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名人刘表、祢衡、王粲、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羊祜、杜预等都在湖北留下足迹,出生于荆楚地区的名人如蒯越、庞统、宋忠等则在三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名垂青史。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后,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各地军阀纷纷割据称雄,争城夺地。初平元年(190),荆州刺史王叡被长沙太守孙坚杀死,东汉朝廷派北军中候刘表出为荆州刺史。刘表是西汉鲁恭王的后代,年轻时参加过太学生运动,是当时的青年领袖之一,后为大将军何进征辟为掾属,迁为北军中候。刘表来到荆州时,境内各地太守长令阻兵作乱,强宗大族又聚众自保,各级地方政权名存实亡。之前荆州刺史的治地本在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王叡时迁至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但刘表走到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时,道路已阻塞不通。幸而刘表得到襄阳大族的支持,逐渐铲除割据各地的宗族势力,平定境内的叛乱,把州治迁到襄阳,并逐渐控制了荆州全境,建立了一个南至五岭地区,北到汉水流域的横跨数千里的地方政权。
刘表的荆州政权,试图在外部各种势力之间保持平衡,他虽与袁绍结盟,但并不过深地介入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斗争,尽量不直接卷入冲突。在荆州内部,他也善于协调各种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动荡不安的荆州,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与黄河流域群雄混战的局面相比,荆州地区社会的安定吸引了大量北方的难民流移迁徙至此,包括不少随之避难而来的士人,其中最有名者如祢衡、王粲等。
祢衡,平原郡般县(今山东德州市东)人,汉末名士,才名冠世。最初流落至许昌,为大臣孔融所赏识,曾向汉献帝上奏称祢衡天资聪颖,过目成诵,经耳不忘,加以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如授以重任,一定能大有作为,并向曹操称赞祢衡的才华。但祢衡狂放不羁,冒犯了曹操,被送至荆州刘表处。祢衡虽然文才出众,但其性格也不见容于刘表,又被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祢衡处理文书“轻重疏密,各得体宜”。黄祖曾握着祢衡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1]然而祢衡的孤傲性格仍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祢衡仅是因当面顶撞了黄祖几句,恼羞成怒的黄祖就命人将其拖下去当场杀害,死时年仅26岁。祢衡在江夏期间曾创作《鹦鹉赋》,梁代萧统将其收入《文选》。
刘表时期来到荆州的另一位大文学家是王粲。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有异才,与人共行,读道路旁边碑刻,人问:“你能背诵吗?”王粲说:“能。”说着随口背出来,不差一字。看人围棋,棋局坏,王粲将其复原。下棋者不信,盖住棋局,让他再照样另摆一副棋局,结果两相比较,不差一道。又善作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早年即受蔡邕赏识。汉末大乱时前来荆州投奔刘表。刘表与王粲同州里,年轻时曾受学于王粲祖父王畅,又素闻王粲才名,本欲以女嫁粲,因见其容状短小,性格简易,故不愿重用。刘表卒后,王粲劝刘表子刘琮投降曹操。他在曹魏甚受重用,历任军谋祭酒、侍中。其所作诗、赋、论、议流传于后世,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刘表、祢衡、王粲三人事迹皆见于《后汉书》或《三国志》,刘表治理下的荆州在战乱中维持了一个安定的局面,为荆州百姓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吸引了南北名人学者荟萃于襄阳,是荆州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祢衡、王粲生活在荆州期间所创作的作品历千年而不衰,流传至今。
刘表之后,曹操也来到荆州。曹操一生活动的主要舞台是在北方,但作为一代枭雄,他并不满足于作一个偏安一方的诸侯,而是试图统一华夏,南方的荆州,就成了他迈向统一道路上的战场。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平定北方后,亲率大军南征。南征大军从荆州宛县(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叶县(今属河南)进入南阳盆地,直扑襄阳。刘表闻讯,惊惧而死,少子刘琮继位。在荆州大吏胁迫下,刘琮束手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襄阳。当时刘备正率荆州余部向江陵撤退。曹操亲率五千精兵,日行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刘备大败,近十万人马只有几十人脱险,曹操乘胜攻占了江陵。
曹操轻而易举地夺取荆州,收降了刘表的部队,包括荆州的水军,获得战船等大量的军用物资,这更助长了曹操的骄傲情绪,似乎南方指日可得。他派人给孙权送去一封信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2]
曹操在江陵稍作休整后,于十一月率大军沿江东下,向夏口进发。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与孙刘联军相遇,被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只得退回北方。据说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就成于赤壁之战前,而原属刘表后随曹操北归的王粲等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
如果说曹操只是荆州匆匆的过客,而刘备则是在荆州奠定了自己帝王的基业。
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虽然是西汉景帝后裔,但到他时家世早已衰落,自幼与母亲靠贩履织席为生,备尝贫困的滋味。黄巾之乱时,他靠地方豪强的资助,拉起一支队伍,才逐渐在军阀混战中显露头角,先后任豫州牧、左将军,但一直都是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独立的地盘,直至来到荆州,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刘备初到荆州,也是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是一个传统儒生出身的官僚,并无逐鹿中原的志向,虽待刘备以上宾之礼,却不重用,只是让他驻屯新野,帮助防范北方军阀的南侵。刘备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但他自起兵以来,没有自己的地盘,只是在各种势力之间周旋,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来到荆州后,他一直想大展宏图,因此四处物色人才,积蓄力量。由于刘表在荆州经营多年,麾下的许多将军对刘备怀有戒心,因此,刘备来到荆州的头几年一直是郁郁不得志。直到曹操南征,刘琮投降,才反而给刘备一个起死回生的机遇。
曹操占领荆州后,接着准备向江东进军。这迫使割据江东的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刘备对此求之不得,于是孙刘结成军事同盟,并在赤壁大败曹军。刘备乘机占据了荆州江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并被孙权推举为荆州牧,治公安(今湖北公安东北)。
刘备占据荆州四郡后,利用江南的赋税,积极扩充军备,力量迅速壮大,后来蜀汉政权的骨干也多是在这时进入刘备阵营。孙权为了巩固孙刘联盟,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刘备以探亲为名,亲自到京口(今江苏镇江)面见孙权,要求孙权把占领的荆州土地让给自己。孙权从联合抗曹的大局出发,最终把荆州南郡地让给了刘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借荆州”。刘备终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为后来进军益州,创立帝业奠定了基础。刘备自建安六年(201)来到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受邀入蜀,前后在荆州有十余年时间。此后又于建安十七年和章武元年(221)两度至荆州与吴军交战,并由于夷陵之败,积愤成疾,命丧黄泉。可以说,荆州既是刘备帝业的奠基之地,也是其盛极而衰的转折之地。
随着刘备一起来到荆州的还有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圣”关羽。关羽自东汉末年因避难从老家逃至涿县(今河北涿州),因而结识刘备。黄巾之乱时随刘备起兵,后一直追随刘备,建安六年(201)一起来到荆州。曹操南征时,关羽率水军撤退,刘备当阳战役败退时,就是得到关羽的接应而逃至夏口,后又率水军参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实际上当时襄阳还在曹操手中,刘备派关羽驻守江陵,负责防御北方曹操军队的进攻。建安十七年(212),刘备入川,关羽留守荆州。刘备夺取益州后,任命关羽全权负责管理荆州军政事务。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领汉中。关羽也在荆州发动襄阳战役呼应。他亲自率领部队向北进攻樊城,俘获曹军数万人,兵威传遍中原,曹操吓得与群臣商议要从许昌迁都。
正在关羽为樊城的胜利所陶醉时,孙吴的威胁却悄悄临近。关羽勇猛有余,而权谋不足,又不善于处理外交关系,曾当面侮辱孙权派来求婚的使节。在主张孙刘联盟的东吴将领鲁肃去世后,继任者吕蒙乘机率兵袭取江陵、公安。关羽的士兵家属都在江陵,听说江陵失守,军心涣散。关羽只好带着部队向西撤退,但在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被孙权军队包围,关羽不得已带着养子关平等少数人突围。在逃到临沮(今湖北南漳东南)时为孙吴将领潘璋俘获。孙权命就地将关羽父子正法,首级送与曹操,当地的百姓就地掩埋了关羽,关羽也把自己与荆州这块土地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蜀汉名将张飞、赵云也随刘备一起来到荆州。张飞,字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自年轻时即随刘备起兵,转战南北,仕至中郎将。建安十二年(208),曹操南征,刘备向江陵撤退,至当阳长坂为曹操追上,张飞率20骑据水断桥,喝退曹兵,刘备得免。赤壁之战后,任宜都太守。建安十七年(212),随诸葛亮入蜀攻刘璋,屡立战功,以雄壮威猛著称,号称“万人敌”。蜀汉政权建立后,授以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本属辽东公孙瓒,后归刘备,随至荆州。曹操追刘备于当阳长坂,刘备弃妻子南逃。赵云于军中保护甘夫人及刘禅逃脱得免,迁为牙门将军。刘备入蜀,赵云留荆州任留营司马。孙夫人欲带刘禅还吴探亲,赵云与张飞勒兵截还。建安十七年入蜀。章武元年(221),刘备东征,赵云谏阻不听,刘备兵败,赵云至永安(今重庆白帝城)接应,阻止吴军入蜀。后仕至中护军。
关羽一生最辉煌的岁月是在荆州,虽不生于斯,却死于斯。张飞、赵云也成名于荆州长坂坡之战,至今在湖北地区,与三人有关的遗迹、故事仍代代相传。
孙权杀害关羽后,占领了荆州,自此以后一直到三国结束,荆州都属于吴国的势力范围。
孙权(182—252),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仲谋。其父亲孙坚,在汉末动乱中投靠袁术,后在战乱中为荆州牧刘表部将黄祖杀死。其兄孙策继父领军,创业江东,也为刺客杀死。十九岁的孙权临难受命,继承父兄事业。他在巩固江东根据地后,积极向外扩张,首要的目标就是夺取长江中游的荆州。建安八年(203)、十二年(207)、十三年(208),孙权三次西征荆州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并在第三次西征时杀死黄祖,夺取江夏。正当孙权准备乘胜西进时,当年七月,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八月,刘表病死。孙权只得退回柴桑(故址今江西九江),派鲁肃借吊唁刘表为名,前往观望形势。鲁肃还未到襄阳,途中遇到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曹操,只得一起退到夏口。
曹操占据荆州后,派人给孙权送信,扬言要带80万人与孙权“会猎于吴”。孙权把信拿给臣下看,大家都惊慌失措,独周瑜、鲁肃支持孙权联刘抗曹。孙权气愤地说:“老贼(指曹操)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指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3]于是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水军三万与刘备会合,共同迎击曹操。在赤壁大败曹军,曹操逃归北方,荆州大部地区都为孙权、刘备占领。(www.xing528.com)
孙、刘由共同抗击曹操的需要而结成同盟,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孙、刘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曾一度想向益州发展,但由于刘备的阻挠,最终未能实现。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夺取益州,孙权大怒,派诸葛瑾去成都,要收回原来让给刘备的荆州。刘备借故推托,孙权强行占据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三郡。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发动襄阳战役,曹操为解樊城之围,鼓动孙权进攻关羽后方,并许诺把江南之地封给孙权。孙权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后,势力扩大到三峡以东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但孙刘联盟破裂,使孙权面临来自刘备和曹操两面夹攻的威胁。献帝元康元年(220),曹操病死,曹丕继位,建立魏朝。第二年,刘备也在益州建立汉政权,当年就亲自率大军东征伐吴。孙权只得向曹丕称臣,为加强荆州的防务,将都城从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迁到鄂县(今湖北鄂州市),改名武昌,取“因武而昌”之义。
孙权大胆启用年轻将领陆逊,全面负责对蜀汉的军事部署,陆逊在夷陵大败蜀军,刘备败退到白帝城,从此蜀汉再也无力争夺荆州,孙权巩固了在荆州的统治。同时,孙权积极寻求与蜀汉和好,主动派使节出使蜀汉,两国重新恢复了邦交往来。吴黄龙元年(229),孙权在武昌称帝,蜀汉派使节祝贺,两国约定中分天下,军事上互相支援。随着两国军事同盟的建立,吴国建都武昌的军事意义日渐弱化,而自长江下游溯流供给中上游的经济负担则十分沉重。同年,孙权将都城迁回建业,一直到嘉平四年(252)去世。
孙权的一生,虽然主要政治舞台是在建业,但他事业的顶点却是在荆州取得的。其兄孙策曾谓其善于任贤用能,人尽其才,从他所任用的荆州历任守将来看,也体现了其过人之处。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出身世家大族,汉末随孙策起兵,为孙吴一代名将,而正是在荆州,成就了其丰功伟业。早在建安四年(199),周瑜就随孙策征战流沂(今属黄石)、沙羡(今武汉江夏),大破庐江太守刘勋与江夏太守黄祖。而奠定周瑜一世功名的则是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周瑜作为主帅率孙刘联军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后又攻占江陵,担任南郡太守。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向孙权献策,欲入川取蜀,进而吞并汉中,北与曹操争雄。只是天不佑才,在自京口返回江陵途中病卒,赍志以没。但周瑜作为三国英雄,其在荆州的伟业仍然镌刻在荆州的山水间,在赤壁古战场,周瑜的雕像巍然屹立。
周瑜之后,鲁肃代其统兵,也来到荆州。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早年随周瑜一起投奔孙权,力劝孙权建国称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鲁肃受命出使荆州,联合刘备一起抗曹,后又协助周瑜领军迎击曹操,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战后,代周瑜镇守江陵,力主孙刘联盟,支持孙权将荆州南郡借与刘备,自己将治所迁至陆口(今嘉鱼县陆溪镇)。防区与关羽相邻,极力维护与刘备的联盟关系,防止双方矛盾激化,最后死于任上。鲁肃也受到荆州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至今在汉阳龟山上,还保留有其衣冠冢。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孙吴重要将领,荆州是其建功立业的重要舞台。建安十三年(208)春,随孙权攻江夏太守黄祖,身先士卒,亲自杀死黄祖水军都督陈就,为攻克夏口城立下首功。同年冬,又随周瑜参加赤壁战役,大败曹军,占领南郡,以功升偏将军,领浔阳(今湖北黄梅)令。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病死,吕蒙接任汉昌太守,出镇陆口。在任献计夺取刘备荆州,关羽兵败被杀,吕蒙以功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卒于公安。孙权曾评价周瑜、鲁肃、吕蒙三人说:周瑜雄烈,胆略过人,破曹操,开拓荆州,功业后人难继。鲁肃首劝建帝王之业,赤壁之战又力主抵抗,出谋划策,远过张仪、苏秦,治军令行禁止,路无拾遗,当为一奇才。吕蒙勇而有谋,虽起于卒伍,敏而好学,而终有国士之量。孙权建国初期的三大名将,皆在荆楚地区达到自己事业的顶峰。
三人之后,陆逊、陆抗父子又相继在荆州镇守五十余年,是孙吴时期在荆州任职时间最久、功名最著的将领。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江南大族,年轻时即进入孙权幕府,甚受器重,孙权以兄孙策女嫁与陆逊。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到建业养病,推荐陆逊接任自己出镇陆口。陆逊清楚吕蒙的用意,故意麻痹关羽,协助吕蒙夺取荆州。而使陆逊留名青史的则是夷陵之战,他以一介青年书生,打败身经百战的老将刘备。战后孙权授陆逊为荆州牧,封江陵侯。孙权迁都建业后,又召陆逊至武昌(今鄂州市)辅佐太子孙登,屡迁至丞相。赤乌八年(245)卒于武昌。
陆逊卒后,其子陆抗继父领兵,驻守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凤凰元年(272)八月,吴西陵督步阐举城降晋,晋遣荆州刺史杨肇、荆州都督羊祜率军接应。陆抗以主力包围步阐,另遣军阻击晋援军,先后击败杨肇、羊祜,攻破西陵城,稳定了东吴在长江中上游的防线。终陆抗之世,晋军不敢再发动大的战役。陆逊父子在荆州的业绩受到后人的纪念,至今在湖北地区留下不少遗迹。
三国后期,司马氏以晋代魏,晋国的荆州是与吴国相峙的前线地区,晋国的两位荆州都督羊祜与杜预在灭吴战役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人,出身望族,为西晋皇室姻亲。晋武帝即位后,为统一全国,积极筹划灭吴战役,泰始五年(269),特任命羊祜为荆州都督,出镇襄阳。羊祜在任近十年,开荒屯田,储蓄军粮,初至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后来,有十年之积,并安抚招降吴国士兵。在伐吴条件成熟后,屡次向晋武帝上书,献伐吴之策。咸宁四年(278),羊祜病重,又推荐同样主张伐吴的杜预接替自己职务。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生于名门望族,足智多谋,也同样为晋皇室姻亲。杜预出镇第二年,就连续向武帝上表请求伐吴,促使武帝定下伐吴决心。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分六路伐吴,杜预率军占领江陵及长江以南吴国大片地区。南北统一后,杜预又修建了沟通江南到北方的杨水运河,加强了长江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羊祜和杜预都受到荆州百姓的爱戴,人们在襄阳岘山上修建的祭祀二人的羊杜祠一直到近代都香火旺盛,遗迹留存至今。
三国时代的风雷激荡,让一批批英雄在荆楚这块舞台上施展自己的不凡身手,上演了一出出史诗般的壮丽剧目,而他们的成功又离不开荆楚本地豪杰们的支持与配合。刘表就是在荆楚大族的支持下才在荆州站住了脚跟。刘表初至荆州主要依靠的是蒯良、蒯越、蔡瑁、庞季等人,其中尤以蒯越功劳最大。蒯越是荆楚大族蒯通之后,早年曾为东汉大将军何进东曹掾,刘表也曾为大将军何进掾属,二人当年是同僚,故刘表初到荆州即延揽蒯越,任其为章陵太守。刘表卒后,蒯越力劝刘琮降曹,荆州平定后,曹操曾高兴地对荀彧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4]
据《襄阳耆旧记》记载,蔡瑁姐姐为刘表后妻,蔡瑁在刘表时先后担任南郡、章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执掌权柄。尤其在刘表政权后期,蔡瑁的地位日趋上升,在决定刘表继承人上起过重要作用。蔡瑁与曹操也为少年之交,曹操平荆州后,亲自登门拜访,见其妻子。蔡瑁后来在曹魏政权中仕至长水校尉,封汉阳亭侯。
蒯良在荆州政权中担任何职不清楚,据《世说新语·惑溺篇》注引《晋阳秋》曰:“蒯氏襄阳人,祖良,吏部尚书。”荆州政权不设吏部尚书,这当是蒯良归曹后担任的官职。吏部尚书是高官,蒯良又是刘表初至荆州时所依靠的主要人员,其在荆州政权必担任要职无疑。
庞季,史不载其籍贯,襄阳庞氏是大族,家族中有如著名的汉末名士庞德公等,刘表委托庞季与蒯越一起往襄阳城说服占据襄阳的“贼”帅张虎、陈先等归降,庞季当是襄阳庞氏家族的一员。庞季事又见《水经注·沔水注》载:“(宜城县太山)以建安三年崩,声闻五六十里,雉皆屋雊,县人恶之,以问侍中庞季。季云山崩川竭,国土将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凋散。”建安初年,刘表与汉朝廷通使朝贡,汉朝廷往往授使节以侍中之职,如刘表从事中郎韩嵩就被授以侍中职,疑庞季侍中一职也属此类。则庞季当为刘表上佐之一。
不仅刘表时期,曹操占据荆州后,所封十五侯中大都是出身于当地的豪强大吏,刘备、孙权相继统治荆州,荆楚名士大族也一直都是他们依靠团结的力量。而且,由于荆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现了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的局面,吸引了大批北方人士,南北人士相互交融,催生了一大批青年人才的成长,其中最有名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东汉末年战乱中,随叔父诸葛玄逃难来到襄阳,时年14岁。不久,叔父去世,诸葛亮又躬耕于襄阳城西的隆中。诸葛亮在襄阳一共生活了13年,从14岁至27岁,正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人才荟萃的襄阳,又使诸葛亮获得了不少良师益友。可称得上诸葛亮师辈的如庞德公,是襄阳名士,刘表曾数次延请庞德公出仕,均遭拒绝,并终生不入襄阳城。诸葛亮十分尊重庞德公,“每至公家,独拜公于床下”,庞德公也异常器重年轻的诸葛亮,为他延请名誉,称之为“卧龙”。[5]意思是说他就像一条蛰伏的蛟龙,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诸葛亮的另一师辈人物是司马徽,司马徽是外来流寓人士,著名的古文经学家。他在荆州州学讲学,与庞德公是至交。司马徽也十分器重诸葛亮的才干,当刘备向他请教天下大势时,他谦虚地说:“儒生俗士,岂知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6]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另一被称作“凤雏”的荆州人士庞统。与诸葛亮一起游学的有颍川的石韬(字广元)、徐庶(字元直)、汝南孟建(字公威)、博陵崔州平。他们之间不仅互相切磋学问,而且互相砥砺志向,以天下为己任。《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同传注引《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从字里行间,不难想见当年这些青年学子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在互相激励的同时,他们还互相援引推荐。徐庶后归依刘备,甚受器重,他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促成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虽然这些年轻人后来归属于不同的政权,但都事业有成,非等闲之辈。孟建先回到北方,官至凉州刺史、征东将军。[7]徐庶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时,由于母亲为曹所俘,遂与石韬一起回到北方,庶仕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韬历任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与荆州当地的优秀青年也有交往。庞统是庞德公侄子,自幼即为庞德公看重,称之为“凤雏”,又深受司马徽赏识,称之为“南州士之冠冕”。[8]诸葛亮与庞统既有亲戚关系,又同受教于庞德公、司马徽,二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相当深的。
在荆州期间,诸葛亮完成了由一个青年学子向一个优秀战略家的转变,荆州所荟萃的大量优秀人才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无疑为诸葛亮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荆州作为育才的摇篮,走出去的又岂止诸葛亮一人?
曹操南征后,避难荆州的北方人士大抵北返,这些人不少在曹魏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如王粲、傅巽以及徐庶、孟建、石韬等。荆州的土著名士豪强则分散于魏蜀吴三方,兹就《三国志》所载,分别列表如下。
《三国志》所载荆楚人士入曹魏者见下表[9]:
《三国志》所载荆楚人士入蜀汉者见下表:
续表
续表
《三国志》所载荆楚人士入孙吴者如下表:
虽然这三个表格主要反映的是三国时期汉水中游人才输出的情况,与今湖北地区范围不完全一致,但已足够说明从荆楚地区走出的人才活跃在三国政治舞台的状况,荆楚地区作为人才的输出基地在当时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