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笔者首先对“数与代数”“概率与统计”“图形与几何”三个教学模块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概率与统计”教学模块以应用性问题教学为主,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事件概率的计算及对一系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在做好本模块课堂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不可能事件、可能事件、必然事件;让学生对某条繁荣商业街的商铺类别进行统计,从而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通过本模块的教学,学生能够树立很好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另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是初中数学的基础性教学内容,初中数学大多数的课时都在进行这两个教学模块的学习。
“数与代数”教学模块在背景因素中分布较为均匀,应用性问题以日常生活情境为主,科学情境和专业领域情境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每个部分所包含的科学情境和专业领域情境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再者,该模块中的应用性问题较为注重运算,两步及两步以上运算的应用性问题所占的比重很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授运算的技巧,并且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算的熟练程度。在推理因素中,“数与代数”教学模块仍然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因而教师在应用性问题的讲解方面应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解题模型,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做到思路清晰,找准等量关系。
相比较而言,“数与代数”教学模块在干扰条件因素方面做得较好,存在干扰条件的应用性问题数量要高于其他三个教学模块。教师需要在有干扰条件的应用性问题中提高学生对条件的判断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体而言,“概率与统计”教学模块中的应用性问题的综合难度系数小于另外两个教学模块。“概率初步”中的应用性问题较为注重推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推理过程的耐心分析。“统计初步”中的应用性问题较为注重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和运算过程。同时,“概率与统计”模块的教学内容存在难度低、实用性强、应用性问题所占比例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灵活地将本章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在课后应该多为学生布置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且能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体现。因而,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问题和应用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www.xing528.com)
“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块中的应用性问题在各难度因素上有明显的特征分布。章首语和导入部分以日常生活情境为主,大多数应用性问题并不包含运算和推理的过程,在知识点因素上也以一个知识点为主,因而这两部分中的应用性问题综合难度系数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太大的阻碍。编者在这两部分的应用性问题设计中穿插了大量的知名建筑和生活实物形状的照片,通过这种视觉冲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视觉直观。另外,图片鉴赏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初步地了解学习的内容,而学生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几何所特有的“美感”及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好章首语和导入部分的图片,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扩充,给学生形成更大的视觉冲击。再者,教师在这两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图片,找出图片中的共同点,从而进入本章知识的教学。这种导入方式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题部分中应用性问题的综合难度系数在三大教学模块中是最高的。笔者认为,教师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宜慢不宜快,应该注意对学生空间观念和视觉直观的培养。另外,对于推理过程复杂、知识点数多的应用性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有重点的重复讲解。对于一些以前的知识点,也应该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及时的回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该模块知识的学习。
“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块分为探究活动和阅读材料两部分,探究活动部分的背景材料以日常生活情境为主,其教学的难点在于推理、计算和知识点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解题方案后,应该对学生的每种解题方案进行耐心的分析,在给予学生鼓励的同时指出其解题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另外,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注重对推理过程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明白如何将本章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阅读材料部分在运算、推理和知识点数方面的难度系数较低,在背景因素上以专业领域情境和科学情境为主。笔者认为,教师在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应用性问题背景材料的解释上,就问题中出现的情境与学生进行探讨,对材料的外延部分进行补充和拓展,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最后,笔者想对各部分中应用性问题的干扰条件因素进行探讨。各部分中的应用性问题几乎都不存在干扰条件。“数与代数”教学模块在该因素上的设计相对较好,有干扰条件的应用性问题数量较多。笔者认为,应用性问题其实是对生活中知识应用过程的一个还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应用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我们需要去自行判断有效条件和无效条件。因而,在应用性问题的编写上,除了考虑简洁和方便运算等因素外,我们也应该适当还原部分无效条件,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个思考和判断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