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教育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一、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称为《决定》)的教育文件。《决定》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忆法:一宗旨,两重点,四有,四育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其体现的实质是:

第一,培养劳动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第二,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第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第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第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第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三、当代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决定》赋予新时期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灵魂)

智育目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以及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认识基础)要求: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体育目标: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和竞争意识的教育。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体育的组织形式: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是体育课。(物质保证)

美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要求: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是美育的最高层次。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提高审美意识水平可恢复完整无缺的性格。”在我国,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提出来的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其他各育都必须建立在知识和智力的基础上,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知识扩展】: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1)全面发展及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试题再现

1.(单选)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D.培养一流的艺术家

2.(2020单选)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A.高水平的智力  B.实践能力

C.健康的心理  D.创新精神

3.(2020单选)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创新能力的培养  B.知识的数量与更新

C.内容的单一性  D.提倡全面发展

【答案】A;D;A(www.xing528.com)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

1.从指导思想上看

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2.从教育目的上看

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3.从教育对象上看

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

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

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将以前被轻视的“副科”课程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

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7.从师生关系上看

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每一个学生。

8.从教育方法上看

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9.从教学途径上看

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10.从评价标准上看

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五)素质教育的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7.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习题精选

1.(单选)“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2.(单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

A.创新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科学文化教育

【答案】B;A

3.(简答)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简答)简述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