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政课研究:增强获得感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政课研究:增强获得感的必要性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诸多契合之处。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不但可以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也可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提供重要的渠道和平台。

大学生思政课研究:增强获得感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国家整体经济总量不断飙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18年,中国GDP总量突破90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但外贸总量、工业产品数量、高速公路长度高速铁路长度、高校学生数量等已高居世界第一,“超英赶美”在很多方面已经变成了现实。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道德危机、诚信危机、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浪潮中,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乃至交锋日益频繁。面对种种挑战,是亦步亦趋地模仿他国,还是走中华民族独特的发展道路,其中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复兴、能否再创辉煌的深远问题。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共同精神纽带和文化基因,是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华儿女的道德规范、文化思想、价值取向和精神观念。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6个词语,它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为了重建昔日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制定了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总体目标,《意见》明确规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领域。”[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自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事实上,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诸多契合之处。

1.两者都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世界观解决人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人生观解决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的问题;价值观则解决如何看待价值、如何正确进行价值评价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生和价值,养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培养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在这些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其中,“尚和合”强调的是人们如何看待世界万物,“讲仁爱”“守诚信”强调的是人生态度,“崇正义”“重民本”“求大同”则是价值选择,它们都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思想源泉。(www.xing528.com)

2.两者都是德性教育

目前的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高等教育方针都指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的课程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部分高校都专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任务,力求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等,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质后备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源,例如“仁者爱人”“见利思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行合一”等理念,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方面提供了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这些圣贤智慧,可以促使大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两者都是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具备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按照传统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人文学科;中国近现代史、法律基础、思想道德素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也都包含了很多人文学科的内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大学生不但可以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政治等思想,知晓中华民族过去的精神面貌,熟悉我们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高个体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不但可以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也可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提供重要的渠道和平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价值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增强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等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进而也可以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获得感。反过来,4门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基础平台和优良载体。从课程设置顺序来看,大学生入学后按照大纲依次学习“基础”“纲要”“概论”“原理”课,从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法律开始,慢慢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政治哲学等内容,符合大学生思维养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涉及哲史政法等多个领域,涵盖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等诸多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既能培育学生内在的知、情、信、义等品质,又能加深和巩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其接受传播并进行创新转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