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形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强调围绕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显然,这种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来自理性主义,是“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
我国的园林则走着相反的道路。一般以自然的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园林植物配合着山水随势相宜地自由配置,道路萦回,穿插于山水、花木、建筑之间,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以形成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效果。中国人建造园林是为了追求“林泉之趣”“田园之乐”,这种“趣”和“乐”只有令人神往的自然山水才能给予他们,人工建设的结果,只能是更加强自然环境整体的美,突出自然的美。为了要有所取,就要有所予。园林建筑这种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之间,从素质上看有对立的一面,但是如果处理得好,也可以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人情味,增添生活的气息。作为一个风景建筑,它跻身于大自然的环抱,成为它的一员,当然不应成为一个高傲的游离于景区的“不速之客”,而应有其恰当的“身份”,应成为整体环境中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www.xing528.com)
在一些风景游览区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这一点十分明显。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与绝对尺度,以及在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一般说来都是很小的,只处于从属的点景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建筑布局强调“依山就势”“自然天成”,它们穿插、点缀在自然景色之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自然美中注入人工美的气息,渲染着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调。例如,著名的杭州西湖风景区,那里过去建造的风景建筑尺度一般不大,有些体量较大的宗教建筑如灵隐寺等,都有意识地隐蔽于山麓林木之中了,并不去争夺自然风景中的主角地位。各种体量大小不同的建筑物,一般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如杭州风景区中有三个大小不同的塔,就分别建在大小不同的三个山上:在紧贴西湖,高度30米左右的小孤山上,建有一个尺度很小、雕刻精致的“华严经石塔”,从苏堤上望去,它隐现于茂林修竹之间;在西湖北侧高达百余米的宝石山山脊上,则建有一座体量与山势相当的保俶塔,它雄伟、高耸,成为西湖景色的重要点缀;而位于钱塘江畔的日轮山上,面对着极为开阔的景界和大尺度的自然景观,则建有总高度达60米的六和塔,登塔远望,山河景色,极为壮丽。在三个不同高度与不同环境的山上建的这三个不同的塔,它们与周围的整体环境都很相称,很协调。
2.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风貌是否统一
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还突出表现在它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风貌的统一上。在世界上大部分已建成的建筑物的室内空间或室外空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多是一种矩形的空间。构成空间的各种实体的面多是平平整整,形成许多笔直的线条和棋盘状的平、立面网络。因为这些都是与经济性、施工便利、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可以说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征服。但从人的情感来说,更倾向于变动的曲线,因为它更自然,更符合人心理上的节奏。在未经人们改造过的自然界本来没有直线,海洋的波涛、起伏的山峦、天上的浮云、摇动的花木,都没有平直的线条,没有生硬的对比。大自然本来就统一在各种曲线、各种质感、各种色彩的和谐美的气氛之中。人类本身就是从绿地、花木、流水、山泉中生长、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的美充满一种本能的爱好。人们高兴了要唱歌、要跳舞,这歌的旋律,这舞的动作,更多地汲取了自然的美,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在长期探索中所创造的那些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形象,包括轮廓、线条、色彩,很适合这种“人化的自然”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