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探索性问题替代知识性问题

以探索性问题替代知识性问题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探究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课堂充满惊奇和魅力。这样的问题也不能促进学生的真正思考,属于无效问题。问题的开放性很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需要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分析。在历史教学中,应尽量减少知识性问题,增加探究性问题,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探究性问题,对实现历史教学这一重要目标非常重要。

以探索性问题替代知识性问题

学生对历史课有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思维含量高低、探究性多少有关。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喜欢提一些知识性问题,尤其是一些能够直接从课本上得到答案的问题,诸如“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这种问题,答案从教材中直接获得,基本不需要思考,索然无味,无法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知识性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不宜多用。

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

而探究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课堂充满惊奇和魅力。

如一些教师在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工业革命》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英国开始?”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阅读一下教科书,能很快形成答案。因为教科书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基本上不需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结论的问题,属于典型的低思维含量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不能促进学生的真正思考,属于无效问题。

如果改变一下设问的角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开始,是因为英国具备了各种条件。在这些条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说明理由。”这样的设问,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也有一定的探究性,学生无法直接从教材中获得答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中,有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样的问题:“哥伦布是哪国人?他是从哪一年开始远航的?他一共远航了几次?他是怎样发现新大陆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课本知识展开的,缺乏探究性,学生只要翻阅课本,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中如果设计下面的问题,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www.xing528.com)

“有人说哥伦布是探险者,有人说哥伦布是航海家,有人说哥伦布是发现者,有人说哥伦布是殖民者。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的开放性很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需要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分析。这样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思考始于问题。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困惑、才愿思考、才能探究。在历史教学中,应尽量减少知识性问题,增加探究性问题,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一定要切记,历史教学不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也不是培养读死书的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设计探究性问题,对实现历史教学这一重要目标非常重要。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历史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属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人或事,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因为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掌握其全貌,甚至对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在某一阶段还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今天是一种认识,随着新的历史材料的出现,明天可能会是另外一种认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探究历史比记住历史更重要。通过不断地探究,我们会越来越接近历史,触摸历史,获得正确的历史认识。通过探究,学生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对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有重要意义。而单纯的记住历史,对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发展没有多少积极意义。而且由于历史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记住的历史并不一定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这对学习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欺骗和伤害。

在历史教学中,设计探究性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要,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