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压在家长心头最沉重的话题是教育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失败不起,失败了就意味着全军覆没,而且中国家长太溺爱孩子了,同时他们太不会爱孩子了。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是动物,甚至老母鸡都能做到的事,关键是会爱。农民种庄稼光爱不行,不懂庄稼就没有好收成。家长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懂孩子,孩子才有美好的未来。
周弘只是一个最普通的父亲,当初他的梦想是女儿婷婷喊他一声爸爸,可现在女儿不仅开口说话,而且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并且排名第六,与她同时当选的有吴仪、邓亚萍、杨澜等海内外著名的中华女性。当初百分之百应上聋哑学校的婷婷,不仅没上聋哑学校,反而进了普通小学,连跳两级,成为全国十佳少年。而周弘一个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工厂技术员,一个与学校教育不太相干的父亲,却调进南京聋哑学校当了副校长,父女命运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为什么父女命运会产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呢?因为周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觉醒了,发现了一个教育宝藏,这是一种最神奇、也最普通的方法,一种最新鲜、也最古老的方法;是我们做父母的本来就有,却没有发现,都本能地使用过,却无意中又遗忘了的方法。它就是我们现在向全国推广的赏识教育。所以,周弘经常对家长讲:“父母曾是教育家,捡回您遗忘的宝藏吧。”从你自己身上挖掘你曾拥有的宝藏,你的孩子一定会有欢乐、美好的明天。
(一)第一次觉醒——找到一种做合格父亲的感觉
周弘认为女儿虽失去了听力,可他珍惜女儿的生命。生命是最可贵、最美好的,世上还有比生命和爱更宝贵的东西吗?女儿婷婷生下来就聋,一岁多时因病雪上加霜,导致双耳全聋。周弘曾经对他最要好的朋友说:“哪怕一把火把我家烧得精光,只要女儿能喊我一声爸爸,我就心满意足了。”面对命运,周弘是屈服的,在婷婷三岁的时候,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唤醒了周弘沸腾的父爱,帮他找到了一个做合格父亲的感觉,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剧中幸子虽患不治之症但却含笑离开了人世,她的父亲大岛茂坚强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对女儿付出了无尽的父爱。周弘发誓要用自己沸腾的父爱和百分之百的努力,为婷婷打开有声世界的路,为婷婷探索一条快乐成长之路。即使不能成功,女儿长大后也不会抱怨他——这个为她历经磨难的老爸。
(二)第二次觉醒——发现一个宝藏
奇迹产生了,婷婷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而且品学兼优,成了全国十佳少年;接着他把这种方法在其他聋童和健全孩子身上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太灵了。因而,一批周婷婷式早慧聋童应运而生,媒体称这为“周婷婷现象”。女儿七岁时,周弘在上海买了一本极其普通的书《幼儿才能开发》。这本书是介绍日本教育学家铃木镇一的教育思想的。铃木发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他尝试用这种教育方法,一年培养出七百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为之轰动。周弘就是看到这本书觉醒的。他想铃木能把所有正常的孩子,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养成小提琴神童,他为什么不能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婷婷培养成神童呢?周弘把女儿作为第一块试验田,从此女儿做任何事,他都以教她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对待她,让她找感觉、尝甜头——找到“神童”的感觉,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第三次觉醒——悟出一个原理:行
健全的孩子在爸爸妈妈教育下,几乎百分之百学会说话、走路。这中间的奥妙是什么?在家长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一种方法成功率最高,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其奥秘在于所有家长心灵深处都是绝对地相信自己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本能地拥有两个宝藏——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承认差异——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不仅承认差异,而且欣赏差异。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走路时,家长就能允许失败。孩子不小心跌倒后,会遇到家长的斥责吗?世上有没有这种事?绝对没有。孩子学走路时,哪怕跌十次跤、一百次跤、一千次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持之以恒地相信孩子行是周弘教育女儿的心得,也是让孩子心灵舒展、生命和谐的秘诀。
周弘总结出一个“行”字后,有一天刚好听见一位母亲对她的同事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教育孩子的奥秘我终于总结出来了,就一个字。”周弘心想她也总结出来了,赶紧跟上去,想听听是哪个字。“打”,那位母亲嘴里发出一个掷地有声的字,“如今的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搞了半天还是老祖宗说得对,不打不成材”。到底是一个“打”字,还是一个“行”字,周弘总结出一组三字经:打就好,拔就高。就算孩子被打,成绩就好,农民种庄稼也是一拔就高,农民为什么不拔庄稼?因为他们知道拔高的庄稼是假的高,根断了,是伪成功,那么打好的孩子是不是真好呢?当然不是。因为打好的孩子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容易走向极端。
例如,一个颇有成就的女性,父母双亡,是由一个字不识的奶奶把她拉扯大的。可见她们俩要经历人生多少的风风雨雨,可奶奶对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孩子别怕!”曾经有一次,奶奶为了增强孙女的胆量让她独自走过冰河。寒风夹着雪花吹打着两人的脸庞,孙女松开了奶奶的手,迈开小脚一步一步地移向了对岸,空旷的冰河上杳无人迹,当孙女走到冰河中心的时候,只听见咯吱咯吱的冰裂声。孙女心头一惊,屏住了呼吸,停住了脚步,情不自禁地回头朝奶奶望去,只见奶奶的白发在寒风中飘舞,她用力地朝孙女挥挥手,用尽全身的力量喊了一声:“孩子别怕!”这时,一股暖流涌上了孙女的心头,她坚定地迈开了双脚,顺利地到达了彼岸。此时,她感觉拥有了整个世界。“孩子别怕”不就是一个“行”字吗?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激励,请记住这个字——行,这曾是你拥有的宝藏。
(四)第四次觉醒——满足一种需求:赏识(www.xing528.com)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氧气。所有孩子无形生命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周弘发现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是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一提到赏识,很多家长本能地把它理解为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赏识的本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士可杀不可辱。”你可以把我杀掉,但不能看不起我。许多家长把赏识误解为表扬加鼓励,不能批评。你都看得起我了,我愿意为你赴汤蹈火,还在乎一二句批评吗?还有一句古话是:“士为知己者死。”为什么愿意为知己者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呢?很简单,三个字:看得起。
成年人都需要赏识,从最高领导到一般平民都如此。比如说,年轻的女士或小姐穿件新衣服或新做一个发型走在大街上,对周围的眼光都很敏感。别说当面夸奖,就是一个赏识的目光,她的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甜丝丝的。
成人如此,何况孩子。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个高级需求。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本能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孩子上学后,家长开始怀疑孩子,认为孩子不行,目光总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家长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孩子的无形生命好比一棵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有风枝(缺点),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着缺点的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而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是桃李满树。现在的家长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家长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现在的孩子得到的赏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据报道,即使在美国,也是每六个批评才能换来一个表扬。因此,家长要倒过来、跳出去想问题,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
(五)第五次觉醒——达到一个目标:通
一天,有个孩子对周弘说:“周伯伯,我不想再接受赏识教育了。”周弘感到困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没有赏识教育,考试成绩不好时,家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谁也不欠谁,现在赏识越多,感觉欠债越多。原因何在?这些家长的赏识是功利性赏识,目标就是一个字——分。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如果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家长就感到赏识不管用了。有的家长在孩子得了第一名后,就不允许孩子得第二名;孩子当过三道杠的大队长,就不允许孩子二道扛,总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这就是所谓成功家长的心态。许多失败的家长不宽容孩子,强烈的补偿心理反使他们把孩子当成生命的最后赌注。
中国家长最爱孩子,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但他们爱孩子,更爱面子。周弘也经历了由功利性赏识到对生命赏识的阶段。初一时,女儿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伴随着这巨大的荣誉,女儿遇到了新的挫折,童年的磨难没有把她压垮,但是巨大的荣誉差点淹没了她。掌声、鲜花、闪光灯包围着一个刚刚十岁出头的小姑娘,女儿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飘飘然了。同学们按“神”的标准要求她,加上教师动不动就批评其他同学,“人家周婷婷做得如何,你们又做得如何”,无形中又拉开了女儿与同学的距离。于是,婷婷与班上同学融洽的关系慢慢开始疏远了,又重新走向孤独。上学、放学的路上,没有同学和她一起走,女儿感到伤心,发现自己笑都笑得不自然了,脸上的肌肉在颤抖。女儿含着泪水把心中的痛苦告诉了周弘,他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长期以来,他都注意培养女儿的成功感,跳级、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绩名列前茅等;而现在他才发现,成功了未必幸福、快乐,成功感与幸福感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他以前是捡芝麻,丢西瓜。周弘认为,如果女儿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即使得到更多的荣誉,将来也不会有美满快乐的人生。他认为,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一个与幸福有约的人,一定与成功有缘。因此,赏识教育目标就是一个字——通,让家长与孩子的生命处在和谐的状态。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联想到周弘教育婷婷的过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婷婷小时候因为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很自卑,从小在幼儿园便不会表达,憋不住时就尿在裤子上,于人下人的阶段;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后,婷婷有了极强的自信心,而且性格上乐观开朗,完全摆脱了小时候的自卑状态,但由于周弘把教育的目标放在成功上,于是她心态有些膨胀,盲目自信,处于人上人状态;后来周弘关注女儿的幸福感、快乐感,关注人格塑造,使得她心灵舒展,关系和谐,人格健全,这样婷婷又回到人中人状态。有了这些人生经历后,周婷婷人生的座右铭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她在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后,平静地对记者说:“成功是附带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要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孩子的不和谐源于家长的不和谐。因此,赏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心态教育。首先,家长自身的生命要和谐,不仅喜欢自己的优点,而且正视自己的弱点,善待自己的弱点,把弱点看成未来的优点,这样生命才能成熟。和谐的最高境界是自嘲。周弘年轻的时候谢顶,不够自信,只要别人向他的头发多看几眼,他的眼睛马上就失去光亮。戴上假发后效果奇好,看上去年轻十几岁,可麻烦也接踵而至,熟人相见,周弘还要作自我介绍,因为他们不认识他。还有一次上台发言不小心摔了一跤,假发摔在地上,他尴尬地露出缺陷。越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痛苦就越多。现在他扔掉假发,回归自然,自我感觉很好,认为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谢顶是智慧的象征。每次去婷婷聋童幼儿园,孩子们都争着摸周弘的头顶,旁人笑说孩子想沾沾灵气。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很黑,但我很健康。生命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周弘有一组三字经:由得升,到感恩。祖先创造了一个不好的词,即“失落”,在失去中坠落。周弘创造了另一个词,即“得升”,在得到中升华。正如哲人所说,我们很少去想我们所拥有的,但我们常常想我们所没有的,这必然导致心灵的失落。眼朝上看,心境暗淡,脚往下行,不能自拔。人生要眼朝下看,汲取能量,脚往上行,人生光明。周弘觉得处在这个时代,应该感谢生命,感谢这个时代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一个普通的家长得出一种教育思路,感谢女儿使他的精神生命得到升华。因此,周弘牢记得升,心存感恩,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许多接触过赏识教育的家长告诉周弘,他们由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到学会赏识别人的孩子;由学会赏识孩子,到学会自我赏识;由学会自我赏识,到学会夫妻赏识。他们拥有了和谐的亲子关系,拥有了内在心灵的和谐,心境一片明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