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择和组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一份全面指南

选择和组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一份全面指南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数学课程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反映社会发展需要。

选择和组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一份全面指南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数学课程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反映社会发展需要。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指对选定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方式,这些内容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它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体现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原则

选择组织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后,接下来就是内容的呈现问题。一般地,在不同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就有不同的内容组织和呈现形式,它通常是由课程编制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编制的专业技术所决定。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生动化

第一学段可以以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减法”中的内容,教材将不同的水果儿童化,用卡通的形式呈现,并赋予其各自的性格,用图片来呈现不同的解答方法,从而代表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想法。

第二学段在图文并茂的同时,逐渐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可以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游戏、表格、文字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课程内容。如对于如何估计一堆钉子的数量这种素材,可以用一组图片来呈现学生活动的场景,不同的图片呈现不同的活动方式;也可以用一组卡通图片来呈现;还可以有文字叙述,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2.留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时空(www.xing528.com)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课程内容传统的呈现形式,使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第一学段课程内容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应力求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设立“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第二学段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也可以通过设立“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

3.体现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

课程内容的呈现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地模仿、练习和记忆。因此,课程内容的呈现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适当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数学活动时,内容的呈现要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数学实质,发展思考能力,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

4.突出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这一点应当为学生所认识。例如,对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应重视渗透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通过频率来估计事件的概率,通过样本的有关数据对总体的可能性做出估计等。还应将统计与概率和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从统计与概率的角度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在解决统计与概率问题时自然地使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机会。

5.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内容的呈现,还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因此,在保证《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课程目标的基础之上,还应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