸易中心。二是农产品流通组织不断发展,涌现了从玉菜场、东升菜场、光华鸽业、江南蔬菜批发市场、嘉禾畜禽批发市场等一批产销一体化经营、具有较强开拓国内外市场能力的新型农业企业和一大批流通专业户。三是农业产销信息服务增强了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市政府兴建的广州农业信息网,现已建立起联接广州市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科单位、产销专业大户、农村固定观察点筹300多个信息采集点的农业信息采集与传输体系。目前正在抓紧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信息采集标准体系和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制度,为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四是扶持发展一批产品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通过扶持发展水果、蔬菜等的包装、保鲜、加工,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等问题,为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服务。

7.重视农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步伐。

都市型农业是开放型农业,农业对外开放是发展都市型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认识,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实施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多形式多渠道招商引资等等措施,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农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200多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130多家,内资出口企业72家。全市由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兴办的农业项目共220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62亿美元。去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值达8.038亿美元,折人民币64亿元左右,约占广州市农业总产值的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