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系统论告诉我们,文献文化系统是指以文献文本为核心形成的文化系统,包括属于物质层的文献文本、属于行为层的文献传播和属于观念层的题材内容。基于这样的理解,行为层面的文献传播就是指文献文化系统的生产传播运行过程。从传播文献学的角度来讲,文献传播就是文献文化系统的结构和要素得以维持运行的所有传播活动,是文献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历时状态,是文献传播主体、文献传播媒介、文献传播内容、文献传播受众和文献传播效果的有机结合体。从文献的传播流通形态来看,文献媒介和文献内容是合二为一的,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把这二者的结合体叫做文献的传播文本,简称文献文本。文献传播效果依据不同的反馈源分为受众反馈和文本反馈。因此,文献传播的基本过程就是指由文献生产者、文献内容、文献传播者、文献文本、文献受众、受众反馈和文本反馈的相互关系结构而成的传播过程。滇缅抗战文献的传播过程就是指文献传播的这个基本过程。
图3-1 文献传播的基本过程
图3-2 滇缅抗战文献传播的基本过程
滇缅抗战文献传播的基本过程由七个要素和四个环节构成。文献传播的七个要素是文献生产者、文献内容、文献加工者、文献文本、文献受众、受众反馈和文本反馈。文献生产者是指将文献内容提供传播给文献传播者的人。文献内容是文献生产者对客观世界主观认识的文本表达。文献加工者是指对文献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文献文本,然后将之提供给文献受众的人。文献生产者和文献加工者合称为文献传播主体。文献文本是指文献传播传递给受众的文献。文献受众是接受文献传递的人。受众反馈是指被反馈给文献传播主体的文献受众接受文献文本的态度反应。文本反馈是指文献传播过程中文献文本发生的流传变异。文献传播的四个环节是文献生产、文献流通、受众反馈和文本反馈。文献生产是指文献生产者给文献传播者提供文献内容和文献加工者加工处理形成文献文本的整个过程。文献流通是指文献加工者将文献文本提供给文献受众的整个过程。受众反馈是指文献受众将态度反应反馈给文献传播主体的所有过程。文本反馈是指文献传播主体获知文献文本流传变异信息的所有过程。
对于滇缅抗战文献的基本过程,不同的学科可能认识和理解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不同。历史学、史料学、档案学和文献学等学科可能更重视文献文本的生产过程,即世界历史和客观世界怎么样被转化形成为文献文本,因此,文物、实物、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和原始资料最受文献生产者的喜欢。大众传播学、图书馆学、编辑出版学、图书发行学等学科可能更重视文献文本的流通过程,即规范的出版文本如何便捷地满足文献受众多样化的求知需要,因此,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流通形态最受这些学科的关注。即便是对整个文献传播基本过程都研究,不同的学科也会有不同的重点和落脚点。所以,究竟研究什么问题,关注什么要素和环节,着重阐述什么规律,核心在于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在于研究者的聚焦点和兴趣点。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根据课题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将从文献学出发,着眼于传播文献学,以文献传播的基本过程为阐释的对象,将滇缅抗战文献的文本生产环节作为主要阐释的对象,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聚焦文献生产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从行为形态来看,文献流通、受众反馈和文本反馈作为文献传播基本过程的行为过程,我们将在今后的传播文献学研究中将以完善和重点关注。所以,为了强调文献的文本生产,在文本写作表达的时候,我们将生产和传播结合起来表述,意思就是指文献生产是文献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聚焦点和落脚点就是文献传播的生产传播环节。(www.xing528.com)
文献生产传播的表述是对文献传播过程进行宏观考察所得出的结果。如果用微观的视角继续深入观察文献生产传播的过程,那么,下一层级的结构要素和关系也就会显露出来。根据文献的文本结构,文献文本具有三种结构,即视觉结构、意义结构和整体结构。整体结构是视觉结构和意义结构的有机统一体。从视觉结构和意义结构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意义结构在前,视觉结构在后。也就是说,人们先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才有文本表达的写作需要,才有意义文本,最后才借助记录存储意义文本的视觉媒介来加工处理,形成视觉结构和意义结构相统一的媒介文本。因此,文献的生产传播过程就是由客观世界、文献生产者、文献加工者和文献文本这四个因素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客观世界是进入文献生产传播视野的自然物质世界,是意义之源,是内容之本。文献生产者是负责意义文本生产的文献制作主体。文献加工者就是负责视觉媒介文本生产的文献传播主体。文献生产者和加工者是文献生产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载体,是生产过程的决定性要素。文献文本是文献生产者和加工者分工合作生产出来的视觉媒介文本,是意义的符号化形态,是传播的流通载体,其核心是意义文本。文献生产传播的核心是意义文本的生产。
图3-3 滇缅抗战文献传播的基本过程
文献传播的基本过程又由采访调查、意义表达和意义存储这三个阶段构成。社会调查是指观察认识人类利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世界的调查过程,其重点的调查对象是文化遗留物和社会文化现象。文化遗留物有遗迹、遗址、文物、图片、文书等实物。社会文化现象有现实问题和历史事件。文化遗留物的社会调查手段主要是实地查看、实物搜集、文物考古和现场拍摄等。社会文化现象的社会调查手段主要有实地观察、生活体验、文献整理和现场拍摄等。意义表达是文献生产者根据社会调查获得的各种信息数据,采用纪实叙事、逻辑论述和虚构想象的文本表达方式建构意义文本的写作过程。纪实叙事就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进行写作的表达方式,逻辑论述就是按照概念思维的论证逻辑进行写作的表达方式,虚构想象就是按照虚构想象的主观世界进行写作的表达方式。写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客观世界的符号化过程。运用不同的符号化手段,表达出来的意义文本形态也就不同。用文字符号写作,意义文本就是文字文本,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用图像符号写作,意义文本就是图像文本,如照片、绘画作品、地图等;用影像符号写作,意义文本就是影像文本,如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等。同一现实问题或历史事件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同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现实问题和历史事件。意义存储是指意义文本被规范化加工处理成媒介文本的出版过程。意义文本是毛坯,还不符合出版规范,也不适应文本的流通传播,那么,这就需要借助编辑校对、规范排版、印刷装订或镜头剪辑、影像刻录和信息存储的加工处理流程把意义文本物化在符合出版规范的视觉物质媒体上。文字图像符号的加工处理大致相同,影像符号的加工处理与前述两种符号又不一样。不论是采用哪一种符号手段,视觉化的物质媒介都具有相应的出版规范。
从文本结构的角度来看,文献传播的三个阶段形成两种文本生产:一种是文献的意义生产,就是客观世界转化为意义文本的过程,包括对客观世界的采访调查阶段和意义文本的写作表达阶段;一种是文献的媒介生产,就是文献内容按照媒介文本的规范标准被记录存储在视觉化物质媒介上的加工处理阶段。从文字图像符号的角度来看,文献的媒介生产包括符号编辑阶段、文本排版阶段和印刷装订阶段。从影像符号的角度来看,文献的媒介生产包括镜头剪辑阶段、文本包装阶段和信息存储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文本形态。采访调查阶段是经过采访调查研究形成主观认识,意义表达阶段形成意义文本,意义存储阶段形成媒介文本。由于在文献生产传播中,意义文本是文献的核心,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意义文本就将在媒介文本上呈现出什么样的文本形态;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达意义,意义文本也就被决定了在流通传播领域的文本形态。因此,文献的意义生产在整个文献生产过程中处于决定性地位。
从整个文献传播过程来看,文本是文献传播的核心。这是因为,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和哪一个阶段,也无论是哪一种文本结构和哪一种文本形态,文献文本都是贯穿始终的联系中介物。但是,由于文献文本在每一个阶段联系的对象不同,文献文本的作用和价值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来。处在社会采访调查阶段的文献文本,意义文本主要靠文献生产者的口头陈述来表达,文本形态比较模糊,传播范围有限,其作用和价值也最低;处于意义表达阶段的文献文本,意义文本的形态初步形成,原始资料成为主要的文本表现形态,口头陈述和文本阅读的传播方式开始兼容并包,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作用和价值开始提升;处于意义存储阶段的文献文本,意义文本已经完全转化为媒介形态,规范标准的出版文本成为传播流通的主要表现形态,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传播范围开始趋于无限广大,其作用和价值也将会发挥到极限。与此相对应,文献文本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随着传播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