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初心传承,智慧助力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初心传承,智慧助力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外贸走势研判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者积极建言献策。[252]贾怀勤针对外媒关于中国2013年贸易总值“超美”的四点质疑进行评论,从国际货物贸易统计规范和数据实证两方面论证“超美”毋庸置疑。[254]章添香深刻剖析了当前我国外贸走势并对未来外贸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其撰写的研究报告《对当前我国外贸形势的看法与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初心传承,智慧助力

在外贸走势研判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就如何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这一问题,舒玉敏(1996)认为,未来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以质取胜”,并提出走“科技兴贸”的道路。[252]贾怀勤(2014)针对外媒关于中国2013年贸易总值“超美”的四点质疑进行评论,从国际货物贸易统计规范和数据实证两方面论证“超美”毋庸置疑。[253]此外,贾怀勤等(2017)较早地将全球价值链概念融入经济统计测度,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增加国外需求的建议。[254]章添香(2015)深刻剖析了当前我国外贸走势并对未来外贸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其撰写的研究报告《对当前我国外贸形势的看法与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255]林桂军、王飞、洪俊杰、余心玎和裴建锁(2016)深入研究了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路径选择,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其撰写的研究报告《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路径研究》亦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256]

【注释】

[1]本章由刘斌编写。

[2]王林生.试论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问题[J].国际贸易,1982(2):13−20+63.
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1980,(1):3−20.

[3](1)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外贸能否使投入交换的商品的价位量发生变化?让渡的商品或是获得的商品,其价位量在交换前后会否发生变化?(2)一国生产要索的配置保持不变,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一种商品在国内市场交换和在世界市场交换相比较,后者能否比前者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3)一国生产要素配置和产出都既定不变,在国外交换比国内交换更为有利的众多出口商品中,一国通过调整内外销比例、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选择利益较大的商品出口,能否比优化前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国民价值和国际价值?(4)一国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改变生产要素的配置,通过对外商品交换,能否比改变配置前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国民价值和国际价值?

[4]朱国兴.关于对外贸易基本职能的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1988(08):2−5+20.

[5]王寿椿.论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0(1):12−15.

[6]王绍熙.试论当前外贸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特征[J].国际贸易,1985(6):29−30.
王寿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贸易的两个理论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1988(7):2−5+45.

[7]朱国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全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

[8]Lin Guijun and Ronald Schramm,China’s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since 1979:a Review of Developments and an Assessment[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4.

[9]石广生将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目标与方向总结为四点:(1)政企分开,权利下放;(2)削弱计划,增加市场调节;(3)企业自负盈亏;(4)放开经营,公平竞争。(石广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改革和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刘朝缙.外贸体制改革刍议[J].国际贸易问题,1980,(1):16,28−32.

[11]许煜.试论对外贸易实行集中统一的必要性[J].国际贸易,1984(4):11−13.

[12]秦宣仁.论我国新时期的外贸体制[J].国际贸易,1985(4):11−14.

[13]李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管理[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4(1):52−55.

[14]童书兴.外贸国家垄断制和外贸体制改革——与邱德民同志商榷[J].国际贸易问题,1987(05):15−19.

[15]徐世伟,王绍熙.对外贸易盈亏问题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1981(4):14−22.

[16]陆亚东.改革现行外贸财务体制的探索[J].国际贸易问题,1987(4):28−32.

[17]林桂军.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兼析现代西方汇率决定理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18]王寿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新发展[M].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

[19]许煜,朱明侠.两权分离与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J].国际贸易问题,1988(12):24−27+8.

[20]关淑润.增强企业活力是外贸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0(3):29−34.

[21]韩琪.两类“两权分离”典型形式的比较[J].管理世界,1992(4):208−209.

[22]朱国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全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

[23]Lin Guijun and Ronald Schramm,China’s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since 1979:a Review of Developments and an Assessment[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4.

[24]王绍熙.关于完善外贸承包制问题的探讨[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0(1):16−20.

[25]华晓红.谈过渡时期的外贸体制改革[J].国际贸易,1991(3):28−30.

[26]孙维炎.中国大型经贸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1992(Z6):2−9.

[27]田光涛,孙家恒,滕德祥,等.关于我国外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贸易,1992,(2):14−16,64.

[28]童书兴,赵京霞.制约我国外贸体改深入发展的症结所在[J].国际贸易,1995,(2):1−43,8−10.

[29]朱国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全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

[30]林桂军.出口创汇指标与外贸企业的经营效益[J].国际贸易问题,1995,(7):55−57.

[31]王寿椿,储祥银.我国进口战略重点初探[J].国际贸易,1983(12):17−21+63.

[32]王绍熙,叶彩文.论出口贸易的战略作用[J].福建论坛,1982(6):24−27.

[33]罗龙.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开放度问题——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89(5):27−35.
罗龙.关于开放度的几个问题及中国的选择[J].国际贸易,1989(9):15−20+64+1

[34]王绍熙.十年外贸体制改革的评估[J].国际贸易问题,1989(12):2−7.

[35]姚曾荫.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J].世界经济,1983(3):26−34.

[36]宋沛.浅议出口商品配额有偿招标[J].国际贸易问题,1996(3):53−56.

[37]张汉林.论出口退税[J].国际贸易问题,1995(12):20−26.

[38]薛荣久.我国今年外贸面临的形势及应采取的对策[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2):5−9.

[39]孙玉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与出口贸易发展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5(13):84−85.

[40]1985—1988年,中央外贸、工贸企业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负责,地方外贸、工贸企业由地方财政负担;1988—1991年,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1991年后,地方政府负担地方外贸企业10%(1993年后提高至20%)的出口退税;1994年,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2004年,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2005年调整为92.5:7.5),累计的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

[41]Qing Liu,Yi Lu.Firm investment and exporting:Evidence from China's value-added tax refo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5,97(2).

[42]吉黎,毛程连,林志威.企业分担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吗?——基于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的经验研究[J].科学决策,2016(11):79−94.

[43]王寿椿.谈谈我国的进口体制改革[J].国际贸易问题,1996,(8):32−34.

[44]王绍熙.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1993(4):1−9+88.

[45]杨荣珍.对我国外贸法修改的若干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7−81.

[46]刘舒年.汇率并轨对三资企业的影响及其外汇风险管理[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4,(4):1−6.

[47]许煜.中国对外经贸体制改革与国际经济的接轨[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5(6):38−41.

[48]陈宇杰,谭建业.乡镇企业要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J].国际贸易问题,1994(6):22−26+57.

[49]王玉清.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及与国际惯例接轨[J].国际贸易问题,1997(2):49−55.

[50]夏申.论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兼评“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J].财贸经济,1988(9):11−16.

[51]卢进勇.入世与中国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52]王颖,周金凯,田文泉.制造业回归趋势下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与两国贸易失衡研究[J].亚太经济,2021(03):96−105.

[53]Lin Guijun and Ronald Schramm,China’s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since 1979:a Review of Developments and an Assessment[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4.

[54]屠新泉.中国加入WTO以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7,165(11):30−36+87.
屠新泉.新GPA:政府采购市场国际化的新指针[J].中国政府采购,2012,129(2):13.
屠新泉.中美贸易摩擦与WTO改革:分进合击的美国对华贸易策略[J].求索,2019,316(6):46−54.

[55]杨荣珍.从WTO案例看如何理解“国内税的国民待遇”[J].税务研究,2003(11):72−74.
杨荣珍.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十年述评[J].国际贸易,2011(12):26−32.

[56]周念利.RTAs框架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分析[J].国际贸易,2008(8):59−62.

[57]李杨,张汉林.发展中国家成员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博弈策略[J].亚太经济,2011(4):49−53.

[58]薛荣久.中国入世面面观[J].经济与信息,1999(12):6−7.

[59]施建军.中国融入世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纪念中国入世十年学术研究论文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60]同上.

[61]薛荣久,杨凤鸣.总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回顾与展望[A].施建军.中国融入世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纪念中国入世十年学术研究论文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62]薛荣久.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27(3):28−31.

[63]姜荣春.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论宗旨、逻辑主线与主要内容[J].国际贸易,2015(2):10−16.

[64]卢进勇.初步调查显示:疫情背景下当前外资企业产业链没有表现出明显外迁倾向[R],2020.

[65]薛荣久,杨凤鸣.总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回顾与展望[A].施建军.中国融入世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纪念中国入世十年学术研究论文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66]张汉林.未来WTO改革与中国的作用[A].施建军.中国融入世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纪念中国入世十年学术研究论文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67]林桂军,汤碧.中国在WTO中的角色[A].王洛林.加入WTO十年后的中国[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68]洪俊杰.我国应主动提出国际经贸规制新议题[R],2016.

[69]刘斌.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及我应对之策[R].2019.

[70]屠新泉.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首要问题是理念革新[J].中国海关,2020(1):94−95.

[71]卢进勇,田云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N].国际商报,2014−05−12(A07).

[72]王光,卢进勇.国际投资规则新变化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2016(12):46−49.

[73]李光辉,王芮.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考[J].国际贸易,2020(10):43−50.

[74]李杨,程斌琪.“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科技合作体系构建与金融外交升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5):113−125,197−198.

[75]郭桂霞,彭艳.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研究[J].金融研究,2016(3):42−58.

[76]陈昊,李俊丽,陈建伟.中间品进口来源地结构与企业加成率: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20(4):35−50.

[77]Hang Yuan,Kun Wang,Hangjun Yang,Cong Wang.The impact of rail dispatch system reform on import by rail—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J].Transport Policy,2019,79.

[78]石广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改革和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9]储祥银,王寿椿.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1981(4):39−43.

[80]薛荣久.李嘉图“比较成本说”不能指导我国对外贸易——与季崇威同志商榷[J].经济科学,1982(2):68−72.

[81]王林生.关于对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评价问题[J].外贸教学与研究,1981(3):6−7.

[82]林桂军.夯实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 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J].国际贸易问题,2016(11):3−11.
林桂军,崔鑫生.以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推动再开放——对改革开放40年外经贸重大里程碑事件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2019(1):1−13.

[83]薛荣久.国际管理贸易的兴起、影响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1996(2):28−33.

[84]薛荣久.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J].国际贸易问题,1988(1):16−21.

[85]薛荣久.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我国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1987(3):1−9.

[86]薛荣久.国际贸易环境与我国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1986(03):3−10.

[87]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一)[J].国际贸易问题,2000a(10):20−26.
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二)[J].国际贸易问题,2000b(10):20−23.

[88]林汉川,张思雪.国家形象与中国产品走出去的资产累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4):5−15+188.

[89]林桂军,张玉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07(1):3−9.

[90]薛荣久,杨凤鸣.中国在WTO中地位变化、反应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8(11):4−9.

[91]郑宝银,喻春娇.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下的贸易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2):127−129.

[92]蓝庆新,韩晶.中国工业绿色转型战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1):24−28.

[93]殷晓鹏,仪珊珊,王哲.中国多产品企业的出口产品转换行为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8(3):3−19.

[94]林汉川.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7.

[95]王林生.雁行模式与东亚金融危机[J].世界经济,1999(1):4−8.

[96]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1989].第5号国务院令.

[97]薛荣久.入世后货物贸易发展的新变化[J].中国统计,2004(5):32−33.
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27(3):28−31.

[98]林桂军,任靓.加工出口下滑在动摇我国出口政策模式的基础[J].国际贸易,2016(10):4−13.

[99]林桂军,崔鑫生.以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推动再开放——对改革开放40年外经贸重大里程碑事件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2019(1):1−13.

[100]薛荣久.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原产地统计问题[J].中国外资,1998(9):22−24.

[101]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9):108−127,205−206.

[102]隆国强,等.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03]隆国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自主创新[J].国际贸易,2009(4):24−28.

[104]林桂军,任靓.加工出口下滑在动摇我国出口政策模式的基础[J].国际贸易,2016(10):4−13.

[105]王林生.雁行模式与东亚金融危机[J].世界经济,1999(1):4−8.

[106]杨立强.中国制造业的代工发展模式:国际比较与发展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5.

[107]庄芮.我国重要原材料进口现状及对经济安全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5(4):13−16.

[108]樊瑛,樊慧.自然资源贸易:中国应对之道[J].国际贸易,2010(5):40−44.

[109]黄晓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5−9.

[110]汤碧,陈莉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10):44−55.

[111]杨震宁,范黎波,李东红.是“腾笼换鸟”还是做“隐形冠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路径多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14(11):68−80.

[112]余心玎,杨军,王苒,王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间品贸易政策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16(12):47−59+133.

[113]张建平,王实,倪晨阳.经济转型期金砖国家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管理科学,2016(4):24−26.

[114]霍建国,庞超然.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前景及对策[J].国际贸易,2017(9):38−43.

[115]任靓,林桂军.金砖国家服务业开放研究[J].亚太经济,2016(4):85−89.

[116]薛荣久,张汉林.论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J].国际贸易问题,1997(2):39−43.

[117]薛荣久.我国今年外贸面临的形势及应采取的对策[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2):5−9.

[118]杨长春,方玺.基于VAR模型的国际航空客运运输与旅游服务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6):49−58.

[119]林桂军,任靓.开放型经济视角下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2014(10):46−50.

[120]吴卫星,崔凡,范言慧,蒋涛.再平衡格局下的全球经济与金融——“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会议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5(1):93−96.

[121]任靓,林桂军,赵绍全.如何应对美国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挑战[J].国际贸易,2016(6):63−66.

[122]陈志鸿.WTO对中国居民福利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7(2):128.

[123]孙维炎,张汉林.论世界贸易组织国民待遇原则[J].世界经济,1997(9):27−31.

[124]薛荣久.中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分析与对策[J].中国机关后勤,2002(5):33−34.

[125]杨荣珍.中印服务业市场开放比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2):21−28.

[126]樊瑛.中国服务业开放度研究[J].国际贸易,2012(10):10−17.

[127]杨荣珍.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J].经济前沿,2006(12):7−10.

[128]任靓,林桂军,赵绍全.如何应对美国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挑战[J].国际贸易,2016(6):63−66.(www.xing528.com)

[129]范黎波,刘瀚龙.印度服务经济的启示:寻找中国服务业的新思路与方向[J].清华管理评论,2016(Z2):90−97.

[130]唐宜红,林发勤.服务贸易对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3):3−8+15+87.

[131]林桂军,王飞,任靓,裴建锁.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对美国出口结构变迁与服务化趋势.交流论文(未发表),2021

[132]张汉林.经贸竞争新领域:《服务贸易总协定》与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33]石静霞.服务贸易领域的紧急保障措施探析[J].法学家,2003(5):150−160.

[134]姜荣春,刘绍坚.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2010(7):35−42.

[135]周念利.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与评估[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136]周念利.中国服务业改革对制造业微观生产效率的影响测度及异质性考察——基于服务中间投入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4(9):84−98.

[137]刘斌,魏倩,吕越,祝坤福.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J].经济研究,2016,51(3):151−162.

[138]刘斌,赵晓斐.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服务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分工[J].经济研究,2020(7):159−174.

[139]王永贵,马双,杨宏恩.服务外包中创新能力的测量、提升与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发包与承包双方知识转移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6):85−98.

[140]薛熠,金枫,李经纬.中美贸易关系的演进、影响与我国企业的应对[J].宏观质量研究,2020(1):1−18.

[141]林桂军.自贸区服务业开放的定位和顺序[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4):4.

[142]屠新泉.我国实行服务贸易出口零税率的政策探讨[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5):23−27.

[143]林桂军,中国有足够底气和能力应对贸易战[EB/OL].http://tv.cctv.com/2018/07/06/VIDE0BBT3q9iNfsXcnMYMrtu180706.shtml,2018−07−06.
洪俊杰,如何看待中美第二轮关税施压[EB/OL].http://tv.cctv.com/2018/09/19/VIDEytXkuINQN3WP5ifhR4Hn180919.shtml,2018−09−19.
赵忠秀.打造更加开放的贸易格局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EB/OL].https://www.cgtn.com/channel/en.do,2018−04−09.
崔凡.美国公布征税产品建议清单影响恶劣[EB/OL].http://tv.cctv.com/2018/04/05/VIDE3EU5ofFLQAfX6rChSzpN180405.shtml?fromvsogou=1,2018−04−05.
桑百川.美国“践踏”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本身就意味着是妨碍经济全球化[EB/OL].http://tv.cctv.com/2018/04/09/VIDERFqULP5H6kR9zD4oBZCF180409.shtml,2018−04−09.
屠新泉.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捍卫者和贡献者[EB/OL].http://tv.cctv.com/2018/04/11/VIDEx3gqdnKhXCEV0QXlp84x180411.shtml,2018−04−11.

[144]李计广,桑百川.关于下一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中宣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2012.

[145]蓝庆新.数字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b(8):80−85.

[146]Keith Head,Ran Jing,Deborah L.Swenson.From Beijing to Bentonville:Do multinational retailers link market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4(110):79−92.

[147]王稼琼.深刻理解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核心要义[J].国际贸易问题,2018(2):6−10.

[148]吕越,陈泳昌.互联网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嵌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79−91.

[149]周念利,陈寰琦,黄建伟.全球数字贸易规制体系构建的中美博弈分析[J].亚太经济,2017(4):37−45,173−174.

[150]戴长征.增强国家能力视角下的区域对外开放[J].国家治理,2018(20):14−19.

[151]周念利.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中美分歧及应对[R],2016.

[152]周念利.积极推广数字贸易规则的“中式模板”[N].新华日报,2018−05−02(007).

[153]唐宜红,张鹏杨.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中国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20(11):4−10.

[154]冯辉,靳岩岩.完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以建立“一带一路”国际投资仲裁机制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2):19−27.

[155]伊万·沙拉法诺夫,白树强.WTO视角下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数字贸易发展现状及壁垒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8(2):149−163.

[156]李杨,高媛.加快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20(13):64−65.

[157]郗藩封.略论经济特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0(2):35−38.

[158]李诗.经济特区外贸管理初探[J].国际贸易问题,1987(4):4−8.

[159]王寿椿,李康华.略论我国经济特区的作用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1981(1):42−46.

[160]李红.中国经济特区的福利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1992(10):69−72.

[161]桑百川.设立和发展经济特区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重要内容[A].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1993:6.

[162]王绍熙.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学习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战略思想的一些认识[J].国际贸易问题,1994(5):2−8.

[163]乔荣贞,曦中.日本对华投资特点及动向[J].国际贸易问题,1994(7):32−35.

[164]金燕.体制转换中的京冀经济协调发展——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6(6):46−48.

[165]华晓红,郑学党.港澳台——中国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J].经济学家,2012(7):20−27.

[166]杨兆.经济技术开发区问题初探[J].探索,1986(2):23−25+27.

[167]夏友富.明确定位——国家级开发区投资与可持续发展[J].国际贸易,2000(6):4−8.

[168]邓慧慧,赵家羚,虞义华.地方政府建设开发区:左顾右盼的选择?[J].财经研究,2018,44(3):139−153.

[169]蒋德恩.论合理制用外资[J].国际贸易问题,1996(12):9−15.

[170]贾保华.中国经济进入“后改革开放”时期[J].安徽决策咨询,2002(11):26−27.

[171]张玮.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5):11−15.

[172]唐宜红.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0):57−61.

[173]包歌.日本产业转移镜鉴[J].中国外汇,2019(22):41−43.

[174]赵秉瑛.试论我国的保税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6(4):13−16.

[175]林康,尤崧涛,陈琼秀.论世界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和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2000(3):34−38.

[176]李玫.论“境内关外边境贸易区”的法律地位——以云南姐告边境贸易区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2−85.

[177]蔡春林.中国保税区贸易空间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9,35(2):54−66.

[178]李海莲.促进中国保税监管区域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6):23−26.

[179]张玉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港口经济,2012(7):36−39.

[180]余心玎,杨军,王苒,王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间品贸易政策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16(12):47−59+133.

[181]翟东堂,王译,胡恩佳.海关保税物流监管若干问题探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0(5):73−84.

[182]林桂军,何茵,邓世专.顺应新区域主义潮流 明确自贸区战略目标[J].中国经贸,2011(4):28−29.

[183]李计广,桑百川.关于下一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R].2012.

[184]张汉林,盖新哲.自由贸易区来龙去脉、功能定位与或然战略[J].改革,2013(9):98−105.

[185]屠新泉.上海自贸区肩负更高国家使命[N].上海证券报,2013−09−06(A01).

[186]孙玉琴,曲韵,王微微,舒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J].国际贸易,2019(9):4−14.

[187]太平,姜舰,庄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资管理制度变革问题与突破[J].国际贸易,2014(8):51−53.

[188]林桂军.从上海看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开放的定位和顺序[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6):43−44.

[189]李玉梅,张琦.中国签署双边投资协定的引资效应——基于1994—2013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5(4):132−137.

[190]卢进勇,杨国亮.自贸试验区对国际经贸新规则进一步试验的主要内容和对策建议[R].2017.

[191]陈靓,武雅斌.全球价值链下服务贸易规则的新发展——美墨加协定(USMCA)的视角[J].国际贸易,2019(2):87−96.

[192]赵忠秀,罗宁.促进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2017(5):56−59.

[193]林桂军.以内陆物流港建设为中心,加快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J].国际商务研究,2018,39(2):5−17.

[194]蔡春林,陈雨.广东自贸区与海南自贸区错位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商务研究,2020,41(2):89−97.

[195]崔凡,李淼,吴嵩博.论中国自由贸易港的战略意义与功能定位[J].国际贸易,2018(4):13−15.

[196]桑百川,邓寅.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模式与方向[J].国际贸易,2018(3):4−8.

[197]蓝庆新,韩萌.我国自由贸易港创新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8):44−48.

[198]裴长洪,刘斌,李越.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发展模式探索[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1):1−10.

[199]林桂军,李青,韩永辉.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挑战和对策研究[N].国际商报,2020−09−14(004).

[200]李光辉.海南自贸港 开放新高地[EB/OL].http://news.uibe.edu.cn/info/1371/42464.htm.2020−06−01.2020−05−17.

[201]刘斌,王乃嘉,李川川.贸易便利化与价值链参与——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9,45(10):73−85.

[202]宋加强,王强.现代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2):96−104.

[203]杨军,黄洁,洪俊杰,董婉璐.贸易便利化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5(9):156−166.

[204]李思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便利化的经贸效应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8,27(4):112−126+128.

[205]李玉梅,李长军.中国及TTIP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6,31(2):53−60.

[206]崔鑫生,郭龙飞,李芳.贸易便利化能否通过贸易创造促进省际贸易——来自中国贸易便利化调研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9,40(4):100−115.

[207]李思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便利化的经贸效应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8,27(4):112−126+128.

[208]洪俊杰,刘辉.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与中亚地区贸易往来的中国策[J].改革,2015(11):34−42.

[209]庄芮,姜舰,蔡彤娟,张晓静.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政策效果调查与分析[J].国际贸易,2016(11):65−68.

[210]姚新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争议与中国的发展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3(5):29−35.

[211]林桂军.从上海看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开放的定位和顺序[J].深圳大学学报,2015,32(6):43−44.

[212]王晓东,胡瑞娟.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58−62.

[213]崔鑫生,李芳.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20(7):123−129.

[214]张晓静,李梁.“一带一路”与中国出口贸易: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J].亚太经济,2015(3):21−27.

[215]聂骁远.“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发展出口贸易路径研究: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J].商场现代化,2020(14):61−63.

[216]刘昭洁,蓝庆新,崔鑫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8(5):54−61.

[217]刘斌,王乃嘉,屠新泉.贸易便利化是否提高了出口中的返回增加值[J].世界经济,2018,41(8):103−128.

[218]刘斌,王乃嘉,李川川.贸易便利化与价值链参与——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9,45(10):73−85.

[219]吕越,李美玉.贸易便利化与全球价值链嵌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20,35(5):46−57.

[220]李玉梅,桑百川.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营商环境评估与改善路径[J].国际经济评论,2018(5):49−60+5.

[221]朱明侠,左思明.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便利化水平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研究[J].理论探讨,2019(1):103−108.

[222]严思忆.运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J].国际贸易问题,1992(12):67−69.

[223]张家瑾.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1(8):34−38.

[224]屠新泉,蒋捷媛.深化《贸易便利化协定》,突破跨境电商规则困境[J].国际贸易,2018(2):23−27.

[225]孙玉琴.建国初期我国对西方在华企业的政策演变及其效应[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6):5−12.

[226]张汉林.中国入世五周年:回顾与展望[J].对外经贸事务,2006(12):3−9.

[227]屠新泉.入世十年:中国和世界的收获都很大[R].2011.

[22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对外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229]孙玉宗.关于整顿对外贸易秩序的几个问题[J].管理世界,1990(5):208−209.

[230]郑宝银,王伟利.指导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理论基础[J].国际商务,1998(4):1−9.

[231]薛荣久.世贸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232]章昌裕.中国入世十年成就回顾与前景展望[J].对外经贸,2012(1):9−12.

[233]屠新泉.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34]李小帆,蒋灵多.“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开放与地区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2020,43(10):3−27.

[235]丁锋,姚新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国的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8(4):51−56.

[236]庄芮,杨超,常远.中国进口贸易70年变迁与未来发展路径思考[J].国际贸易,2019(4):34−45.

[237]白树强,郭明英,邢珺.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潜在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5(8):35−39.

[238]屠新泉,石晓婧.世贸组织改革:必要而艰巨的任务[J].当代世界,2019(8):30−36.

[239]Siqi Li,Xinquan Tu.Reforming WTO Subsidy Rules:Past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World Trade,2020(6):853−888.

[240]杜映昕,郭美新,余心玎.国家间政治关系对行业贸易的影响:基于在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报,2017,4(1):13−40.

[241]Yingxin Du,Jiandong Ju,Carlos D,Ramirez.,Xi Yao.Bilateral trade and shocks in political relations:Evidence from China and some of its major trading partners,1990−2013[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7(108):211−225.

[242]桑百川.改善外资营商环境再发力的方向[J].开放导报,2019(6).

[243]于俊年.合理利用外商投资的重要措施[J].国际商务,1997(4):28−29.

[244]庄芮,杨立强.中国外资流入与外贸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245]赵苏.试析环境贸易壁垒的成因及我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1996(12):28−31+27.

[246]赵苏.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分析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3):34−37.

[247]夏友富.发展对外贸易和环境策略研究[R].2000.

[248]桑百川,邓慧慧.包容性增长: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的新命题[J].中国市场,2011(11):4−5.

[249]杨国亮.包容性增长——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新动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4):104−108.

[250]吕越,金泷蒙,沈铭辉.包容性区域一体化协定的模式探究——基于亚太地区FTA原产地规则比较[J].国际经贸探索,2018,34(2):83−98.

[251]李志永.以合作共赢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创新[J].兰州学刊,2019(9):5−16.

[252]舒玉敏.如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1996(6):19−22.

[253]贾怀勤.从统计规则辨析中国2013年货物贸易总值是否超美——兼论中国建设贸易强国[J].国际贸易,2014(2):10−15.

[254]吴珍倩,贾怀勤,杨贵中.拉动经济的第三匹马:经济学视角与统计学视角[J].国际经济评论,2017(2):105−114+7.

[255]章添香.对当前我国外贸形势的看法与建议[R].2015.

[256]林桂军,王飞,洪俊杰,余心玎,裴建锁.迈向贸易强国的的战略路径研究[R].2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