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基本功能及教育活动分析

博物馆基本功能及教育活动分析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标本是自然遗产,是自然史的片段。自然博物馆收藏标本的目的之一原本是保存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实物和信息并进行展示,但由于多数博物馆藏品数量较多,展览场地有限,展出的标本一般不足其藏品总量的5%,大多数标本放在库房中。研究是现代自然博物馆不能忽视、割舍和放弃的功能。

博物馆基本功能及教育活动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已经以多种职能多层次地服务于社会,并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到19世纪,这种现代形态的博物馆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已普遍发展起来。博物馆为了满足公众与社会的需求,其基本功能也得到逐渐拓展。

1.博物馆收藏系统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博物馆从对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物件的珍藏,到全面系统地收集和保护人类历史上所有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收藏功能不断强化。

工业革命后,出于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遗址博物馆等,尤其是“生态博物馆”的出现,更突出了文化遗产与社区文化特征的联系,使收藏范围无限扩大。

博物馆收藏范围不仅由原来的典型历史物件扩大到今天整个社会的一切可以收藏的物件,而且博物馆藏品的来源,也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除了博物馆采集、发掘、征集藏品外,藏品的捐赠也越来越普遍。另外,公民的私人收藏品也可以放在博物馆中展出,这一方面加大了公众参与程度,充实了展览内容;另一方面藏品在博物馆比在私人家中得到了更专业的保护,使博物馆的收藏更注重与城市、社区的联系。

以自然博物馆为例,我国自然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以往不仅数量少,而且多为有形整体姿态标本,标本的来源也多依赖于随机采集和满足临时展览需要而征集收藏。到2007年年底,11家大型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藏品合计为92.6万件,其中,藏品最少的博物馆为430件。而我国台湾的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建馆20多年,藏品就达70多万件。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目前自然博物馆的收藏职能在逐步加强,已不仅仅是对有形标本的收藏和保管,更重要的是对收藏所蕴含的非物质遗产的挖掘,即对标本的科学和人文内涵的诠释、表达和交流。收藏范围除整体标本外,还包括组织、器官、声音、影像资料、基因等;除了收藏一些生物的成体标本外,还采集该生物生命史的其他阶段标本,如卵、幼虫等,以及相关生态物证,如巢、食物、天敌等;保存方法除剥制、浸制、干制等外,还包括保色、塑化、铸型标本等,标本质量和珍稀程度进一步提高。

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标本是自然遗产,是自然史的片段。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过去,还能引导人们对自然界的现在和未来进行科学使用和管理。自然博物馆收藏标本的目的之一原本是保存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实物和信息并进行展示,但由于多数博物馆藏品数量较多,展览场地有限,展出的标本一般不足其藏品总量的5%,大多数标本放在库房中。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发挥藏品对现实社会的价值,很多博物馆都开放库房,以满足高层次观众和专业观众的需求,使博物馆收藏功能更贴近社会、贴近公众。

2.博物馆研究更注重藏品知识内涵的发掘

由于博物馆收藏和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藏品,因此博物馆研究是从对藏品的研究开始的。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可知,早期的博物馆多数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所以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功能是在对自然标本的研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纵观科学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早期的生物学、自然史、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都是与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功能息息相关的,有些还是以博物馆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都十分注重研究功能。在美国,博物馆仍是重要的研究机构,常常有世界著名的研究人员出版各种有影响的专著、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层出不穷。(www.xing528.com)

博物馆不仅要向观众介绍博物馆藏品“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向观众介绍“为什么”,要从纯客观的角度介绍藏品的知识内涵、学术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也要介绍博物馆藏品价值、文化、审美和现实意义,还要介绍博物馆陈列主题,讨论博物馆与观众共同感兴趣的社会、文化课题。

博物馆研究也必须满足陈列的需要,除了传统的专业学科发展研究外,更注重对藏品展示方面的研究,根据观众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准确揭示博物馆藏品特定层面的意义,实现博物馆藏品传授知识、传播信息、欣赏娱乐的社会价值。

以自然博物馆为例,我国自然博物馆的研究功能设计源于早期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博物馆,由于多数发达国家至今没有实体国家科学院机制,因此博物馆和大学就成了生物分类学,以及后来发展到生命科学研究的首选阵地。而在我国,因为有国家级的科学研究院在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一流的生命科学学科研究资源和人才均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各科学研究所或国家重点大学中,所以各博物馆在学科专业研究方面无条件与国家研究院和大学相比。然而,目前我国多数自然博物馆的研究定位却与研究院、大学的定位无异,造成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生物分类学、生态学等传统自然史的研究工作逐渐被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取代,导致博物馆在科研上相对来说投入少,人力资源贫乏,科研成果产出率较低。事实上,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与研究院所和大学的研究不同,后者主要从事生命科学中前瞻性的领域研究,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自然博物馆的研究已不仅是新兴学科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及单一的生物学科研究,更重要的是对藏品进行全面的诠释、形象的表达、有效的传递和友好的沟通,包括对科学传播的形式、展示方式与技术、展品所含的鲜活内容和背后动人的故事、旅游者参观和学习行为,以及营销、公关、品牌等方方面面的研究。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决于对藏品的研究深度和获取信息的广度。没有研究做基础,不管陈列形式有多么新颖,都难以彰显博物馆的特色与个性,难以形成自主展示品牌。研究是现代自然博物馆不能忽视、割舍和放弃的功能。

3.博物馆教育面向整个社会

从19世纪末开始,世界博物馆发展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内容是要将博物馆从纯粹的收藏研究机构和它所依附的研究所中解脱出来,使博物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开放机构,发挥其社会功能,特别是教育功能,结果是社会逐渐普遍接受了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的观点;第二次革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内容是对博物馆社会教育作用的再认识,明确博物馆的基本原则是辅助教育的再创造、藏品的动态展示和对观众的亲和接待;第三次革命,在1980年以后,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博物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在社会各教育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博物馆在许多国家已被看作人们理想的终身教育场所。

在美国,教育一直是博物馆最突出的功能。博物馆的一切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给不同的观众提供教育。美国多数博物馆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的人员一般占博物馆正式人员总数的50%左右。可见,教育工作在美国博物馆的重要程度。美国博物馆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制定不同的教育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对于中小学生,他们利用博物馆制定配合学校的教育项目,提高中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对于大学生,他们提供专业性的讲解,为他们从事相关的艺术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对于学者,库房是开放的,博物馆提供珍贵的文物、资料,供其观摩、学习、鉴赏和研究。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传统博物馆是以藏品为中心,侧重于藏品的保护与研究;而现代博物馆则是以公众为中心,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承为主,面向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也同样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我国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在1951年发布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中已有体现,提出“博物馆的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79年,《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以立法的方式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进行了规定。在当时“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大环境下,博物馆的功能还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因而博物馆的内涵并未上升到要为公众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但当时博物馆服务于民众生活中的作用已经有所显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在2005年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我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实现了从功能主义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博物馆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成为紧密联系民生、惠及亿万民众的公共服务机构。2015年,《博物馆条例》中对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博物馆内涵的认识变化也反映在外延上,除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博物馆外,动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能够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具备博物馆职能的相关机构在管理中也常被归类到博物馆,这使得博物馆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总之,要摆脱过去公众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让观众愿意去亲近它、接近它、了解它,将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发挥至极,就应通过有系统、有计划、有主题的各项活动设计,将博物馆收藏、研究、展览的各项成果和资源呈现给大众分享,一方面可辅助观众探究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公众乐于亲近博物馆,在参与中充实生活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