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中国历史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大分裂阶段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统一阶段指隋唐时期。西晋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共52年,统一全国的时间只36年,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仅有的一次短暂统一。以上自北魏、东魏、西魏至北齐、北周统称“北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重视,使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已公布的两批24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近50处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

中国历史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一)历史简况

魏晋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第二次由大分裂到大统一的历史时期,前后共经历了近七百年的时间,即公元220—907年。所谓大分裂阶段是指魏晋北朝时期;大统一阶段指隋唐时期。根据这两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三国鼎立。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刘汉王朝近四百年的统治。又经过了东汉末年世族豪强的割据和相互斗争,最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于公元220年建立了魏国。接着刘备就在四川,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也在江南于公元222年建立吴国。

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权建立后,都注意了所辖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国当中,以魏最强,在公元263年将蜀灭亡。但只隔两年,即公元265年,魏就被司马氏代替,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吴于公元280年亡于西晋,三国鼎立的局面宣告结束。

2.西晋的短暂统一。西晋第一代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其政权只在最初的几年中稍为安定。由于皇帝、外戚、权臣等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极度腐朽、骄横,争夺皇权的斗争十分尖锐,从公元291年就开始了相互之间的仇杀,很快又导致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八王之乱”。统治集团残酷厮杀的结果,使西晋国力衰竭,至公元316年为匈奴族刘聪所灭。

西晋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共52年,统一全国的时间只36年,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仅有的一次短暂统一。

3.东晋的南迁。晋琅玡王司马睿原驻守建邺(今南京)。西晋亡后,司马睿与南迁的北方士族和当地南方士族合作,继承了晋的国号,于公元317年改建邺为建康,更元建武,史称东晋,至公元420年灭亡,共104年。

4.南朝四个政权的更替。东晋的政权维持了一百多年,由于其上层统治集团政治上腐朽、生活上糜烂,实权逐渐落入中小地主出身的人手中。公元420年刘裕灭晋建宋;公元479年萧道成灭宋建齐;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公元557年陈霸先灭梁建陈,至589年陈被隋灭。

以上自吴、东晋至宋、齐、梁、陈,共经历了六个朝代,计三百多年,在历史上称为“六朝”。

5.十六国春秋。西晋灭亡后,东晋在南方继续了司马氏政权,当时有许多汉族人士南下,北方各少数民族则纷纷进入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相互混战,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有:鲜卑、匈奴、羯、氐、羌,建立的政权主要有十六个,即一成(汉),一夏,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

6.北魏统一北方。在十六国混战中,北方的内蒙古、晋北一带鲜卑族的一支拓跋氏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86年,拓跋于平城(今大同)建国称魏,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至魏孝文帝时国力大盛,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并推行了许多改革。但不久又分裂为东魏(公元534年)和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高洋取代,557年北周宇文觉代替了西魏;北齐于公元577年亡于北周,北周则于581年为隋取代。

以上自北魏、东魏、西魏至北齐、北周统称“北朝”。

7.隋的全国大统一。隋文帝杨坚原是北周的权臣和显贵,公元581年受禅建立了隋朝,统一了北方。公元589年又一举消灭掉南方的陈国,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三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这是隋文帝的一大历史功绩。但传至第二代隋炀帝杨广不久,于公元618年就灭亡了。隋历时仅三十多年。

8.高度繁荣强盛的唐帝国。李渊是隋代的大将军,他趁隋末混乱之机夺取了政权,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帝国。其子李世民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任用了若干贤臣良将,平定了国内外的叛乱和侵扰,使国力强盛起来。后在百余年的安定局面下,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使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至公元907年亡。历时290年。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历史,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中有详尽的记载,而且在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二)文物考古工作的研究简况

魏晋至隋唐时期近七百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遗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地下埋藏着的许多墓葬、城址、手工业遗迹和窖藏等。

二是地上存留着的大量的陵园、石窟、建筑物、雕塑、碑碣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魏晋至隋唐这段历史,基本上没有开展科学的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对地上存留的重要文物也未进行保护,致使许多文物遭到严重的破坏和盗劫,或者大量散失国外。仅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物现藏国外者即达数万件之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重视,使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墓葬一项即发掘了上万座;对许多重要的城址和手工业遗址进行了普遍的勘查和重点发掘;对地上文物做了妥善的修复和保护。已公布的两批24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近50处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

(三)城址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址的布局和内涵,能够集中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关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特征。魏晋至隋唐时期做过都城的城市,重要的有如下几处:

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历史上有两个长安城:一为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西汉时始建,十六国时的前赵、前秦、后秦,北朝时的西魏、北周皆都于此;一为隋唐长安城,今西安市中心一带,隋唐两朝均在此建都。

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其附近。早在东周时期,即在洛阳建都;东汉时,亦都洛阳;三国时的曹魏以及西晋和北魏后期皆在此营建都城;隋、唐两代又新建了东都。

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是“六朝”的都城,三国吴时城名建邺,东晋改称建康。

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曹魏在建国前曾营建邺城,十六国的后赵、后燕和北朝的东魏、北齐皆都于此。

益州城。今四川省成都市。三国时蜀和十六国成(汉)的都城。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迁都洛阳前的都城。

武昌城。今湖北省鄂城县。三国时吴迁都建邺前的都城。

国家对上述这些城址都做过不同程度的调查与发掘,其中工作最多者是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兹分述之。

1.隋唐长安城

(1)隋唐长安城的历史沿革

长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位于秦岭以北和富饶的渭水平原之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先后在这里建都,还有农民起义军黄巢李自成建立过大齐、大顺农民做政权。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后,废弃了西汉以来历代政权定都的旧长安城,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龙首原以南营建新都。因杨坚在北周时封为大兴公,故新都定名大兴城。唐朝建立后继续使用,改名为长安城,并不断地扩建了一些宫殿、园林等,直至唐末被毁。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都有高度发展。首都长安城既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的建制是非常规整和宏伟的,它不仅为后来的都城建设树立了典范,同时对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自7世纪末至8世纪末兴建的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是仿照长安城的形制建筑的。国内黑龙江省宁安县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吉林省珲春县渤海东京龙原府的城址,也都是仿唐长安城兴建的。东都洛阳城和其他国内的州城也多比照都城的形制建造,只是规模较小一些而已。

唐人韦述在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撰写了关于长安、洛阳的专书《两京新记》(已佚)。北宋的宋敏求著《长安志》、吕大防撰《长安图记》。宋敏求的《长安志》中吸取了《两京新记》的内容,这是保留至今研究长安城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南宋、元代皆有研究长安城的著作。清代嘉庆年间,又有三个人在研究、考证长安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王森文绘制了一幅《汉唐都城图》;徐松著《唐两京城坊考》;董佑诚撰修《咸宁县志》。上述著作为研究隋唐长安城做出了贡献。从1957年开始,国家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发掘和实测工作,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校正了一些错误,绘制出了更详细、准确的复原图,发表了许多报告和论文,并划定了保护区,继续发掘和研究唐长安城的工作仍在进行中。

(2)隋大兴城的创建和布局

隋大兴城于开皇二年兴建,次年即由汉长安城迁入。大兴城规模空前浩大,规划整齐壮观,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

大兴城的设计分宫城、皇城、郭城三部分。先建宫城,皇城次之,最后修外郭城。

①宫城:为皇帝、太子、宫人居住和朝会的地方,位于大兴城的北部正中。宫城中部为宫殿区,皇帝的大兴殿位于此区的南部。宫殿区以东为太子宫,又称东宫;西为宫人居住的掖庭宫和太仓。宫城南门为广阳门,北门为玄武门,均已探得。(www.xing528.com)

②皇城:又称“子城”,位置紧靠宫城的南侧,中隔横街,北无墙,东西两端与宫城东西墙相接,南墙为今西安城南墙所压。皇城南壁有三个城门,东西两壁各有两个城门,其位置均已勘探确定。南壁正中为朱雀门,由朱雀门往北穿过皇城与宫城的广阳门相对,往南为朱雀大街,与外郭城南壁的明德门相通,这便是长安城总体设计的中轴线。皇城内布置了中央衙署与其附属机构和中央卫戍部队,皇城内既无府第又无民居,实际上是宫城的护卫城。

为了进一步加强宫城的防卫,在宫城之北辟为大兴苑。大兴苑东靠浐河,北枕渭水,西包汉长安城,“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为皇帝游猎区,并有重兵屯扎,起着宫城北面的护卫作用。

③郭城:大兴郭城,亦名罗城。实测东西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城墙夯土版筑,墙基厚度一般为9—12米。城墙外有宽9米、深4米的城壕。

郭城东、西、南三壁各开三门,南壁正中的明德门最大,有五个门道,各宽5米、深18.5米。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

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其中通南面三门和东西六门的街道,是大兴城内的主干大街,称为“长安六街”。这六条街道除通延平门和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其余五条皆宽100米以上,其中朱雀大街宽达155米。其他不通城门的大街宽20—68米不等。所以,《长安志》中“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的描述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城内的大街纵横相交,除宫城、皇城外,把郭城界划为一百零八个坊,各坊面积大小不一。这一百零八个坊,以朱雀大街为界,东属大兴县(唐改万年县),西属长安县。朱雀大街两街四列坊只设东西向横街,其余各坊都设十字街,两端置坊门。坊四周筑夯土墙,墙基宽2.5—3米左右。坊内除十字街外,唐天宝后又增设了曲(即小巷)。坊内各方位的名称《长安志》中皆有记述。

城内诸坊基本上是居民区,各坊的人口并不均衡。据文献记载,宫城、皇城附近的各坊,人烟稠密,王府、官邸遍布,靠近郭城南墙的四排坊则较荒凉,“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

大兴城内设两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区,东曰都会,西曰利人,对称置于皇城外东南和西南方,各占两坊之地,四周建夯土围墙,开八门,内设井字街和沿墙街道。管理两市的市署和平准署位于井字街当中。两市内工商业店肆繁盛,“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大兴城内,隋初还开掘了龙首、永安、清明三条水渠。三渠分别从城东、城南入城,其用途主要是解决宫苑的环境用水。

(3)唐代对长安城的变革

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立后,仍继续使用隋代的都城,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亦名京师城。有唐一代对隋大兴城的设计与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只是做了部分扩建和变革。

①唐初对长安城的变革。主要是创建了大明宫。唐朝建立后,皇室的宫殿区仍使用隋代的宫城,只是把大兴殿改名为太极殿。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郭城的东北角,即禁苑的东部龙首原上初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当时的大明宫只是别宫的性质,其政治中心仍在太极殿。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继续大规模修建大明宫,龙朔三年迁大明宫听政。自此以后,大明宫一直是唐代主要的朝会之所。考古工作者对大明宫做了多次勘查与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大明宫南宽北窄,略呈梯形,周长7679米,其南墙即是郭城的北墙,南壁正门为丹凤门,已探得有三个门洞。北宋以来,不少学者研究考证大明宫的形制,其平面皆作长方形。经发掘实测应为不规则的梯形,校正了自宋以来各文献记载的错误。

高宗、武则天时期,在大明宫内修建了许多宫殿和亭台楼阁,现已对其中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遗址,做了勘探或发掘。

含元殿: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是当时皇帝听政和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建于高宗龙朔二年。遗址位于丹凤门正北610米处的龙首原南沿上,其地高出平地15.6米。含元殿建于长方形的夯土台基上,台基东西宽75.9米,南北长41.3米。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每间广5.3米。殿两侧向外伸延并南折出殿之东南、西南两阁,东曰翔鸾,西名栖凤,二阁相对,阁、殿之间有廊相接。殿的正南,建有南北向的三条平行的斜坡和台阶相间的砖石道,长约70余米,称之为“龙尾道”。

两阁与龙尾道是含元殿的新设计。两阁是采用了城门两侧阙楼的形式,既在外形上显得雄伟壮观,又有表现其强盛威武之意。唐李华《含元殿赋》描述殿貌雄巍崇高为:“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岌树巅而崒云末。”

麟德殿:是大明宫内规模最大的宫殿之一,也是唐宫廷内举行宴会、接见藩臣和宰相奏事的场所。麟德殿的兴建略迟于含元殿。夯土台基南北长130.41米,东西宽77.55米。台基上的麟德殿是三殿相连的结构。前殿面阔58米,共9间,进深4间。前殿后为一宽6.2米的过道,其北接中殿,面宽同前,进深5间,以墙隔为中、左、右三室。后殿进深三间。后殿的后面另附面广九间、进深三间的建筑物。全部建筑南北长约85米。中殿左右有东西亭方形台基各一处。后殿左右有矩形楼阁台基各一处,东为郁仪楼,西为结邻楼,两楼皆有向南延伸的廊址。《册府元龟》卷一一○记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宴剑南陈、郑神策军将士三千五百人于三殿。”三殿即麟德殿,一次宴会可容3500人,其规模之大,也足以使人惊异了。

含元、麟德两殿遗迹,不仅规模宏大,其布局和结构,也引人注目。高耸的正衙含元殿前列出两阁,并设有漫长的龙尾道;麟德三殿连建,翼以两楼两亭,并周绕迴廊。两殿的这种设计,反映了自唐太宗以来经济、文化的逐步繁荣,使唐代的建筑技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②唐中后期长安城的遗迹。通过对唐长安城勘查、发掘,发现唐中后期的遗迹、遗物主要有如下几处。

兴庆宫遗址:是开元以后规模最大的皇室建筑遗迹。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因兴庆坊是玄宗藩邸而置宫,十四年扩建兴庆宫为朝堂,十六年工竣,玄宗移此听政。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筑兴庆宫城并起[城]楼”。兴庆宫平面呈长方形,四壁皆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壁北部。宫城内隔为南北两部分,北为宫殿区,南是园林区。南区正中为一东西915米,南北214米的椭圆形大水池——龙池。龙池的西南面发掘了十七处建筑遗址,有楼、廊、亭、台等建筑。文献记载,玄宗多在此处宴乐,曾盛极一时,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

兴庆宫以园林区为主体,建筑平面多样化。建筑装饰构件丰富多彩,只莲花瓦当即达73种之多,还发现了黄绿两色的琉璃滴水,说明兴庆宫的建筑更加富丽堂皇。

夹城:夹城的修建,是在玄宗扩建兴庆宫时开始的。先在兴庆宫东壁,即外傍郭城东墙修建了北通大明宫的复壁;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又外傍郭城东壁建兴庆宫南通曲江芙蓉园的复壁。此即所谓“筑夹城至芙蓉园”的夹城。复壁东与郭城东壁南北平行,全长7970米。其目的只备人主僭行,“外人不知之”,而且主要是为了去大明宫或芙蓉园游玩方便。自玄宗以后的唐皇室沉湎游乐,疏于朝政,享乐之风有加无巳。

这种专为皇帝修建的夹城,于9世纪初,在大明宫东、北、西三面也兴建起来。禁苑内还需要夹城隐避,可见唐皇室的实力已极度下降。

唐皇室游乐的建筑遗址: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周围宽5米余的夯土台基及其附近发现的大量砖瓦,此即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所建“蓬莱池周廊四百间”的遗迹。

在大明宫西壁外210米处的一座殿堂遗址中出土刻有“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己未日建”的志石一方,说明这处遗迹是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所建的含光殿。石志中所记的毬场虽尚未掘出,但它与含光殿并列题名,可以推测就在含光殿附近,其规模不会一般。在含光殿遗址中还出土前所未见的釉色复杂的琉璃饰件,如绿色和蓝色的板瓦、筒瓦和浅绿釉色的花砖等,表明了9世纪40年代修建的这处建筑十分豪华,皇家的生活比兴庆宫时代更加腐朽。

如前所述的曲江芙蓉园,在大和、开成年间(公元827—840年)更加完备。已探明的芙蓉园遗址,在郭城东西隅,平面长方形,园西之曲江池现已无水。9世纪中叶以后,长安统治阶级在这里纵情享乐,不仅皇室人物新造楼亭、作乐移日,而且有不少官衙头目也在曲江各置船舫,“进士开宴常寄其间,大中、咸通(公元847—874年)以来……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

窖藏:考古工作者在唐长安城内常乐坊、平康坊和大明宫范围内发掘出土过一些银铤、象牙、金银器等。1970年10月在唐长安城兴化坊出土的一批窖藏最为丰富珍贵。两个陶瓮内储有金、银、玉、琥珀、宝石、琉璃、金银币、外币、药材等一千多件。据统计,共有金298两、银3700多两。各种器物的造型精美,制作技术高超,绚丽多彩,表现出高度发展的工艺水平。据考证,兴化坊出土窖藏之何家村一带,系玄宗的堂兄邠王李守礼的府第所在,这批窖藏器物,可能就是邠王府中使用过的。它们可能是在“安史之乱”时,唐皇室仓皇逃窜前埋藏的。

上述长安城内唐中后期的遗迹、遗物,其时代多在开元、天宝及其以后,最晚的纪年是宣宗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可见唐代中晚期的统治者日益挥霍无度,生活上更加奢侈糜烂,表明这个政权已经濒临灭亡了。

(四)隋唐洛阳城

隋统一后,全国经济迅速恢复。隋炀帝为了进一步控制关东和江南,大业元年三月(公元605年)下诏营建东京。“大业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成”。用时不到一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东都,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0年)称作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仍恢复为东都,武则天执政时曾称神都,并长期居住洛阳处理朝政。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复称东都直至唐亡。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洛阳城址的发掘和研究也是隋唐城址考古的重点之一。

1.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城的基本设计同长安城,但也有不同之处。

(1)郭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洛阳的位置是“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崖右涧,洛水贯其中”。城墙夯筑,经实测,周长27.5公里,面积约47平方公里。共有城门八个:北墙二门,东墙三门,南墙三门。南门定鼎门居中,定鼎门内大街是洛阳城的主干大路,宽约121米。城内纵横各十条街,划分一百零三个坊,另外还有三个市,占地四坊。各坊内皆有十字街,开四坊门,坊的平面略呈方形。三市的名称:隋丰都市,唐名南市;隋通远市,唐名北市;隋大同市,唐名西市。

(2)宫城。为皇室居住和朝会之处。宫城位于都城之西北隅。东、西、南三面套入皇城北部,北有仪城、圆壁城相隔。南墙正中是应天门,与北墙正中玄武门相对。宫城墙为夯筑,内外包砖。

(3)皇城。皇城在宫城南部,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宫城,城壁也夯筑砌砖。在皇城东面还有一个长方形小城,名东城。皇城和东城分布着各衙署。

(4)禁苑。设于城西,称为西苑或东都苑。苑内遍植奇花异草,宫殿林立,占地广阔,唐代又增建了若干宫殿。高宗、武后即常居苑中上阳宫内。

(5)含嘉仓城。在东城的北面,平面亦略呈长方形,是隋唐两代的主要粮仓之一。经考古发掘实测,含嘉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已探出粮窖259个。

粮窖分布相当密集,东西排列成行。窖为口大底小的圆缸形,现存窖口直径最大的18米左右,深度12米左右。已发掘的160号窖,还保留大半窖已全部碳化的谷子。据推算,此窖当初约储谷50万斤左右。

粮仓的建筑程序,大体是先挖出土窖,放入柴草用火焙烤,然后在底部和壁周铺木板或草,上面再加铺谷糠和蓆,窖顶是木架结构的草顶,上涂一层厚泥。这种粮窖的构造比较科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储粮方法。

在窖内发现有重大价值的铭砖,上刻窖的位置、所藏米和粟的产地、数量、何时入仓及官员姓名等。铭中多记载武则天的年号,产地南起苏州(今江苏苏州)、滁州(含安徽滁县)、楚州(今江苏淮安),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魏州(今河北大名)、邢州(今河北邢台)、德州(今山东平原北)、冀州(今河北冀县)等地,皆靠近运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