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逻辑思维特点与训练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逻辑思维特点与训练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逻辑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逻辑思维是正确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使判断合乎逻辑的思维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它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确地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例如,不同地点的地方时不同,是地球自转引起的,为一因一果现象。例如,昼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逻辑思维特点与训练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逻辑思维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逻辑思维是正确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使判断合乎逻辑的思维形式。它是先掌握准确、完整的概念后,用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活动。例如,在讲季风气候时,先树立季风概念,即一年中随季节的不同有规律地转变风向的风;再建气候概念,即一个地区长时期天气变化的规律,主要包括气温、降水两要素。那么,季风气候就是在一年内随风向的转变,气温和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气候。在学生掌握了季风气候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关知识,学生学得明白,掌握得也扎实。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二)正确掌握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确地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的基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并掌握地理概念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思维过程对地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来实现的。例如,在讲太阳辐射概念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天体(恒星),然后弄清楚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外传递能量,将这方面的认识进行综合得出总认识,最后用科学语言进行概括,形成太阳辐射的概念。(www.xing528.com)

掌握概念时要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又包括哪些,如上述的太阳辐射就是内涵,而太阳辐射(波长0.15~4微米)进一步分成紫外线(小于0.4微米的波长)、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的波长),太阳辐射的总能量的20亿分之一到达地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源泉等,就是太阳辐射的外延部分。只有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区分和运用概念。教学中还要对学生容易错的地理概念及时进行纠正,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练习,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地理概念,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例如,讲解地形雨时,让学生把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行对照,比较秦岭台湾山脉两侧的降水量情况,然后分析地形雨的成因,着重强调两个条件:一是气流性质必须是暖湿的,二是地点必须在迎风坡上,二者缺一不可。通过正反实例,消除学生对地形雨理解的片面性,即不管气流性质如何,凡迎风坡都降地形雨的错误认识。总之,在地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完整、准确地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白从外延对象中取哪些实例有利于学生认识内涵属性,知道采取什么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内涵属性,要求学生能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概念,还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地理学不是地理概念和事实材料的罗列,而是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在地理基本原理中,地理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因果关系需要进行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地理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例如,不同地点的地方时不同,是地球自转引起的,为一因一果现象。又如,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有独特的高原气候;高原上终年积雪,冰川广布,冰雪融水形成江湖的补给或大河的发源地;高原上空气稀薄,透明度好,而日照强烈;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有的动物牦牛,这些是一因多果现象。再如,某些地区的气候特征由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而成,是多因一果现象。至于多因多果现象则更为普遍。掌握地理因果关系可采用如下方法:①直接分析推理。例如,昼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结果。②间接地推理。例如,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因为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之后还有一个过程气温才达到最高值,地面达到最高温度是地球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热量是太阳辐射的热量在地面储存而来。太阳辐射最强在正午12点,地面温度最高在午后1点,气温最高值在午后2点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