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休闲型生态农业就是以休闲农场为依托、以休闲体验为核心、以有机方式种植与栽培的生态农业。其生态方式在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定值来定质。生产过程中尽量施用自然有机肥料,少用或者不用农药。这样不仅农产品健康安全,同时也保护了耕地,避免过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改变,引发地下水源污染,让农作物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其休闲方式在于集旅游观光、果园采摘、民宿旅店、文化创意、见学教育等一体化。它能够集农业生产、加工业与服务业为一体化发展产业,体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并重的永续发展。
休闲型生态农业发展依靠的主体多元化,重视大学的研发与教育社会责任,使产、学、研紧密结合,理论能够真正指导实践;依赖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功能,把在场与不在场的所有当地人才与资源整合起来;发挥新乡贤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发当地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与奋进精神,只有当地人的内在发展信念建立,才有发展的持续性。
休闲型生态农业聚合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于围绕体验与教育形成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一条龙”的产业链。生态效益在于运用自然有机肥与现代化设施与管理,保护耕地与水源,实现永续发展。社会价值在于民众通过体验与教育过程,热爱农业、亲近自然,学会节俭、增强城乡融合,实践自然保育观念。休闲型生态农业以教育体验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城市与乡村的融合。
陕西的陕南山地区域具有发展休闲型生态农业资源优势与有利时机。陕南山地型、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合经济林生长,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具有发展休闲型生态农业的资源条件。
陕南山地具有转型为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既符合国际现代农业转型的趋势,也符合新时期城乡融合的需求。陕南山地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借助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发展以生态旅游、体验为核心的休闲型生态农业。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已根据发展形势,向休闲农业转型,“休闲农业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1] 由此可见,休闲型生态农业是一种超越传统生产农业,重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休闲体验的生态农业,引用台湾学者林丰瑞先生的观点,“休闲体验活动类型包括:体验农业作业、欣赏乡野景观、感受主题风景、品尝特色料理、旅居农庄民宿、参与地方文化、生态解说教育、户外健身运动、心灵舒压疗养”。可见,休闲农业不同于农家乐,不仅包含着旅游与农家饮食、住宿,而且包括文创、休闲体验、见学教育等方式以体验农业生产的多种互动活动。
(一)休闲果园采摘
陕南山地区域可合理利用坡地经营经济作物核桃、山楂、板栗等特色果园,以有机栽培方式进行,用天然肥,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天然营养价值。这些果树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起到绿化环境、释放氧气的净化空气作用。避免经常使用农业与化肥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影响农产品质量,也避免污染水源,造成潜在不可预估的社会风险。
(二)农业生产体验
陕南山地区域发展休闲生态农业过程中,利用多种方式吸引那些对农业感兴趣的人群,向其提供农地,或者提供定制化的农作物经营服务,或者提供农作物的栽培、剪修、收割、产品包装、食品加工等服务与体验。以亲友团、亲子化、或夏令营各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体验,既能满足民众对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向往,又能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三)突出经营主题
陕南山地区域休闲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家庭农业生产或者发展“农家乐”,主题要鲜明。一方面,只有主题突出才能借题发挥,就是借着经营主题再扩展出其他服务。有的家庭经营推出特色菜品主题,或者祖传绝学汤品,有的“农家乐”具有文创新意,有的“农家乐”栽种特色果园,有的“农家乐”具有手工制作体验特色。另一方,只有主题突出且不雷同、具有多样性的家庭经营才能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形成一个饮食、住宿、教育、心理与身体放松,满足需求的产业链,进行良性竞争。
(四)注重“乡”风“乡”味
新时期城镇化发展很快,陕南山地区域的青年人以务工与求学方式慢慢向城镇人口转变。但农业与乡村有着工业与城镇所永远不能代替的东西。乡村是人类情感的寄托,更是那些求学或工作在外的游子牵挂的地方。因此,陕南山地区域发展要注重“乡”风“乡”味,建筑与景观避免打造成与城镇相同的风格,而应突出诗情画意、田园风光的乡村特色,让心灵与自然合二为一。
(五)创意就地取材
陕南山地区域野生资源丰富,可以借助本地资源例如藤条编织有创意的精致手工品,也可以利用竹子制作笔筒、书架等文化性创意作品,也可利用草蔓制成地域文化标志,例如大型草帽、稻草做的推车、稻草做的马,等等,这些地域文化符号既能赏心悦目,又能环保创意。例如台湾地区屏东沿山地方设计了一个彩绘吊桥。其实,在生活中吊桥是我们常见的,可是上面绘着各种彩色动物与人物图案的却很少见,图案活灵活现,引人遐思。不仅国外游客观光欣赏,很多台湾人也从不同地方过来欣赏。因此,只要激发起建设热情,符合人们需求又环保的创意就会带来无限商机。
(一)发挥大学研发与教育的社会责任
高校学者拥有先进农业生产的理论与科技研发实力,依靠学者与优势教育资源,新时期大学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链、转变与培训农民方面,可以担当更多社会责任。一方面是教育农民转变经营理念,农业生产要依据市场需求而变化,市场是主导方向,而不能根据传统习惯来种植;教育在地农民自己积极主动思考家庭经营思维市场化、现代化、科技化,学习现代农业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大学还可以依据市场需求,根据在地资源研发相关产品,为陕南山地区域农产品栽培与深加工提供研发技术与理论支持。
(二)发挥社区整合与沟通的组织性 (www.xing528.com)
陕南山地区域发展中,可以利用社区充分发挥组织农民的重要作用。依托农村社区组织,凝聚当地各种力量,共同致力于休闲生态农业发展。我们自认为熟悉的地方恰恰有着我们不熟悉的历史,因此,对于人们生活与成长过的地方,通过编写地方志、整理地方上的名人轶事,发起地域文化的重新认识,既激起本地人的自豪感与建设感,又可以发展地方文化,在进行历史重新整理与认知的基础上开展地方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陕南山区有很多优秀的青年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虽然职业身份转变,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不减。可以依托社区,发起外地的乡村精英群力群策,一起建设家乡的新城乡融合运动。
(三)发挥新乡贤的示范与带动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任何社会发展转变过程中,榜样的带动与示范力量都是很重要的。陕南山地区域休闲生态农业转型同样需要热心又有创新精神的新乡贤示范与带动。新乡贤具备热心集体、甘于奉献、德高望重等优秀特质,“新乡贤作为乡村中拥有较高话语权的群体,能够凭借其品德良、声望高的优势,凝聚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新乡贤的头脑中充盈着法律意识、权利观念、民主观念等现代社会文明因子,因而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能够采用既适应现代社会规则、又符合农民大众口味的方式方法,参与处理乡村公共事务和协调乡村社会关系。” [2]
(四)激发本地人的创造与奋进精神
发展的最主要群体是本地民众。发挥多种力量带动、引导本地民众整合与盘点本地特色资源,并且把产品做精做细,形成社区或者乡镇的产业名牌。结合本地特色资源进行其他生活用品研发,比如文创或是服饰。例如山中竹子可以做成各种带有艺术图案的生活用竹制品,利用大型工厂机器加工出来的竹制品虽然廉价,但缺乏人情与文化韵味,用手工制作,或者加上图案,能够体现创意,从而使商品价值提升,也使消费的过程成为一个愉悦与价值认可、情感共鸣的过程。
(一)经济效益价值
陕南山地区域合理利用山地林业与特色动植物资源,在区域内实现良性竞争,构筑友善竞争、扶持关系。通过现代科学农产品的质量,以定值来定质,不施农药与化肥,而是采用有机肥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不仅强调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同时也体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并重的永续发展方式。休闲型生态农业通过各种体验,观光、旅游、住宿、采摘,还可以在园林里或耕地里体验每一个生产环节。这样就带动本地饮食业、住宿、农产品在地销售、文化创意商品在地销售、交通、旅游等多种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带动家庭经营收入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
(二)生态保育价值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的前提。休闲生态农业以休闲农场为主、包括果园栽培、特色小吃、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的休闲观光、农业生产体验、住房与路标生态景观化等多种发展形式,恰恰符合陕南山地区域环境不搞工业化大开发,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生态发展取向。果园种植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不破坏土壤环境与水资源环境,同时能起到蓄水与绿化作用,让秦岭成为陕西发展的绿色经济带与生态大屏障,是关中城市的后花园。休闲观光与体验也就地取材、欣赏与体验为主的产业发展理念与方式保持了农业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平衡的永续发展。
(三)社会教育价值
通过农业生产过程的体验与食农教育,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城市与乡村的融合,社会价值得以体现。食农教育起源于意大利的慢食运动与日本的地产地消及食育运动。“食农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的过程,学习者经由食物、饮食工作者、动植物、农民、自然环境和相关行动者之体验过程,认识在地的农业、正确的饮食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农业和饮食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3]食农教育的价值在于体验者通过身体力行的体验过程,收获的不仅是劳动的喜悦,还有对农业的支持、对自然的热爱。把农业生产场地作为中小学的教育基地,让中小学生通过体验农业与乡村生活,学会节俭、勤劳,增强城乡融合,从而更好实践自然保育观念。
(四)城乡融合价值
新时期的陕南山地乡村是一个开放型的社区,可吸引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都市人体验休闲。因为产业多样性,囊括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观光体验等三种服务产业,形成了一个以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休闲型生态农业把山地经营与林、牧、副业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休闲型生态农业一方面增进城乡融合,让都市人尤其是都市儿童与青少年了解农业生产、激发对农业生产的兴趣与节约粮食的美好品质,同时缓解都市人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对于山地乡村社区来说,接触都市文化,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共生,增减身心健康,从而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
[1]颜见贤:《台湾休闲农业的新思维与新商机》,https://max.book118.com/html/ 2015/0601/18197193.shtm。
[2]孙迪亮、宋晓蓓:《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理据分析》,载《科学社会主义》, 2018 年第1 期。
[3]台湾农业推广学会:《食农教育》, http://www.extension.org.tw/education/about. 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