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在输了与台积电的官司后元气大伤,江上舟临危受命。
中芯国际遭遇台积电的第二次专利侵权起诉的时候,正值陈进的汉芯造假丑闻曝光。当时的人们理所当然地会怀疑:中芯国际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样是美籍华人的张汝京是不是第二个陈进?
可想而知,一直力挺张汝京和中芯国际的江上舟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江上舟因病淡出仕途后,2006年担任中芯国际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同时他还接替邓朴方担任了两年多时间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北京高院驳回了中芯国际诉台积电不正当竞争的请求之际,江上舟挺身而出,接替王阳元出任中芯国际董事长。他担任中芯国际董事长不过4个月,美国加州法院再次判决中芯国际败诉。
当时的中芯国际绝对是屋漏又逢连夜雨:对外“割地赔款”,客户的疑虑很大,并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芯片制造业连遭重创和中芯国际的连年亏损,使得芯片和中芯国际已经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鸡肋”;对内则是管理层面临重建,员工人心惶惶。在这乌云压城城欲摧之际,癌症尚未完全康复的江上舟“辛苦遭逢起一‘芯’”,毅然接过了支撑中芯国际这场危局的重担。
危急关头,江上舟力挽狂澜,相继邀请王宁国接替张汝京担任首席执行官、杨世宁接替深陷侵权漩涡的莫拉担任首席运营官,组成新的核心管理团队,稳住人心。王宁国曾担任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全球副总裁,是美国半导体大公司里职务最高的华人之一。他在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主导了多项技术开发,为半导体制程设备技术带来许多成功的突破,拥有百余项专利,被誉为“应用材料专利之王”。2005年12月,王宁国出任华虹集团总裁,因华虹12英寸线暂停而于一年半后从华虹辞职。
中芯国际原来的主要业务是做内存代工,在英飞凌及其后的奇梦达的技术支持下,量产了90纳米制程工艺的内存,2008年获得了大陆内存市场30%的份额。由于奇梦达破产,失去技术来源的中芯国际只能放弃内存业务。江上舟带领中芯国际向晶圆代工转型,扭转了中芯国际成立以来连续十年整体亏损的局势,于2010年扭亏为盈,尽管利润仅有2000万美元。
中芯国际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资金。在输了与台积电的官司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任何一个投资人愿意出钱。江上舟只得向国家求助,最后终于以11.6%的股份换来大型央企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2.5亿美元注资。这对中芯国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笔救命钱。
在中芯国际危难之际,江上舟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稳住了局面。然而,江上舟壮志未酬,因肺癌复发而于2011年6月27日辞世,时年仅64岁。在生命的最后7天,极度虚弱、处于半睡眠状态的他,还参加了一个多小时的中芯国际董事会电话会议。在他刚开始力推中国芯片产业的1998年,中国芯片产值仅有60亿元;到他去世的2011年,中国芯片产值达到1572.2亿元[5],十二年增长至原来的26倍。上海的半导体产业在中国半导体产业中占据了一半的产值,拥有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到材料的中国最为齐全的半导体产业链,并且几乎在半导体产业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中国领先的地位。江上舟对此功不可没。
江上舟不仅是上海乃至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奠基人,还是国家大飞机项目的启动者之一。在2001年的上海工业博览会上,已经退休的“运-10”项目参与者张家顺以民营企业代表身份向江上舟提起大飞机的事情。江上舟听罢大惊:“上海还有这么一件事?”全世界能够生产民用大飞机的只有美国的波音和欧盟的空客,如果中国能够生产大飞机,将有力推动中国的高科技和尖端工业的发展,并节约大量用于进口大飞机的外汇。江上舟亲自帮助张家顺修改报告,寻找上海市领导和航空界专家的支持,极力推动已停滞二十多年的中国大飞机制造项目重启。
2003年9月,江上舟以局级干部的身份被科技部调入部级干部云集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办,做了两年最重要的重大专项组的组长。这次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性仅次于为研制两弹一星的1956年的那次。江上舟亲自参加大飞机项目的论证和调研,并以科技部的名义主持召开了航空界一流专家参加的国家15年重大科技专题项目研讨会。江上舟深知,由于部门利益作祟,中国航天工业部长期存在着“要上军用运输机、不能上民用客机”的论调。在此次研讨会上,他定下了三条规矩:20多位与会者都是作为独立专家身份请来的,不能站在部门或单位的立场说话;每个人的发言都受到保护,不允许泄露;所有发言均通过录音和打印签字确认,以对历史负责。这三条规矩保证了研讨会的顺利进行,所有专家全部签字建议国家立即上大型民用客机项目。大型飞机制造事业因此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都被列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大专项,这才有了后来C919大飞机的上天。大飞机是当时中国16个重大专项中最重要也最难啃的硬骨头,没有江上舟的努力,很难说大飞机项目还要延误多久。
除了大飞机外,江上舟还将微电子产业、集成电路软件、微电子装备、微电子技术研发中心、第三代移动通信、燃料电池汽车、煤制油等项目选定为国家“十一五”大型科技重大专题项目。
早在1994年,世界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即研制出了首台燃料电池汽车,只是由于在传统矿物石油能源技术领域积累的存量资产达到近万亿美元,担忧转产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造成存量资产报废,才暂且搁置这一技术。江上舟认为,上海应该借此机会抢得燃料电池技术先机,自主研发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对西方汽车工业的赶超,解决中国严重依赖海外石油供应的瓶颈问题。在江上舟的推动下,在小汽车刚刚进入中国普通家庭的年代,上海市即组织实施燃料电池“中国平台计划”,集中力量开发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燃料电池轿车平台。后来,中国的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走在了世界前列,让很多国家都感到惊讶。
受益于江上舟的推动的新兴高科技产业,还有太阳能发电、液晶面板、LED照明……江上舟自身有留洋通信专业博士的功底,再加上给自己安排的大量的学习任务,才能得出对各高科技产业走向的科学判断。比如在大飞机项目的论证过程中,江上舟阅读了不少全英文书籍,得以掌握航空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作为当时中国官员中极罕见的海归博士,江上舟能够把科学家的意见转化成决策者能够迅速理解的语言,成为科学界与政府决策领导之间的重要桥梁。
在住院治疗癌症的期间,江上舟多次逃出医院去参加各种会议,以至于医院不得不没收了他的鞋子。就在化疗手术的前一天,他还飞往北京推动大飞机项目。他总是乐观地说:“我不能保证肺癌不复发、转移,但我每次都能争取打败它。”但繁重的工作和凶恶的癌症最终还是拖垮了他的身体。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江上舟还对没有看到大飞机上天而表示遗憾。江上舟的逝世,不仅是中芯国际的损失,更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损失。
在弥留之际,江上舟将中芯国际托孤给其在清华大学电子系的老同学张文义。张文义曾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后接替胡启立担任上海华虹集团董事长。然而,张文义并不拥有张汝京和江上舟那样的威望与魅力,更何况中芯国际最大股东大唐电信对张文义并不认可。张文义和王宁国都来自华虹,大唐电信显然担心会被华虹系架空。
随着江上舟的过世,中芯国际内部的两大派势力的矛盾开始了大爆发。
中芯国际创立之初,由于资金紧缺,广泛吸纳了来自国企、外企、上游客户等各方面的资本。相应地,中芯国际内部也就分割出了两大势力:(www.xing528.com)
一是大陆派,作为大股东的政府与国企派力量,想要借着中芯国际来扶持本土产业链发展壮大;
二是台湾派,作为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台湾高管,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想让企业向国际化格局发展。
简而言之,在经营策略上,大陆派想“做大做强”,台湾派想“做强做大”。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矛盾,在当时中国半导体产业积贫积弱的前提下,根本无解。想当初,就是为了将企业做大,张汝京一手主导了中芯国际的菱形布局。除了上海本部,中芯国际还在北京、天津、成都、武汉各地建设新的产线,一方面贴近下游客户,另一方面利用各地产业优势与政府扶持快速崛起。但是其代价就是中芯国际自成立以来十年都未盈利,这是海外资本无法容忍的,也是来自台湾的职业经理人不认可的。放弃成都与保住武汉,其实就是两派势力冲突和妥协的结果。从长远来看,台湾派的意见是对的。企业要生存,就一定要有盈利,至于额外的负担,必须控制在企业能承受的范围内。事实上,当时的中芯国际也没有能力实现对武汉新芯进行注资和将它变成子公司的承诺。武汉新芯要想扭亏为盈,至少还需要几亿美元的注资。而中芯国际要扩大北京芯片厂的产能,也需要10多亿美元。中芯国际不可能在短期内筹到如此巨大数额的资金,武汉新芯最终还是撇中芯国际而去。
台湾派和大陆派的矛盾很快就公开化,两派内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在很短的时间内,作为台湾派和大陆派代表人物的王宁国和杨世宁相继辞职,大批技术骨干跟着流失,对中芯国际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中芯国际2011年的亏损高达2.45亿美元。
大唐和中投的入局也意味着中芯国际开始了去外资的进程,其国资背景在逐步增强。包括上海实业在内,中芯国际的前三大股东都属于国有资本,此后,中芯国际的国资比例基本上都不低于40%。国资进驻有利也有弊。半导体行业特别是芯片制造业作为“吞金巨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中芯国际此前因为其外资身份,连国家专项资金补贴都无法享受。截至2011年,中芯国际累计亏损已逾10亿美元,仅靠市场资金是难以为继的,没有国家资金的支持,一定难逃被国际私募基金收购的命运。但国资控股,就很难再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设备。此后中芯国际技术发展停滞,与国资增持有莫大的关系。
2011年8月,邱慈云接替王宁国担任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邱慈云曾任台积电工厂高级总监,后追随张汝京建立中芯国际,担任高级运营副总裁,一度被视为张汝京身旁最重要的副手。不过,由于在公司运营管理等问题上与张汝京有不同意见,2005年,邱慈云离开中芯国际,在时任华虹NEC总裁王宁国的邀请下,加盟华虹NEC担任营运副总。由于华虹NEC的12英寸线建设资金迟迟不能到位,王宁国和邱慈云都离开了华虹NEC。邱慈云转战马来西亚矽佳半导体有限公司(Silterra)担任首席运营官。2009年2月,华虹NEC与宏力半导体合并一事提上日程,华虹NEC的12英寸线计划被重提,邱慈云在时任华虹集团董事长张文义的邀请下,又回到华虹NEC任职首席执行官。
对于邱慈云的职位任命,有业内人士用“不幸中的万幸”来形容。因为邱慈云是中芯国际早期参与创业的高管,又是一手推进华虹NEC的12英寸线项目的执行人,能够获得大陆方的认可。另外他本身是台湾人,这又稳住了企业内部一批台湾派的人心。
技术出身的邱慈云是个务实派,他注重成熟工艺的应用,不急着追求最先进的制程;放弃盲目扩张战略,转而保持高良品率前提下的高产能。2012年,中芯国际与IBM就28纳米制程开展合作,并实现40纳米制程的量产。此前,中芯国际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本土芯片设计产业尚未起来,主要依赖海外订单,很难将产能跑满。而到了这时候,以海思、展迅、兆易创新等为代表的本土芯片设计产业终于开始崛起。邱慈云于是将重点放在国内市场,依托国内市场发展。在他的带领下,中芯国际从2012年第3季度起创下连续13个季度都盈利的佳绩,彻底改变了中芯国际“老亏损户”的形象。
邱慈云上任时,中芯国际市值仅118亿港币。2015年7月,他被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亚洲区最佳首席执行官(科技/半导体类)第三名。此时中芯国际市值达到317亿港币,成长了将近2倍。
中芯国际在后张汝京时代顺利转危为安,而离开中芯国际的张汝京也没有闲着。
【注释】
[1]网易财经频道,《联华电子创始人曹兴诚:不担心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中国日报》,2010-10-25。
[2]《台积电首度回应入股中芯国际:不是想吃掉对方》,《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3。
[3]高陶,《中国芯:战略型科学家江上舟博士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第245页。
[4]《台积电曾繁城详解中芯城下之盟》,《第一财经日报》,2009-12-03。
[5]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1572.2亿元包括设计473.7亿元、制造486.9亿元和封测611.6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