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穆克登碑问题研究:图们江女真故地

穆克登碑问题研究:图们江女真故地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汗王山系天佛指山的一条支脉,西南山下1.5公里处临图们江。在山城南1.5公里处的图们江边有明代女真人古墓葬,或与山城有关。[6](二)墓葬1.朝东墓群该墓群在龙井县富裕乡朝东村1公里图们江北岸第二阶台地上。

穆克登碑问题研究:图们江女真故地

1.1.1 图们江两岸的女真故地

一、朝鲜半岛北部本为女真居所

自女真形成之后,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就是女真人生息之所在。辽、金、元三代,该地一直是女真族的家园。

关于这一情况,朝鲜中宗王时的特进官尹熙平曾有过叙述,其云:“北青无海台,向化多居焉,盖自三国时有之,今者虽退设六镇,咸镜道本非我地也。所谓南沃沮者,即今江原道之境也。于春川得貊国之印云,盖其地也。今退居于庆兴地,为骨间亏知介(原注:亦胡种之号)若长驱则可以出来。前朝之末,出来于高原、德源之间。德源有铁关(原注:地名),盖来于此矣。而我太祖大王及李仁佑平治之,本非我国之地也。高句丽之都,今在三卫(原注:毛怜、建州等卫),而东沃沮即白头山之东,甲山、三水之地也。北青无海台、镜城青岩向化野人,自古居焉。龙城之水,歧而一派流于殊乙温,一派流于青岩。青岩之野人,安业而居久矣。”[1]引文之“北青”,在今咸镜南道,“无海台”当是北青境内的地名。“六镇”即指庆源、庆兴、钟城、稳城、富宁、会宁等六城,皆在今咸镜道北部,其中除富宁外,其他五镇皆在图们江南岸。“南沃沮”应位于今咸镜南道,“乌道里”即“斡朵里”,是建州之部落,明时居于图们江上游阿木河至东良北(今茂山)一带。“秽貊”应指东濊汉魏时居于今江原南北道。“春川”在今江原南道西部,恰是东濊的分布区。“骨间亏知介”即“骨看兀狄哈”,亦是女真的一个部落,明代居于今摩阔崴湾(俄名波谢特湾)北岸岩杵河(俄名诺沃基辅斯科耶),这一部落并非出自秽貊。“高原”、“德源”皆在今江原道,亦古东濊之地,“铁关”在德源附近。“东沃沮”,在这里理解为北沃沮了,故而称在白头山(长白山)之东,实“东沃沮”应指“南沃沮”。“甲山”、“三水”皆在今朝鲜的两江道,古属北沃沮之地。“镜城”在今朝鲜的两江道,古属北沃沮之地。“镜城”在今咸镜北道临海处,“青岩”在其附近。“龙城之北”指龙城川,在镜城“府北三十五里,其源出会宁府馀伊岘,南流一百二十里入海。”[2]“殊乙温水”亦名“朱乙温川”,在镜城府“南三十二里,东流入海”。[3]通过上述地名的解读可知,朝鲜半岛东北部先是古东濊与沃沮,而后是女真久居之地,而不是朝鲜固有领土。

二、图们江北岸始终是女真族领地

从图们江北岸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来看,该地曾是女真人的家园。

(一)古城

1.朝东山城

朝东山城位于龙井县富裕乡朝东村西1公里的汗王山山顶上,当地群众称为汗王山城。汗王山系天佛指山的一条支脉,西南山下1.5公里处临图们江。山城周长一千五百里,城墙多利用自然天险或在悬崖边上垒筑高0.5至1米的石墙补其高度,或直接利用高不可攀的陡峭悬崖,形成垂直或斜直的墙壁。

门址共两处,一处在东北墙中段,设有瓮城,在瓮门址内两侧各有一个深1.5米、直径达2米的凹坑,疑为哨兵驻地遗迹。另一处门址设在西南墙的南部,面对图们江,城门外山坡陡直,易守难攻。

城内还有三处居住址。第一处居住址规模较小,为石砌墙,有一口枯井;第二处居住址,现存土埂状院墙,呈方形,亦有枯井址;第三处居住址,正靠东南城墙边,存有低矮土围墙,呈方形。内中有几个方形凹坑。此外,城内还有椭圆形贮水池,位于瓮门南40米处的涝洼地上。过去在西南第二门址南段城墙附近采集到一件灰色布纹板瓦残片,还曾出土过石槽和铜勺等遗物。据当地群众言称,此城即汗王山城,为努尔哈赤所筑。在山城南1.5公里处的图们江边有明代女真人古墓葬,或与山城有关。[4]

2.万宝古城

该古城位于安图县万宝乡南0.5公里的古城村。东200米许,古洞河由北流向西南。城址建于万宝平原之上,周长800米,呈长方形,夯土筑。门址开在南墙,门外有瓮城。四墙各有马面两个,另外还有角楼。[5]学界公认该城建于辽、金时期,但据李健才考证,它和明代东海瓦尔喀部的蜚悠城(今斐优城)的形制相同,这座城可能是禾屯吉卫的城址。[6]

(二)墓葬

1.朝东墓群

该墓群在龙井县富裕乡朝东村1公里图们江北岸第二阶台地上。已清理十三座古墓,均为土坑墓。除第2、10、11、12、13号墓无葬具外,其余皆用槽式独木棺。除2号墓做单人侧身曲肢葬外,其余均做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中出土230余件随葬品,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贝饰、串珠等。其中铜牌饰、铁剪、铁镞、铜环等文物,与黑龙江省依兰县永和、德丰等清初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明代,朝东一带是女真人活动的地区,距建州卫、建州左卫的住地朝鲜境内会宁只有20华里。[7]

2.褔洞墓葬

该墓葬位于和龙县褔洞镇东1华里的褔洞河右岸平地上。据当地农民讲,墓葬为土坑坚穴封土墓,封土包较大,东西约4米,南北约7米,高约1米。墓内有装殓人骨的木棺,其他遗物均出自棺外。出土文物有铜钥、铜镯、铜环、铜指环、银耳坠、铜锅等。这些遗物与前述朝东墓葬所出同类物很相似。[8]

3.大洞墓葬

该墓葬位于崇善乡大洞村内,出土遗物有铜匙、铜镯、铜环、铜指环、铜牌饰、铜饰、玛瑙珠、绿松石珠等。这些器物的形制与前述褔洞及下述的河南村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相似。[9]

4.河南村墓葬

该墓葬位于龙井县河南村西500米海兰江右岸台地上。据当地群众反映,墓葬为土坑竖穴封土墓,内置有木棺,棺内有一具人骨和很多随葬品,出土文物有铜器、瓷器、金器、串珠、鸣笛等。与前述朝东明代女真墓中出土同类物很相似。[10]

(三)文物[11]

1.铁器

(1)铁锅

褔洞墓葬出土一件,系生铁范铸,已残,侈口,直腹,平底,在沿口处接扁平柄,口径14、通高6.5厘米。

(2)铁剪

在朝东古墓中出土一把,与黑龙江省依兰县永和、德丰清初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

(3)铁镞

出土于朝东古墓,与黑龙江省依兰县永和、德丰清初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

(4)铁刀

出土于朝东墓葬。

(5)铁环

出土于朝东墓葬。

2.铜器

(1)铜匙

1974年于河南村墓葬出土1件,匙把细长,匙面呈舟形,前半部已残,残长19厘米。

1976年于朝东墓葬亦有出土。青铜质,已锈蚀。匙面呈舌状,中凹,匙把一面扁平,一面略凸,尾端扁薄。匙面长9、最宽处3.4、厚0.1、把端厚0.2、通长26.4厘米。

1980年于褔洞墓葬出土2件,皆残。匙把细长,匙面呈舟形,通长仅20厘米。

1982年于大洞墓葬出土1件,与褔洞出土者在形制上基本相似。

(2)铜镯

1980年于褔洞墓葬出土2件,1件为宽面椭圆形,素面,开口,直径5.5、面宽3.2厘米;另一件里面平直,外面半圆,断面呈“D”形,闭口,在外半圆的面上饰斜线划纹,宽径6.6、窄径5.3厘米。

1974年于河南村墓葬出土2件,形制及大小相同。作椭圆形,闭口,宽面,面上饰四道弦纹,边缘上又饰短斜线划纹。长径6、短径5厘米。

1976年于朝东墓葬中出土1件,青铜质,用一两端窄、中间宽的铜条弯成环状,环外面施有6道凹弦纹,两端各刻划三道凹弦纹。宽1.5~2.1、厚0.25、总长7.2厘米。

1982年于大洞墓葬出土2件,其形制与褔洞、河南村出土者基本相似。(www.xing528.com)

(3)铜指环

1980年于褔洞墓葬出土2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呈圆形,指心处细薄,指背处粗厚,大的一件直径2.3厘米,小的一件直径2厘米。

1982年于大洞墓葬出土4件,其形制与褔洞出土者基本相似。

(4)铜环

1974年在河南村墓葬出土30件,圆形,闭口,大小不一,直径在2~5厘米之间。

1980年于褔洞墓葬出土2件,形制相同,呈圆形,素面,闭口,直径3.6厘米。

1982年在大洞墓葬出土20件,其形制与褔洞、河南村墓葬出土者基本相似。

在朝东墓葬中亦有出土,与黑龙江省依兰县永和、德丰清初墓葬出土者相似。

(5)铜饰件

1974年在河南村墓葬出土3件,均作镂孔状牌饰。

1982年于大洞墓葬亦出土铜牌饰2件、铜饰1件,与河南村墓葬所出基本相似。

朝东墓葬中亦出土了铜牌饰,用一近等腰三角形铜板制成。铜板上有15个镂孔,镂孔自上而下分5行依次排列,最上为一个,最下行为5个。在三角形边缘刻有短线纹。另外,在第三行和第五行镂孔的两端,各有两个兽首。边长5.4、底边长5.6、厚0.2厘米。

(6)铜筷

1974年在河南村墓葬出土1双,细长,上半部断面呈长方形,下半部断面呈圆形,头部饰两道弦纹。

(7)刀鞘

1976年出土于朝东古墓,为青铜质,平椭圆形,中空,上端略宽于下端,一面的两端各铸有两个半圆环,另一面除两端铸有两个半圆形外,中部亦铸有两个半圆环,唯上端一侧的半圆环孔是纵向,为系革带用,余皆为横向环孔,并且衔有与小圆环相连的7镂孔三角形牌饰。鞘身刻有5组网格纹。分别被凹弦纹相间隔。上端外径1.3~2.4、内径1.1~2.1,下端外径0.8~1.8、内径0.5~1.6,通长17.1厘米。

(8)景泰蓝杯

1978年出土于朝东古墓。杯为敞口,底渐圜,中心用一青铜封堵,铜胎,胎外用青铜丝勾勒花纹,由青铜组成的图案是四朵盛开的莲花和一些阔大的莲叶。丝内镶嵌蓝色等珐琅。杯表磨制光滑。口径6.6、壁厚0.2、通高4.6厘米。

3.金器

(1)金耳坠

1974年于河南村墓葬出土2件。用金丝作两个椭圆形圈,小圈闭口,大圈开口,大圈和小圈之间用一横条连接。大圈直径4.6、小圈直径1.6、横条长1厘米。

(2)金饰件

1974年于河南村墓葬出土1件。已残,上饰有梅花纹图案。

4.银器

1980年于褔洞墓葬出土银耳坠1件,用银丝作两个圆圈,圈与圈之间用一横条连接,大的圈开口,一头尖,小圈闭口,圈中串8个小玉珠饰,大圈直径5.2厘米,小圈直径1.7厘米,两圈之间的横条长1.1厘米。

5.珠饰

1974年于河南村墓葬出土各种珠饰1串,以玛瑙珠、绿松石珠、水晶珠相配连成串珠。

1978年于朝东古墓出土玛瑙珠、各色琉璃珠以及海贝饰等。

1982年于大洞墓葬出土玛瑙珠、绿松石珠1串。

6.瓷器

(1)瓷碗

1974年于河南村出土瓷碗4件,系白瓷青花。1件侈口,斜壁,假圈足,口径12.7、底径6、通高5.5厘米。另一件敞口,直壁,假圈足,口径10、底径3.9、通高4.7厘米。

1976年于朝东古墓出土1件。灰色釉,釉不及底。敞口,圆唇,腹较深,圈足。火候不均,一侧受火烧较重,使釉凹凸不平,局部不见小开片。口径16.5、壁厚0.4、底径6、圈足高1、通高9.2厘米。

(2)瓷碟

1974年于河南村出土1件。施白釉,素面,侈口,斜壁,假圈足,盘径14.7、底径5.8、通高4厘米。

1976年朝东古墓出土1件。釉近乳白色,制作较精。敞口,小圆唇,碟盘较浅,中部略凹于周缘,圈足。碟外圈足附近局部呈小开片状,口径18.8、壁厚0.35、底径6.7、圈足高1、通高4.5厘米。

(3)瓷壶

1976年于朝东古墓出土1件。釉呈灰色,器厚重,小喇叭口,尖唇,颈细且短,肩部施一道凸弦纹,鼓腹,圈足较矮,底部未施釉,胎呈红色,口径4.2、腹最大径9.5、壁厚0.5、底径5.8、圈足高0.9、通高15.3厘米。

(4)瓷盅

1974年于河南村墓葬出土1件,系白瓷青花,侈口,斜壁,平底,口径5.6、底径3、通高1.8厘米。

7.陶器

1976年于朝东古墓出土1件陶钵。泥质黑灰陶,慢轮加工。直口,小圆唇,鼓腹,平底,口缘下施有3道凹弦纹,口径19、腹最大径19.4、壁厚0.5、底径11.4、通高8.7厘米。

以上考古资料可以充分证明,图们江北岸地区是女真族的故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