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洲城市发展:探索伊斯兰模式

非洲城市发展:探索伊斯兰模式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洲伊斯兰教通过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传播,存在像斯瓦希里这样的新穆斯林社会的形成,或者已存在的社会通过接受伊斯兰教而转型。以清真寺为代表的宗教建筑是伊斯兰艺术的瑰丽之作。东部非洲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由于长期被阿拉伯人统治,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图4-27伊斯兰传统城市建筑的象征——突尼斯麦地那突尼斯麦地那城保留着典型的伊斯兰传统建筑,城区由新老两部分组成。

非洲城市发展:探索伊斯兰模式

伴随着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了从埃及到摩洛哥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在短暂的和平之后,伊斯兰文化迅速在非洲兴起。非洲伊斯兰教通过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传播,存在像斯瓦希里这样的新穆斯林社会的形成(这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正式的转变模式),或者已存在的社会通过接受伊斯兰教而转型。非洲可分为不同区域或伊斯兰文化区,但并无绝对的划分标准。非洲主要有三种伊斯兰文化区域:埃及、马格里布和黑非洲(斯番塞等,2012)。但每种区域吸收伊斯兰教的程度不同,受伊斯兰教的塑造程度不同,原来的本土文化也有差异。埃及属于近东伊斯兰文化和埃及尼罗河文化,体现在埃及村庄中的农业文化上;马格里布属于以柏柏尔地区为基础的北部非洲地中海文化;在撒哈拉—萨赫勒沙漠中部地区的过渡地带,摩尔人和图阿雷格人属于马格里布文化圈,特达人(Teda)则属于中苏丹文化圈;西苏丹和中苏丹为黑人伊斯兰教;东苏丹或尼罗河苏丹为含米特—黑人伊斯兰教;东北含米特区域(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为非洲之角的游牧人伊斯兰教;东部非洲沿海区域为斯瓦希里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对中非和南非的渗透非常弱,甚至可以忽略(斯番塞等,2012)。在原来“法国赤道非洲”(乍得地区和喀麦隆北部地区除外,它们属于苏丹地带)和刚果(金),穆斯林人口微乎其微,在南非,穆斯林集团也仅限于在某些部族活动,如在马来裔的有色人群中(斯番塞等,2012)。

在非洲以穆斯林为主的尼日利亚北部伊斯兰城市的代表是萨赫勒城市中的卡诺、扎里亚和索科托,尼日尔的尼亚美,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和索马里马尔卡的东部非洲小镇,埃及的开罗(图4-25、图4-26),索马里的巴勒阿德等城市。

图4-25 开罗林立的清真寺

图4-26 开罗街头

非洲伊斯兰城市的一般特点包括:主要的清真寺或星期五清真寺被建在城市中央;宫殿通常与清真寺毗邻;市中心还建有主要的巴札(Bazaar集市)、公共浴室(Bath)、商队驿站旅馆和马德拉萨(Madrassa学校);离巴札稍远建有居住区(Quarters)、小清真寺和公共浴室。住宅用地紧凑,拥有开放式的庭院,呈现蜂窝式的城市结构。建筑和小巷的设计显示了他们旨在保护隐私的方法,比如将入口设计为“L”形,墙壁上没有窗户,小巷狭窄且不规则的目的是创造视觉盲点(Samuel et al,1997)。在非洲新建的伊斯兰城市中,清真寺通常位于市中心,这与伊斯兰教在穆斯林政权中的核心地位相符。城市其他建筑以清真寺为中心向外延展。清真寺以及之后建立的哈里发宫殿往往连成一片,是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体制的体现。居住区与城市中心区有着明显区别。居住区通常由一条条狭窄的街道构成,每条街道分出许多条小巷,往往是死胡同,与街道一起构成一个街区。每个街区都相对封闭和独立,区内有自己的清真寺、巴札和公共浴室。居住区与市中心之间、各居住区之间通过大门、围墙或其他障碍物隔开,到了晚上或是遇到紧急状况时就关闭大门。城市居民往往按部族、宗教信仰、行业而分别聚居在不同的街区,与其他信仰、行业和部族的人们隔离开,这一方面有利于同族、同类居民的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城市的管理与控制。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城市管理体制,它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伊斯兰城市秩序的稳定。只有购物广场等公共场所为了保证大家日常的生活消费,才会有通达的道路。

以清真寺为代表的宗教建筑是伊斯兰艺术的瑰丽之作。在非洲北部和西部,人们用泥土建造出气势恢宏的清真寺。位于马里南部的詹内古城以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盛极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伊斯兰世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地区,是一个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该城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14世纪的詹内清真寺,占地面积为6375m2,建筑面积为3025m2,为非洲典型的撒赫勒—苏丹式建筑。整座建筑不见一砖一石,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和树枝修建的。数百根坚固的四方形泥柱支撑着沉重的殿顶,殿顶有100多个直径约10cm的通气孔。主墙上有三座高耸的塔楼,塔楼之间由五根泥柱连接,寺门高大气派(马恩瑜,2010)。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廷巴克图是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城市,同时也是著名的伊斯兰学术中心(马恩瑜,2010)。伊斯兰教在这里发展的鼎盛时期,吸引了许多来自地中海、撒哈拉绿洲和詹内等地的学者。城内的桑科尔高等学府,设有研究《古兰经》的学科以及法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学科。现今廷巴克图市内保存下来的最著名的伊斯兰古建筑是廷巴克图大清真寺,也称穆萨清真寺,建于马里苏丹艾尔·哈吉·康康·穆萨执政时期,由著名的伊斯兰建筑师阿布·杜德吉于1325—1330年设计督建,后来又几经重修与扩建,成为一组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伊斯兰建筑群。该清真寺由三座内院和两座宣礼塔组成,其中一座宣礼塔为全市最高建筑。该清真寺的墙面呈深黄色,上面饰有各种图案和浮雕,并刻有许多经文。该清真寺内东西向有8排立柱,南北向有25排立柱,立柱林立,殿堂宏伟,尖塔高耸,呈现出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www.xing528.com)

东部非洲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由于长期被阿拉伯人统治,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桑给巴尔岛的首府石头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现存建筑多为19世纪所建,宛如一个“伊斯兰艺术之家”,伊斯兰灿烂的文化在石头城随处可见(马恩瑜,2010)。石头城里的很多小楼小院都有雕工精美的木门。房主人的地位和财富是通过门的质量和大小来体现的,地位越高,房门就越大,装饰也就越华美,门和门框成为表达建筑庄严宏伟的最重要手段。建造时,先竖门,后垒墙。门由非洲红木制成,造型独特,门上布满了铜钉或坚硬的尖头木蔟,背面则有十字交叉的铁条或木条。黄铜长钉之间甚至有《古兰经》中的经文,令人深思回味。门上有各种精美的艺术雕刻,如莲花、鱼、锁链和乳香,象征着生殖能力、丰收、安全、财富等。这些精雕细刻的华丽图案,展示出典型的伊斯兰风格。

图4-27 伊斯兰传统城市建筑的象征——突尼斯麦地那

突尼斯麦地那(Medina)城保留着典型的伊斯兰传统建筑,城区由新老两部分组成。老城麦地那是伊斯兰传统城市建筑的象征,保留了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北部非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传统布局和建筑风格,其中宰顿清真寺建于704年,864年重建(图4-27)。老城集住房、手工业商业功能于一身,共有2800个手工作坊(包括木器、金属、首饰皮革纺织、食品等),3050家店铺,1050个商业服务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麦地那的传统手工艺和商业面向旅游者,有的商品如铜器、金银首饰和古董等,其收入的90%来自旅游者。麦地那的阿拉伯市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这里一条小巷接一条小巷,每条小巷就是一种工艺产地,生产特定的商品,保持着封建的、分散的小作坊生产方式,有铜器巷、金银首饰巷、香料巷、阿拉伯帽巷、阿拉伯服装巷、橄榄木制品巷、地毯巷等。每条小巷地上堆着、墙上挂着各种光彩夺目的商品,一派阿拉伯市场色彩。新城紧邻老城。布尔吉巴大街是突尼斯首都最繁华的商业街,两旁汇集了众多的饭店、旅馆、商店、电影院和咖啡馆。据传该处以前是一片湖水,后一男爵夫人为扩大其领地雇人填湖造地而成。

索马里的巴勒阿德也是非洲地区典型的伊斯兰城市,与埃及不同的是,巴勒阿德没有发达的经济、密度过高的清真寺分布,还保持着20世纪非洲传统伊斯兰城市的分布格局,也就是典型的清真寺与市场居于城市中心,居住区环绕中心地区分布的特征。

尼亚美城市的整体色彩呈现土黄色,反映了其经济较不发达的现状,同时通过城市空间结构图(图4-28)可发现,城市呈现典型的伊斯兰城市特点,城市中心由一座大清真寺占据,符合伊斯兰城市清真寺与政权中心统一的特点。大清真寺周围分布有广场,也就是巴札,以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会在市中心的清真寺周围逐渐发展起几座小清真寺,以满足穆斯林日常的礼拜需要。从城市的路网分布可以发现,伊斯兰城市是以清真寺为中心逐渐向外围发展,住房密度也呈现逐渐增大的特征,外围同样被贫民窟所包围。

图4-28 尼亚美城市空间结构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