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溪村在石岐以南27.5公里、神湾镇政府以南2.4公里处,驻地定溪石嘴自然村。村域总面积10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因地处神湾、定溪,故名。1953年定溪、南镇合并为神湾行政乡,称神湾乡,1957年2月,设为神湾行政村,称为神湾村。1961年,神湾村改为神湾生产大队、定溪生产大队和沙岗生产大队。1965年,神湾生产大队析出南镇生产大队,与沙岗生产大队合并称为神湾生产大队。1966年,神湾生产大队改称新湾生产大队。1978年南镇生产大队并入新湾生产大队,1979年11月复分。1984年,神湾生产大队改称为神湾乡。1986年12月称为神湾村民委员会。1990年12月称为神湾管理区。2001年11月,镇属区划调整,神湾、定溪、渔业三个行政村合并为神溪村行政村(至2005年12月)。辖沙岗、涌口、围仔、鹿角树、柚柑埔、沙岗仔、石嘴、定溪中心、邱屋、渔业队10个自然村。2005年,神溪村有654户,2554人,其中男性1229人,女性1325人。共有姓氏95个,主要姓氏陈姓586人、谭姓199人、梁姓187人、李姓162人、黄姓123人。
1985年,神湾、定溪乡共有耕地3639亩,主产稻谷,次为甘蔗、塘鱼、花生和蕉类;山地3000亩。其中驰名特色农产品菠萝种植达1200亩、火龙果种植300多亩,是传统名产“神湾菠萝”主产地。1991年,神湾镇政府开始在定溪管理区征地,发展镇村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当年,引入台商福懋兴业(中山)有限公司,后引入中山市庆谊金属制品企业有限公司投资购地建厂。2005年开发1139亩土地,建设神溪村工业区,工业区企业30多家,外来务工人员达1000多人。
2005年,神溪村耕地面积974亩,其中种植稻谷316亩,鱼塘养殖188亩,种植水果(火龙果)470亩。种植菠萝76户,2078亩山地。经济总收入300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8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975元。
2005年,神溪村有童心幼儿园、神湾医院、神溪村社区医疗服务站、神湾镇水检站、篮球场、休闲健身点、定溪湖心公园、普山公园、山泉游泳池、神湾涌口市场、S365道路运输及街道等设施。
表2—2—1 神溪村合并前后主要干部名录
自然村概况
一、沙岗村
沙岗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中部,距石岐城区以南24.5公里,距神湾镇政府以东约1公里,村落依丫髻山西麓沙岗山脚而居,呈块状分布,与南柚柑埔村、西围仔村、北鹿角树村相邻。村域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明嘉靖二年(1523),有村民在丫髻山西麓一个黄沙岗山脚居住,故取名“沙岗村”。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686人,其中男305人,女381人。
村域东傍丫髻山,南望铁炉山,西临沙岗围仔坑,东有平山湖水库。50—70年代,村民靠村前一条泥路出入村子。80年代初,村民建设村前道路——沙岗街,连接麻阳公路,成为当时村民对外主要道路。80年代中期,村民在村西北面建设新住宅区,村落逐渐扩大,建筑多为水泥钢根结构楼房。90年代,在新住宅区建设工业大街,路面宽6.5米,长600米;扩建沙岗街,路面宽8米,长250米。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1985年,全村有耕地991亩,50—80年代,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和养殖塘鱼。山地种菠萝1200多亩,是“神湾菠萝”的主要产地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耕地被神湾镇征用建设工业区。1990年以后,村民到丫髻山西南麓山地种植神湾菠萝,在村口榕树头开设神湾菠萝销售点。该村毗邻镇原来的商业中心,商业繁荣,特别是涌口市场一带,店铺林立。部分村民到市场经营商铺、食店,进行食品加工,五金制造。有的村民则外出经商、打工。
2005年末,村集体土地357亩,实行承包出租,其中种植水稻59亩,出租鱼塘养殖138亩,种植水果160亩。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约21.5万元。
二、涌口村
涌口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中部,距神湾镇政府以西约0.5公里,东邻沙岗村,南连围仔村,西面与磨刀山脚村隔河相望,北接神湾新村。村域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清光绪年间(1875—1908),先有梁姓迁此地,后陆续有陈姓和卢姓迁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村落地处沙岗围仔坑河涌出西江磨刀门水道口,故取名“涌口村”。2005年有292人,其中男139人,女153人。
村域被沙岗围仔坑涌与磨刀门水道口包围,三面环水,一面临S365省道。沙岗围仔坑贯穿村东,全长2.9公里。50—70年代,村内村民出入靠船只和小艇,另有部分村民以打鱼为生。村民陆路需通过今商业南街出入村子,陆路交通比较落后。磨刀门东水道流经村子西部分长2000米,涌口旧街有可停泊200吨位船泊位,80年代前,通往珠海、广州,和通往珠海、广西梧州的客轮经此停泊。1982年,神湾公社利用涌口村民因火灾搬迁置换的场地,改道沙岗围仔坑涌横穿村与神湾涌口旧街相连中出口,并架设一座水泥桥与神湾涌口旧街(今商业南街,下同)相通,桥宽4米,长14米;填平原村东出口河段,并建设神湾涌口市场,安排村民建设住宅和商铺,逐步形成商住新区(是当时神湾商业中心)。村落逐渐扩大,呈块状分布。90年代,镇政府在商住新区建成商业南、北街,路面宽8米,总长650米,连接麻阳公路与新卫街;建设新卫南、北街,路面宽8米,总长500米,连接麻阳公路;建设工业东、西街,路面宽7米,总长500米,连接商业北街与麻阳公路。出入交通变得便利。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涌口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1983年,全村有耕地361亩,村民主要种植稻谷和甘蔗,其次出海捕鱼。1983年以后,村里建成神湾涌口市场,村民在涌口市场及商业街经营档铺、商铺、酒楼、食店。涌口村成为神湾镇的商业中心。1987年,神湾镇政府与中山市化工公司石岐农药厂,联营在神湾涌口村开设中山市石岐农药厂神湾分厂,共投资20万元。当年9月正式投产,员工55人。产品销往神湾、中山各镇区以及湖北荆州地区,其中湖北荆州销量最大。当年产值近154万元,利润8万元。2002年停产。
2005年,村民除外出厂企打工、经商外,有的承包村里土地种植蔬菜、菠萝。村民收入来源以出租土地,种植菠萝、火龙果,外出务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当年,村集体土地250亩,实行承包出租,其中用作种植水果200亩,鱼塘养殖50亩。全村集体年收入共约30万元。
三、围仔村
围仔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南部,距神湾镇政府以南约1公里,南邻柚柑埔村,西邻涌口村,北邻沙岗村。村民沿馒头山西北山脚而居。村域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民国十五年(1926),劳姓从鹤山县古劳镇迁此而逐渐形成村落。村民在馒头山西北麓山脚海滩围垦耕种,因围内土地面积少,而取名“围仔村”。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有177人,其中男85人,女92人。
村域被沙岗围仔涌与磨刀门水道包围。50—70年代,村民出入村子需走沙岗围仔涌围堤泥路及村内山边泥路,交通十分不便。1985年,村民建设沙岗围仔涌围堤泥路为围仔街,路面宽3米,长560米,连接麻阳公路。80年代初,神湾粮所在村西北面麻阳公路边征地建设粮仓和职工住宅;90年代以后,村民在围内逐步新建住宅,村落逐渐扩大,呈块状分布。1995年,村民扩建围仔街,路面宽6米,长200米,连接麻阳公路;2001年,建设围南街,路面宽6米,长200米,与麻阳公路连接,成为村民对外的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围仔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50—80年代,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因村毗邻神湾墟仔街和神湾涌口市场,60—80年代,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到石场碎石挣钱、种植蔬菜到市场出售。改革开放以后,年轻村民到仁爱电子厂等厂企打工。随着神湾镇工业园区逐步发展,村的耕地被征用。村民有的到涌口市场一带开设商铺经商,有的到馒头山种植神湾菠萝。2005年,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济收入。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约11.2万元。
四、鹿角树村
鹿角树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中部,南蛇山麓以南山脚一带平原上,距神湾镇政府以东约0.4公里,村域被南蛇山环抱,呈块状分布,南接沙岗村,西近涌口村,西北邻神湾新村,村北面有鹿角树涌。村域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有孙姓迁此开村。因村后山形似鹿角,山上长满树木,故取名“鹿角树村”。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183人,其中男85人,女98人。
50—70年代,村民需行走鹿角树涌坑基泥路出入村子。1983年,村民在鹿角树涌坑基泥路建设鹿角街,路面宽2米,长285米,连接麻阳公路,是当时村民出入村子的主要道路。80年代中期,村民在村西南面建设新住宅区,村落逐渐扩大。90年代初,镇政府扩建鹿角街,路面宽6米,长270米;在新住宅区建设乐华街,路面宽6.5米,长250米;建设工业东街,路面宽7米,长200米;分别连接麻阳公路,是村内对外的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是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80年代以前,村民主要种植水稻。80年代以后,村民转为种植特色农产品——神湾菠萝、脆肉龙眼、荔枝。2000年以来,经济从传统农业种植业向生态旅游服务业转型,农户纷纷创业开办家庭式农场,种植销售传统特产神湾菠萝,促进经济发展。
2005年,村民收入以出租土地种植水果(菠萝、火龙果为主)等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部分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2005年末,全村专业种植菠萝8户,共300亩,其中最多种植30亩。2005年,全村耕地有15亩,全部出租,集体收入约3.3万元。(www.xing528.com)
五、柚柑埔村
柚柑埔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东部,铁炉山西麓半山腰上,距神湾镇政府以东南约1公里。村域三面环山,东北向丫髻山,东南铁炉山,西有馒头山;东有平山湖水库、柚埔坑。村域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村落东北邻沙岗村、南邻石场村、西北邻围子村。明万历初年(1573—1586),曾姓村民从潮州、谭姓村民从高明、刘姓村民从兴宁陆续迁至此地垦荒耕种,而逐渐形成村落。村中盛长柚柑树而取名柚柑埔村。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328人,其中男161人,女167人。
50—60年代,村民需走陡峭的村前山路经田埂泥路穿过围仔村村道(今为围东街)出入村子;70年代,开通经沙岗村的(今为)沙柚街,连接麻阳公路,是当时村民对外的主要交通道路。80年代初,村民对村道进行硬底化建设,建设柚埔下巷,路面宽3米,长120米;连接沙柚街,是当时村民对外交通主要道路。1993年,神湾镇建设神彩路,路面宽30米,长1800米,连接麻阳公路神湾大道南与柚柑埔村,成为村内对外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柚柑埔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50—70年代,村民主要种植水稻、菠萝。村域处铁炉山地带,海拔较高,日照充足,土壤黑泥白沙含丰富铁质,水质清甜偏碱,生长有独特风味的水果——神湾菠萝。神湾菠萝味道蜜甜脆香,盛名享誉海内外。80年代以后,村里耕地被神湾镇政府征用,村民大量开垦山地种植神湾菠萝。2005年,村集体耕地有200亩,实行承包出租经营。2005年,全村专业种植菠萝25户,共578亩,其中最大专业户种植38亩。80年代以来,年轻村民到镇工业区厂企打工,有的外出经商,有的承包村里的果园发展旅游农庄。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总额是19.1万元。
六、沙岗仔村
沙岗仔村位于中山市石岐以南27.5公里,神湾镇南部,距神湾镇政府以南约2.4公里,村子坐落于神湾镇菩山东南麓山脚平原上,地势平坦。东有大望斗山,南临庙仔涌,村东南有坝头水库。村东南邻定溪中心村、西邻渔业队村、北接石嘴村,村域总面积约0.4平方公里。清乾隆初年(约于1736—1745年),因海平线下降,西江磨刀门水道的大量沙泥淤积成半环状沙岗。谭姓家人迁移此地聚居垦耕,后梁姓、方姓村民陆续迁移此地居住,逐渐形成村落。村庄地处沙岗,为别于神湾行政村的沙岗自然村,而取名沙岗仔村。村民习惯与定溪中心村、邱屋村、石嘴村,统称为定溪村。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149人。
50—70年代,村民经庙仔涌边村道泥路沿定溪街出入村子。1985年,旅港乡亲陈伟夫先生捐资兴建村道水泥路,路面宽4米,长200米,是当时村民对外的主要道路。1993年起,村民在村东南面建设新住宅,村落逐渐扩大。1994年,坦神公路建成通车,镇政府于1999年扩建村道为定江街,路面宽6米,长280米。2000年,神湾镇建设南大门,迁移村民安置到新住宅区建设房屋,与定溪中心村连成一片。2005年,镇政府在新住宅区建设定新路,路面宽10米,长200米,连接神湾大道南与定江街,成为村内对外的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沙岗仔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50—70年代,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甘蔗;80年代,村民以种植水稻、神湾菠萝为主。1992年,镇政府征收村里的耕地,开发定溪工业园区,引进福懋兴业(中山)有限公司和中山市庆谊金属制品企业有限公司。随着定溪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外来员工不断增多,村民建设出租房经营,年轻村民进入厂企打工,有的承包村里剩余的土地经营鱼塘养殖,有的在麻阳公路神湾大道南路段边经营食店、商店和神湾菠萝档。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总额是8.3万元。村民主要收入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等。
七、石嘴村
石嘴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政府南部,距神湾镇政府2.4公里处,村坐落于公仔顶西麓山脚与菩山东北山脚交汇处,三面靠山。村东与定溪中心村相接,南邻沙岗仔村,西邻渔业队村。村域总面积0.2平方公里。清乾隆初年(1736—1746),因海平线下降,公仔顶西麓山脚边的大石露出水面,周边淤成小沙岗。陈姓村民从坦洲占涌迁此定居而逐渐形成村落。因此地石山突出似嘴而取名石嘴村。后习惯上与定溪中心村、邱屋村、沙岗仔村统一称为定溪村。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181人,其中男99人,女82人。
50—70年代,村民需行走村道泥路出入村子。1985年,香港乡亲陈伟夫先生捐资进行村道硬底化建设,建设村道安溪街,路面宽8米,长500米,连接定溪路;建设定溪路,路面宽15米,长150米,连接麻阳公路神湾大道南。麻阳公路神湾大道南定溪路段裁弯取直后,村民重建定溪路,路面宽15米,长250米,是村民对外的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1980年前,全村耕地有6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1984年,陈伟夫先生回乡兴办中山市仁爱电子厂,招聘一批乡亲到厂里打工。1992年,村里耕地被镇政府征收,进行工业开发,村民除外出打工、经商外,部分村民或种植神湾菠萝、火龙果,或在村里经营商店,或在坦神公路边摆摊售卖神湾菠萝。2005年,村民收入以出租土地种植菠萝、火龙果及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1688元。
八、定溪中心村
安溪中心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南部,距神湾镇政府约2.4公里,坐落于大望斗山、公仔顶山与菩山三山环抱的平原上,地势平坦。南面与马角村、西面与竹排村、北面与沙岗仔村相邻,村域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清乾隆初年(约1736—1745年),陈氏迁移此地聚居垦耕,后谭姓、梁姓陆续迁来,形成村落。因地处山脚海滩,三面临海,呈半环状,村落原称“迁沟环”。1961年,该村与邱屋、石嘴、沙岗仔成立定溪生产大队,而改称“定溪中心村”。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278人,其中男144人,女134人。
50—70年代,村民靠行走村道泥路经石嘴村到麻阳公路,70—80年代,村民沿公仔顶山西山脚边环山路到坦洲,交通不便。1985年,陈伟夫先生捐资兴建村道定溪中心街,路面宽6米,长230米,连接安溪街和定溪路,是当时村民对外的主要道路。1983年起,村民不断在村西南面与沙岗仔村方向土地上建设新住宅区,村落不断扩大。到2000年,定溪中心村与沙岗仔村连成一片。2005年,镇政府在新住宅区建设定新路,路面宽10米,长200米,连接神湾大道南与定江街,成为村内对外的主要道路。村民住宅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20世纪50—80年代,村民主要以种植稻谷、甘蔗为主,种植花生、蕉类和鱼塘养殖四大家鱼为辅。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石嘴村乡亲陈伟夫先生回乡兴办中山市仁爱电子厂。1992年,村里的耕地被征用,先后引进中山市福懋兴业(中山)有限公司和中山市庆谊金属制品企业有限公司,村民或入厂企打工,或外出经商,另外有的开设商店、饭店,经营出租房,承包村里剩余的土地进行鱼塘养殖,种植神湾菠萝。2005年末,有菠萝销售户23户。村民主要收入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等。2005年,全村耕地有110亩,实行出租经营,村集体收入11.3万元。
九、邱屋村
邱屋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南部,距神湾镇政府2.4公里,坐落于公仔顶半山上,四面环山。南临老邱涌,北临孖坑。村南有坦洲镇月环村,西有定溪中心村,村域总面积0.2平方公里。清康熙初年(1662—1675),邱姓从潮州迁来定居垦耕,逐渐形成村落。因村中只有邱姓居住,村内都是客家青砖民宅,故名邱屋村。曾用名老邱村,后习惯上与定溪中心村、石嘴村、沙岗仔村统称为“定溪村”。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159人,其中男76人,女83人。
50—60年代,村民靠行走崎岖山路,经定溪中心村出入村子。70年代初,村民从村口至定溪中心村东北边开挖村道泥路老邱街,路面宽2米,长150米。1983年,村华侨集资兴建老邱街水泥路,路面宽7米,长145米,是村民对外的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邱屋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村耕地多是山坑田地。50—80年代,村民主要种植稻谷、菠萝、花生和黄豆。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青年村民到厂企打工,或外出经商。1994年,村民有的承包村里的山田种植神湾菠萝,有的用来经营果场,种植李子、桃子、柑子和橘子。
2005年末,村有林地300多亩,耕地42亩,实行承包出租经营。村民主要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外出经商、务工收入。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6.1万元。
十、渔业村
渔业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南部,距神湾镇政府约2.7公里,坐落于磨刀门水道东段围堤上,毗邻磨刀门出海口,河涌密布。主要河流有村东南面的庙仔涌。东邻沙岗仔村,南邻马角村,西临竹排村,北邻石嘴村。村域总面积8000平方米(约12亩)。1959年6月成立神湾公社渔业大队,由附近各大队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的社员组成。1974年,中山县成立横门渔业公社,渔业队社员迁移到横门成立新湾渔业大队。1980年,按照当时渔业政策,村民迁到新湾下厚围定居,故名“渔业队村”,1981年,改称为“神湾渔业大队”,1986年改称为“渔业村”,1993年1月划归神湾镇管辖,称为“神湾镇渔业管理区”,2001年11月与神湾、定溪两个管理区合并为“神溪行政村”。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121人,其中男64人,女57人。
1980年,村民靠行走围堤泥路到定溪渡口出入村子。1991年斗门大桥通车后,村民建设泥路村道渔民街,路面宽4米,长700米,是当时村民对外的主要道路。坦神公路建成通车后,2001年,神湾镇政府扩建村道渔民街为水泥路,路面宽6米,长600米,连接坦神公路,可通汽车。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是钢筋水泥结构楼房。
该村传统经济以渔业为主,因村域临近珠江海口,1980年代前,村民靠到近海捕捞生产营生。80—90年代,捕捞业生产减退,经中山市海洋渔业局批准,村民在村西面,磨刀门东水道中,安装鱼䋫(一种渔具)进行捕鱼生产,主要渔获为黄鱼、风鳝,次为三泥鱼、鲈鱼、狮头鱼、黄鱼、鳎沙鱼、海鲈、乃鱼及四大家鱼等,其次为杂鱼虾。90年代以后,年轻村民到厂企打工,外出经商;中年村民出海捕鱼。2000年,村里有12条渔船,船长20米以上,到西沙、南沙捕鱼。2002年,个别村民经营咸水,用长40—50米的大船运送咸水到坦洲、斗门一带经营。2005年,村民以出海捕鱼、经营咸水收入和渔船油补收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全村集体收入15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