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社会冲击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探索研究

网络社会冲击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探索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的诞生对各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人类文化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了全新的变革。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提出网络社会对于文化具有很大影响的观点。目前学界对网络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成为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主要的娱乐方式。在4G语境下,网络文化产业的机遇凸显。

网络社会冲击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探索研究

互联网的诞生对各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人类文化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了全新的变革。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化的创作、生产以及消费方式。

(一)网络社会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1.网络文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社会的形成,同时也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场域。网络社会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体现了文化的特质。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提出网络社会对于文化具有很大影响的观点。他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在网络社会的理想类型下所概述的社会转化过程,超越了生产的社会与技术关系领域,这个过程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与权力。”

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它的形成过程与发展和互联网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学界对网络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创作传播方式;二是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技术文化,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文化现象;三是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借助于互联网络进行的各种生产和交往活动而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物的总和。无论哪种理解,都说明了一点,即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打破了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模式,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的传播,到文化知识传承、思想道德教育、人际交往、娱乐休闲等现实社会中的活动,无一不延伸到网络社会中,并对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形态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对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给人们的阅读与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不再是传统的被动式的。在阅读上,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阅读习惯,通过不同网站所提供的各种海量信息,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对一些感兴趣的影视作品、书籍等文艺作品,人们不再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阅读或欣赏,而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设备来完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9.1%,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对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有63.4%的成年人在2017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6年的62.4%上升了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人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另外,一些单纯以字母构成,没有任何注释的网络语言,成了年轻人在网络社会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语言的简约化和符号化成为它的主要特征,简约化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英语的音译,如表特,取自于英文“beauty漂亮”;二是网络游戏用语,如烎,中文本意是“光明”的意思,而在网络游戏中则用来表示“霸气”“彪悍”等;三是方言,如我国台湾地区的闽南话等;四是中文谐音,如油菜,表示“有才”。符号化则是使用英文字符等符号,用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态度等,如XD表示“大笑”、BJ4代表“不解释”、OLZ表示“五体投地”、ORZ表示“失意”或“沮丧”的心情。虽然以上符号在语言表述上更加简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语言文化。

网络文化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人们可以同时以文字、声音、图像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可以说,互联网为人类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成为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主要的娱乐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4.06亿,网络文学使用率为50.6%,较2017年底增长了1.7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09亿,较2017年底增加3014万人,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70.0%。网民对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为69.2%,用户规模达5.55亿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86亿,网民使用率从2017年底的56.9%升至60.6%,增长规模达4391万人。

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个人网站、博客、网络直播等平台进行创作,网络作家、网络歌手不断涌现。网络社会的崛起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第一,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极大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内容;第二,自主性使得人们在文化创作、传播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第三,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边界,从一点对多点的单向性转为多点对多点的互动型模式;第四,汇集文字、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容的多元化。

(二)新技术给网络信息产业带来超乎想象的发展机遇

4G技术已全面普及,4G具有现有技术所不具备的“快”“广”“财”的优势。所谓“快”,是4G的根本特征,也是技术界开发4G的初衷。如今的商用4G,已经实现了可以同时播放4部高清电影的速度,相应带宽相当于3G网络的20倍;“广”,表示4G很可能将物联网真正成为普遍的现实。而“财”,是指它可能真正把网络作为工具的使用费用降下来,把网络能够实现的增值服务和由它带来的经济活动发挥到极致。

在4G语境下,网络文化产业的机遇凸显。仅仅在若干年前,人们还在热烈讨论3G网络给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如今,4G带给我们新变化和新的视野。事实上,由于技术对产业尤其是政策影响的滞后性,整个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界才在整理3G时代的巨大影响,呼吁对定义、分类和各种政策进行回应和调整。网友笑谈,“我在用2G的时候你们在谈3G,我开始用3G的时候你们又在说4G了”,所以我们对新技术的期待,很多方面可能是原有技术可以带给我们但尚未完全实现的部分。(www.xing528.com)

1.5G文化产业带来资金拉动作用

5G属于电子信息产业,这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策略,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新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抓住国家加大5G建设力度的机会,从而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2.5G为文化内容提供商发展提供大量新机会

虽然5G产业链很长,文化内容提供商看似并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但由于一方面设备商获利可预期,加上5G新增收入可能相当一部分要用以补偿4G业务下降后的损失,所以设备产业链上的收益并不令人期待。相反,由于3G和4G时代网络速度并不能令人满意,费用也高,并没有如预期中带动足够的内容提供商获利;而5G由于速度和价格的两个指标,将极大带动内容提供商的发展。据2017年11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7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音乐的产业规模达到529.26亿,互联网音乐用户占互联网总用户的68.8%,用户规模达到5.03亿。据2017年1月北京市文化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我国动漫游戏产业产值不断攀升,仅北京市2017年动漫游戏产业产值约达521亿元,相比2015年的455亿元,增长约15%。其中,移动游戏用户数量增速最快,北京网络游戏企业总产值约为505.63亿元,约占全市动漫游戏产业总产值的97%,占全国游戏市场收入的30.54%,其中移动游戏持续增长,产值约355亿元,占网络游戏总产值的70.2%。

但是,5G带给网络文化产业的并不仅仅是4G时代人们想到的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动漫、手机广告,5G将进一步深化4G已经开始改变的用户习惯,进而改变互联网的格局,各个领域都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视频高清化、动漫和游戏3D化,图书和杂志进一步媒体化,实景导航,视频会议,更高速更大容量的云储存,以及云储存带动的物联网、车联网,所有传统内容和处于蓬勃发展的文化内容都会得到跨越式发展。

3.5G将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5G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扩大了网络文化消费市场的范围。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通常应占到家庭收入的30%。而我国在文化消费方面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自上而下推动的,一些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代表的大中城市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短板仍然是市场化运营。目前我国文化主消费群体正在发生代际转化,“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成为主消费群。随着消费主体发生变化,消费结构也会发生重要转化,社会整体将进入一个新的消费时代。

制约文化消费市场扩大的因素,主要有观念、费用和方式。观念,是指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还并没有对移动互联网产生深度依赖,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消费者,很多人连互联网都接触不多,何况移动互联网;费用,是指现有手机网络覆盖和网速相对于价格来说是不值的,人们在进行消费之前都要掂量费用是否会过高的问题。对于5G,很多人在听到关于可以流畅观看高清视频的介绍时,都会质疑即使达到这个网速,因为费用问题,也不敢用太多流量去看高清视频;方式,是指现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文化消费方式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商业应用来说,还有大量可以挖掘的消费方式。

4.5G将改变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

移动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主要的网络产品之一,人们通常使用只是局限在视频通话和在线流媒体两种方式上。实际上,网速带来的视频应用,可以将商务办公进一步移动化。过去必须在办公室或者专门的视频室议室召开的会议,可以变成每个人利用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工作会议。这虽然只比4G时代人们利用无线网络WIFI展开的应用拓展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却是将一部分人从固定的办公场所解放出来的一大步,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办公”。

5G普及真正实现“移动办公”,也许能充分调动高校的研究优势,每一个研究者都成为一个移动的办公终端。过去需要高价购买的设备,在5G时代可能一个软件应用(APP)就全部实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