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瑶族分布与活动地域比元代更广,但两广腹地是重要的活动区域。吴永章先生以《明实录》载,粤抚瑶人员与瑶首朝员的州县就有三州二十一县:三州即化州、德庆州、钦州;二十一县即信宜、新兴、电白、泷水、封州、高要、阳春、增城、博罗、新会、东莞、兴宁、阳江、茂名、清远、河源、海丰、归善、英德、龙川、荔源等县。
1.广东瑶族
明代广东的西江流域不仅成为瑶族聚居的大本营,更是瑶族人民反抗官府压迫的主要战场。当时瑶族的人口,遍布西江流域的各个大小山头。明代是西江瑶族的全盛期。
据明姚虞《岭南舆图·肇庆府图经》载:“肇庆府,本汉苍梧郡高要地……唐以前皆隶广西,元再更复属广东,国朝为府,临州(德庆州)县十(高要附廓、四会、新兴、阳春、阳江、高明、恩平、泷水、封川、开建)……境内瑶峒累累。”明黄佐《广东通史》卷六十七载:“肇、高、雷、廉,带山险阻,以千百计,而瑶贼巢伏其中。”
据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
明代瑶族分布于西江的肇、高、雷、廉四州:
肇庆府有:高要、高明、四会(含怀集)、新兴、阳春、阳江、恩平、广宁、德庆、开建、封川、罗定(泷水)、东安、西宁。
高州府有:茂名、电白、信宜、化州、石城。
雷州府有:海康、遂溪。
廉州府有:合浦、灵山、钦州。
据明万历郭斐修《广东通志》记载:
西江肇庆府(州1县10、瑶山424)
德庆州152
高明2 高要8
四会31 广宁27
新兴54 阳春94
恩平7 阳江12
封川2 开建35
高州府(州1县4,瑶山201)
化州51
信宜85 电白21
茂名44 石城1
雷州府(县1)遂溪县
罗定州(县2,瑶山50)
东安22 西宁28
怀集县(原属广西梧州府)8
除西江外,《天下郡国利病书》还载,连山、南海、连州、从化、曲江、石康、香山、龙门、阳山等州县有瑶族活动。“自新会、香山、从化、龙门、清远迄阳山、连山皆有之。”[47]吴永章先生列举史籍所载,归纳明代广东瑶人的分布是:
广州府:连州、南海、番禺、东莞、新安、增城、龙门、香山、新会、从化、清远、阳山、连山,共一州十二县。
肇庆府:德庆州、高要、高明、四会、新兴、阳春、阳江、恩平、广宁、封川、开建,共一州十县。
韶州府:曲江、乐昌、英德、乳源、翁源,共五县。
惠州府:归善、博罗、永安、海丰、龙川、长乐、兴宁、河源,共八县。
潮州府:海阳、程乡、饶平、澄海,共四县。
高州府:化州、茂名、电白、信宜、石城,共一州四县。
雷州府:海康、遂溪,共二县。
廉州府:钦州、合浦、灵山、石康,共一州三县。
罗定州(直隶州):东安、西宁,共一州二县。
综上反映:明代广东全省(除海南省外),共有十府七十二州县,可见瑶族居住地域之广,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瑶族包括了今畲族之人在内。故明代瑶畲之分并不明显,史籍往往统称为“畲瑶”或“瑶”。事实上史籍所记载粤东瑶人,包含不少畲族成分。除潮州府及其所属海阳、程乡、饶平、澄海诸县的“畲瑶”,与畲族关系密切外,像惠州府所属的海丰、龙川、长乐、兴宁、河源等地的“瑶”人,也含有畲的成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默研究员考究明代广东瑶族的分布,对明代广东瑶族的分布做了相当完整的统计,明代广东瑶族分布的州县为五十六州县,其中:
广州府:南海、番禺、东莞、新安、增城、龙门、香山、新会、新宁、从化、清远、连州、连山、阳山。
韶州府:曲江、乐昌、英德、乳源、翁源。
惠州府:归善、博罗、永安、海丰、龙川、长乐、兴宁、河源。
肇庆府:高要、高明、四会(怀集)、新兴、阳春、阳江、恩平、广宁、德庆、开建、封川、罗定、东安、西宁。
高州府:茂名、电白、信宜、化州、石城。
雷州府:海康、遂溪。
廉州府:合浦、灵山、钦州。
琼州府:文昌。
潮州府:(畲瑶)海阳、澄海、饶平、程乡。
吴永章先生认为以上的分布中,应把琼州府文昌县删除,因为文昌县是否真有瑶居仍未定论;同时,把怀集当成四会县的异名似不妥,其实明代怀集县当属广西梧州府。如《明史·地理志六》卷四五所记:广西梧州府“怀集,府东北,元居贺州。洪武初,居平乐府”。沿及清和民国初年,该县似属广西建置。[48]
2.广西瑶族
与前期相比,明代广西瑶族的分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宋代瑶族在广西主要分布于与湖南相邻的北部静江府和融州一带,而到了明代,广西瑶族分布的重点已南移至东部并向腹地扩散。“广西瑶、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数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都县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属,尤称强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蛮事之众,与滇为捋。”[49]吴永章先生率先把明代广西瑶族的分布开列如下:
桂林府:全州、永宁州、灌阳、古田、灵川、兴安、临桂、阳朔,共两州六县。
柳州府:宾州、象州、柳城、洛容、上林、马平、武宣、融县、来宾、罗城、怀远,共两州九县。
庆远府:河池州、忻城、荔波、天河、思恩,永顺长官司,永定长官司,共一州四县、二长官司。
平乐府:永安州、富川、恭城、贺县、平乐、昭平、荔浦、修仁,共一州七县。
梧州府:郁林州、苍梧、藤县、岑溪、容县、博白、怀集、北流,共一州七县。
南宁府:横州、宣化,共一州一县。
以上分布共七府四十八州县(长官司)。
明代广西瑶族的分布,主要侧重于东部,其因有二:一是广西瑶族是从东北部(即相邻的湖南、粤北、粤西地区)进入,而后逐渐扩散;二是西部,特别是左右江一带,素来为俍人(壮族的一支)所占据,而且明王朝往往调遣“广西左右两江土官衙门”征瑶,故瑶人进入该区较少[50]。
明代广西瑶族以大藤峡为中心(即浔州府瑶)。史籍已明确记载:“广西浔州府桂平县大藤峡,地连贵县,平南,武宣及柳州、庆远。山势陡峻,江滩峻急,蛮寇据为巢穴。”[51]“盖广西瑶寇,处处有之,惟浔州大藤峡为大。大者既困,则小者不足平矣。峡前临河道,后抵柳、庆;左界昭、梧,右接笆、贵,中皆高山峻岭。”[52]所谓巢穴,大者,则是前面所言之“中心”,以浔州大藤峡为中心,北连柳州、庆远,东抵平乐、梧州,西及思恩、南宁,互为声援,可见大藤峡瑶的位置重要。
3.湖南瑶族
明代湖南瑶族的分布与活动,主要以郴州、衡州府、永州府及桂阳州两府两州为最盛。如光绪《兴宁县志》卷三载,明代瑶人“在湖南者则郴州、永兴、宜章、兴宁、桂阳、桂东……县之山皆其所居”。又《明实录》卷二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戍辰”条载:“道州瑶蛮盘大等五百余人作乱,湖广都指挥使司遣兵讨捕,获其军周子昌等二十九人,诛之,余皆溃散。”清光绪《东安县志》卷四《建置》载:“里洞溪者,距域四十五里,旧瑶洞也。明洪武初,因乱尽瑶人。”按吴永章先生研究,明代瑶族主要分布在五府二直隶州及其所属的二十七州县内:
郴州直隶州:永兴、宜章、兴宁、桂阳、桂东五县,衡州府、桂阳州、常宁、蓝山、临武五州县。
永州府:道州、宁远、东安、永明、江华及新田六州县。(www.xing528.com)
宝庆府:武冈州、邵阳、咸步、新宁四州县。
靖州直隶州:绥宁一县。
明代湖南瑶族活动地域大为减少,湘南成了瑶族的主要居地。
4.其他地区瑶族
江西:明代江西吉安府(今吉安)和南安府(今大余)等赣南地区,东与湖南衡州、郴州瑶区相连,南与粤北瑶区相接,形成了大片瑶畲聚居之域。
贵州与云南:明代贵州瑶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地区,按《明史·广西土司传》记载:“永乐二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县,洪武至今,人民安乐,惟八十二峒瑶民,未录编籍。”显然明初瑶民已居荔波并形成“八十二峒”,当时荔波就有“瑶庆”“瑶合”等地名。而云南瑶族则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福建:史籍载福建有瑶人活动,当时畲瑶难以详细分解,福建瑶应归入以后的畲族。
以明代瑶族分布的情况看,其活动的中心地带南移湘南及两广腹地。但分布在广西的瑶族中,有不少是其他民族共处一地,如罗城县瑶、怀远县瑶等(至今以侗族为多),所以瑶族分布地区的实际人口不一定居多,而且当时“瑶威大振”,不能排除其他民族的人群归纳于“瑶族”旗下。尽管如此,明代瑶族的分布,基本奠定了清代及以后的分布格局。而明代瑶人势力最强盛者在湖南的衡、永、郴、桂诸瑶,广东泷水罗旁山瑶,广西浔州大藤峡瑶,等等。
【注释】
[1]摘自胡绍华主编:《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文集》,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392~411页。
[2]汪森:《粤西丛载》卷二十六。
[3]汪森:《粤西丛载》卷二十六。
[4]李宗湮:《黔记》卷三。
[5]李本高编:《湖南瑶族源流》,岳麓书社,2000年。
[6]盘承和:《富川境内瑶族源流初探》,《瑶学研究》第2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7]吴永章:《瑶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8]宋制:府、州、军、监并称,即府、军、监也同属州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凡属政治经济重地者设府,军事重地者设军,工业重地(如煮盐、冶铁等)者则设监。
[9]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八。
[10]欧阳修:《再论湖南蛮贼宜早招降扎子》。
[11]《宋史》卷十一《仁宗本纪》。
[12]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排瑶历史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乳源瑶族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连山瑶族》编写组编:《连山瑶族》,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5]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
[16]谢剑:《试论宋代梅山事件对瑶人的影响》,《瑶学研究》第3辑。
[17]李默:《略论宋王朝对瑶族的政策》,《瑶族研究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8]李默:《略论宋王朝对瑶族的政策》,《瑶族研究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9]《宋史》卷四九四《蛮夷传二》。
[20]邓有铭、盘福东:《瑶族农民起义史》。
[21]邓有铭、盘福东:《瑶族农民起义史》,漓江出版社,1993年。
[22]广西瑶学会编:《瑶学研究》第2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3]李本高编:《湖南瑶族源流》,岳麓书社,2001年。
[24]广西瑶学会编:《瑶学研究》第2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5]王东甫、黄志辉编:《粤北少数民族发展简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6]王东甫、黄志辉编:《粤北少数民族发展简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7]吴永章:《瑶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28]广西瑶学会编:《瑶学研究》第2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9]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30]广西瑶学会编:《瑶学研究》第2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1]《连南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连南瑶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1985年。
[32]广西瑶学会编:《瑶族研究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3]《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广东省编辑组:《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社会调查》,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吴永章:《瑶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35]王隆:《梧溪集》卷五。
[36]吴永章:《瑶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37]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岳麓书社,2000年。
[38]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岳麓书社,2000年。
[39]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一。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广东德庆府泷水,广西滕州瑶民“为死”。又同书卷一九九,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德广瑶民起义。
[40]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卷二○二、二○三记载:泰定四年(1327年)九月广西西江瑶民起义。
[41]《元史》卷《世祖记》。
[42]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43]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八。
[44]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九。
[45]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岳麓书社,2000年。
[46]刘耀苍、李默编:《乳源瑶族调查资料》,内部资料,1986年。
[47]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阳山县志》。
[48]吴永章:《瑶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49]《明史》卷三一七“土司列传一·广西土司”条。
[50]吴永章:《瑶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51]《明实录》卷四。
[52]《明实录》卷十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