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评价体系是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目的在于支持经营战略的有效执行,因此业务单元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和使用取决于它所遵循的竞争战略以及对该战略的强调程度。大量的国外文献提供了战略导向影响业绩指标使用的经验证据,但有关中国背景或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对业绩指标使用的研究极少。此外,代理理论认为业绩评价指标多样化有助于提升企业业绩,权变理论认为那些将业绩指标使用程度与所强调的战略匹配一致的企业,才能取得较高的经营业绩。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研究支持了这两种观点,但也存在不一致的结果,并且极少有中国背景的研究。基于此,本书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波特的战略分类为基础,研究战略是否对业绩评价指标使用产生影响,使用多样化的业绩评价指标能否提升企业业绩,以及战略与业绩指标使用之间的匹配能否带来更高的经营业绩。
利用浙江和四川两地的93 家制造业单一经营企业或业务单元的调研数据,笔者发现:业务单元的战略类型及战略强调程度,对财务指标的使用程度没有显著影响。强调差异化战略程度较高的业务单元,对非财务指标使用的程度也显著较高。业务单元强调成本领先战略的程度与成本效率指标的使用程度显著正相关;财务指标的使用程度与财务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使用综合业绩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程度较高的业务单元,其财务业绩也显著较高。成本领先战略与成本效率指标使用之间的匹配对财务业绩有正面影响,强调差异化战略程度较高,并且非财务指标使用程度较高的业务单元,具有显著较高的财务业绩。总之,本书的研究支持了战略影响业绩指标使用、业绩评价多样化提升财务业绩、战略与业绩指标使用之间的匹配带来较高的财务业绩的观点。(www.xing528.com)
本书的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性。第一,笔者以波特的竞争战略为战略分类的基本框架,将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看作是两种互不相容的战略,采取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同时采取两种战略则将陷入“夹在中间”的困境,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本章在度量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的强调程度时,按照一条线段上从低到高的连续变量来处理。调查问卷中要求制造企业分别对两种战略的五种具体策略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然后以差异化导向选项的得分减去成本领先导向的选择得分,负值越大表示强调成本领先的程度越高,正值越大表示强调差异化的程度越高。但也有不少学者(如Drucker,1990;Jones和Butler,1988、De Toni和Tonchia,2001)提出,两种战略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有研究者提供证据表明,采取联合战略的业务单元使用综合业绩指标的程度高于采用单一战略的业务单元,如Lillis和Veen-Dirks(2005)。本章的战略度量及其与非财务指标使用之间关系的假设,与这些观点不相吻合。第二,本章关于竞争战略、业绩指标使用程度和财务业绩的计量,均来自企业对问卷中相关问题的回答,大多数业绩评价指标是多个具有相似属性的单个指标的复合体,对财务业绩水平的判断是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的结果。这就要求问卷填写人员必须对企业的战略导向和竞争策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重要方面、业绩评价指标使用情况,以及所在行业和本企业的业绩高低有着非常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且在回答问题时保持客观和认真的态度。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可能因为填写人员对上述情况的掌握不足、保守意识、认真程度,使得问卷调查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客观性,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