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花
夏至,《吕氏春秋·音律》叫作“日长至”。东汉高诱注中说:“夏至日,日极长,故曰日长至。”这时,太阳处在正南方,去极最近,白昼最长,日影最短,阳气最盛,《淮南子》中就取名为“夏至”。夏至,公历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
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意思是说,芒种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正南方“午”的位置,那么阳气达到极点,因此说春分以后四十六天就是夏至,它与十二律中的黄钟相对应。
《汉书·律历志下》中记载:“中井三十一度,夏至。于夏为五月,商为六月,周为七月。”
《后汉书·律历下》中说:“天正五月,夏至。夏至,井二十五度,二十分退三。”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夏至”日影长度:“夏至,一尺五寸。”夏至日影最短,只有0.15丈。(www.xing528.com)
《周礼·春官·冯相氏》东汉郑玄注中说:“冬至,日在牵牛,景丈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可见,郑玄把冬至、夏至时节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日晷测量日影的长度,以及二者的长、短比较,做了科学的解释。
《周礼·大司徒》东汉学者郑司农注中说:“土圭之表,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这是用“八尺”圭表测量夏至日影的较早记载。
《周礼注疏》中说:“五月中,芒种节,夏至中。”就是说,芒种、夏至两个节气,安排在农历五月。又说,“夏至昼则日见之漏六十刻,夜则四十刻”。
对于“夏至”的解释,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也,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清代李光地等撰写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说:“《三礼义宗》:夏至为五月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吴澄、李光地采用训诂学的方法,对“夏”和“至”,进行详细的解释,非常科学而生动。
“夏至”时节,北半球白天时间最长,夜里时间最短。南半球则与之相反。《淮南子·时则训》记载:“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夏至这一天,阴气开始生长,阳气来压制它,所以叫“争”。有些草木开始生长,而荠菜、麦子、葶苈(tínɡ lì)等植物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