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生慈济文化:珍贵的瑰宝和民间信仰

保生慈济文化:珍贵的瑰宝和民间信仰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青、白礁慈济祖宫为代表的保生大帝宫庙群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相关的文物,成为慈济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咸丰、光绪、民国年款的“慈济宫碑”碑文。这种民间信仰习俗,成为闽台信众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

保生慈济文化:珍贵的瑰宝和民间信仰

以青、白礁慈济祖宫为代表的保生大帝宫庙群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相关的文物,成为慈济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保生大帝祭典及民众进香等活动至今在闽南大地上传承不息。

1.源远流长的保生慈济文化

照片与文献海沧青礁村全貌。《海澄县志》或其他方志所载的颜师鲁传略的文献书影。

文字:南宋绍兴年间,海沧青礁人、吏部尚书颜师鲁奏请为吴真人建庙,后朝廷赐匾额“慈济”,从此,“慈济”一词广为世人所知。

(1)四宫一院。

文字:继青礁、白礁建立慈济东、西宫之后,海沧周边建成慈济南、北两宫以及奉祀吴真人弟子张圣者的玉真法院,形成四宫一院的格局。

照片:建于宋代的东西南北宫与玉真法院。

图片说明:慈济东宫(海沧青礁)、慈济西宫(龙海白礁)、慈济南宫(海沧囷瑶后山尾社)、慈济北宫(海沧温厝)和玉真法院(海沧院前)。

(2)吴真人的历代褒封。

续表

(3)闽台各地保生大帝宫庙群。

地图:闽台各地保生大帝宫庙群的分布图(从海沧扩展出去)。

文字:由青、白礁慈济祖宫分灵至闽台各地众多保生大帝庙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保生慈济文化圈。

图文:泉州、漳州保生大帝宫庙。

图文:台湾香港保生大帝宫庙。

文物:闽、台各地明、清或民国时期有关歌颂保生大帝的庙联、庙匾。

(4)保生大帝崇拜的海外传播。

版面:安边馆—月港私商—海外拓展(古地图中的安边馆、《安边馆记》、海澄人张燮的《东西洋考》有关海沧一带的记载;海沧“八角楼”;台湾海峡与南洋群岛地图[从海沧出发])。

文字:明代中晚期,随着海商经济的发展,保生大帝信仰开始在东南亚各地传衍。

示意地图:海外保生大帝庙宇(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宫庙照片)。

文物:“吧国缘主碑”。

文 字: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旅居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旧称巴达维亚,简称“吧城”)的华侨回乡重修青礁慈济祖宫。其后,源源不断有华侨回来捐资修庙。

咸丰光绪、民国年款的“慈济宫碑”碑文(拓片或照片)。

2.祖宫文物

千年慈济宫,不仅是外观的金壁辉煌,其内部千百年来留珍聚宝,古宫凝聚许多珍品,与保生文化、闽南文化、海峡两岸渊源息息相关。青礁慈济宫现存的文物:

照片:石柱:宋代盘龙石柱、清代盘龙石柱、花瓶形柱等。

(1)精美的木雕。东宫前殿和中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堂的梁檩枋和斗拱数以百计,斗拱多作圆雕,剔地雕凿缠枝花卉,或雕刻神兽仙禽,有的顶部再加刘海、八仙等造像。前殿楼上钟鼓楼藻井,自下而上雕缠枝花卉、六角花篮、仰莲及八仙、飞天等雕作,多数随梁枋雕作蛟纹、如意福庆图案,或作剔地浮雕人物和山水楼阁,或镂空雕作历史故事。

(2)彩画。彩画分布在前殿上下层和中殿的额枋、随梁枋。明间、次间的每道枋则两面彩画,合计百余幅。格调属苏式彩画。枋心全部绘上小说戏剧片段情节。前殿和左廊间的天花有三幅彩画,狮子、麒麟、玄武图(扫灰青地,以墨勾线,红、青、绿抹色,绘出龟形凤首,四足分别为龙爪、狮脚、虎脚、马脚,尾巴则近似麒麟,龟背上驮黄袱印信)。

(3)丰富多彩的石雕工艺。东宫殿宇的石构件许多雕刻。东宫的鸱吻(房屋正脊两端的饰物)是琉璃质,龙头龙身,鱼鳍鱼尾,取“鱼跃龙门”之意。龙兴云布雨,调动江海之水的神威,鱼龙吻“镇火”之意明显。石柱有圆、方、六角、八角等形式,精刻云龙石柱12支,前殿檐廊的花瓶形石柱尤奇特罕见。前殿门面石雕最多,梁枋浮雕花鸟人物以及吉祥图案,两侧墙面左有青龙,右有白虎深浮雕。所有墙壁饰面都作浮雕,有渔樵耕读、二十四孝、陈三五娘、铁弓缘等故事画面。中门两边的花窗是透雕的“哪吒闹海”、“水漫金山”,布局有致,雕刻细腻。

(4)珍贵的宋代石雕。始建和扩建于南宋的东宫,保存一些宋代石构部件。前殿广场安放的两座宋代石狮,优质花岗岩精工细刻,凿有槽卯的“门臼狮”,造型写实与夸张并用,兽头兽体比例合理,鬃毛秀美,四肢矫健,近似真狮而富美术特色,有条长尾巴并作羽状图案,是宋代石雕风格。

三方浮雕龙形饰面石板,每板一龙,龙的胴部较短,四足着地,背鳍竖展,须角伸张,形状古拙而神气活现,看来介于恐龙和螭纹形象之间,具有龙形艺术嬗变特征。

镶嵌宫中壁面的石雕,内容涵盖历史故事、生活礼仪、民风教化以及飞禽花鸟。前殿十幅青斗石精品,镌刻渔樵耕读、二十四孝等故事,石质如玉、颜色偏青,极为罕见。

“真人所居”是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手迹。

3.保生大帝信俗

吴真人羽化升天之后,民众自发以传统的祭典等民间信俗活动来表示对他的爱戴与缅怀。这种民间信仰习俗,成为闽台信众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

(1)祭祀活动。

米龙祭拜

文字:米龙祭拜,是古代为纪念保生大帝升天举行的仪式,它在大帝得道日(农历五月初二)举行。祭拜过程时达两小时,场面非常神秘壮观,整个活动时间多达三天。其祭拜仪式过程如下:忌日之前,用3000斤大米在庙前广场制作成长12米,高约20至30厘米的盘旋状米龙,米龙一端安上用事先做好的彩札龙头,再在米龙周围铺红绸布;祭拜那天,米龙前置香案,香案上放信众的敬物;仪式开始,理事们用笔蘸鸡血分别在米龙的龙头、龙身、龙尾处点一下,象征米龙逐渐神化;请祖庙主神的神灵到米龙处,改用白鸭血在龙的身上点化,到另一间保生大帝神像前,道士念祷文咒符的同时,理事们跪拜(三跪九叩首)后再在神明头上画龙点睛;信众一起烧金银纸(冥纸),鸣鞭炮,象征保生大帝游云升天去了;三天拜祭完毕后,附近村庄的广大信众赴米龙现场分龙米(称平安米);分平安米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信众将此米带回家后煮成饭(或粥)全家尽行吃掉,绝不能出现剩饭倒掉的现象发生,否则即意味着浪费天物和不虔敬。

图片:米龙祭拜风俗画(仪式场景介绍)。

请 神

文字:为满足保生大帝信众的需求,各地首次建造保生大帝庙宇时,都要到祖宫迎请保生大帝神明(一般是求取香火,即香灰),这叫请神,或称分灵。

图片:风俗画。(www.xing528.com)

场景介绍:请神有较严格的祭祀程序。到祖庙的请神方事先要备好保生大帝神像、辇轿、旗幡、锣鼓香炉、香火、大米和敬物(三牲五果)。在选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的一至三月),道士带上数量不等的信众到祖庙祭拜。慈济东宫这座祖庙沿袭至今的请神祭祀仪式先后顺序如下:

①将带来的新神像置于祖庙神像旁;

②信众在神案上献摆大米、三牲、五果等敬物,然后进香;

③信众跪拜,三跪九叩首;

④道士主祭,念祷文,祈求平安;

⑤请火,将祖庙香炉中的部分香灰置入带来的香炉中;

⑥烧香纸,鸣鞭炮;

⑦向祖庙交添油款和捐款;

⑧祖庙送有关神明资料和灵符给请神方;

⑨分炉的神明乘着辇轿在旗幡的掩拥下和锣鼓声中回境巡游并祭拜,所经敬奉该神明的村庄沿途巡游,祭拜仪式与祖庙大致相同。

谒祖进香

文字:各地的保生大帝分灵庙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信众到祖宫举行谒祖进香活动,其意是到祖庙求得神火回乡供奉,以示不忘神缘关系。进香活动各式各样,异彩纷呈。附近乡镇每年举办,路途遥远的三至五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在保生大帝的诞辰日前,即农历一至三月。规模最大的要数海沧青礁、东屿等村,村民自发组织,抬着自己制作的蜈蚣阁前往慈济宫进香,蜈蚣阁在前,保生大帝随后,前往慈济宫进香。

图片:本地及台湾进香图片。

视频:本地进香视频、台湾进香视频。

实物展示:蜈蚣阁,神轿等。

巡 境

文字:保生大帝在许多村庄被奉为境主、保护神,每年都要请出庙外巡境,以示驱邪逐疫,以求地方上的安乐。巡境可以作为进香活动的一部分,在进香之前进行。此外,在本地许多村庄,每年正月十五左右都要点火把抬着保生大帝巡境。

图片:巡境照片。

跳火盆

文字:厦门地区许多供奉虎爷的宫庙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举行跳火盆的祭祀活动。虎爷是保生大帝行医途中救治的猛虎,后追随保生大帝护法,成了正果。每年元宵前一两日,宫中执事和一帮青年用小辇抬着虎爷向宫的周围店铺、民居乞讨柴火,积累到数百斤。到元宵节那晚,将柴火堆放在宫庙前,少则一堆,多则二、三堆,此时,由道士念咒祝福,祈求平安,并点燃成篝火。然后,一批青年,竞相飞速轮番从篝火跳过,群众围观喝采,场面热闹,此种活动俗称“跳火盆”。

图片:风俗画。

(场景介绍:前一、二日)。

台湾地区宫庙活动

文字:台湾地区保生大帝宫庙,除了到大陆祖宫进香之外,每年都举办盛大祭典等活动。其活动既传承了闽南文化传统,又具有当地特色。

图片及视频:学甲慈济宫上白礁活动、元保宫巡境活动、保安宫保生文化祭相关图片及视频。

图片及视频:巡安活动图片及视频。

(2)占筮活动。

文物版面:吴真人药签(木刻书版)。

文字:药签的产生是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医学与宗教互相妥协的结果。青礁慈济祖宫现存药签有内科240方、外科52方、小儿科72方,民间相传系吴真人所创,疗效颇佳。

实物展品或书影:有关吴真人的药签、药方的科学研究著作或论文

实物展品:慈济东宫的66张灵签的签诗。

文字:以劝善诗歌载体的各种灵签,均含有丰富的生活哲理,并且大多借助典故劝人从善,颇能迎合香客的心理。

(3)信俗的社会价值。

文字: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自宋以来,对整合信仰区乡族力量,维系社会秩序,排难解纷,彰善惩恶起着重要作用,对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图片:进香时的热闹场面(即热闹又有序,不用保安维持秩序),村民自愿捐送艺阵等场面。

文字:信众通过进香、巡境、祭典等仪式朝拜了保生大帝,也就经历了身份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图片:台湾等同胞们谒祖进香、研究保生慈济文化的图片。

文字:集请火、巡境于一体的进香活动,是最盛大的属于当地百姓自己的文化活动。它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传承了诸多民俗事象。

图片:进香活动中的阵队及歌仔戏表演等文艺活动。

文字:药签中的药方基本上是中草药,为偏方,对治疗常见病或疑难杂症有一定的疗效,具有很强的医学性。

图片:研究中草药图片,百草园中医药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