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黄浦区教研队伍建设及研修机制成果

上海黄浦区教研队伍建设及研修机制成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本节课而言,《英国工业革命》这节围绕科技发明、看似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因渗透了理性思考而彰显出思维拓展的魅力。果然,罗斯福新政时期,新政措施引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富有思考力的问题设计能打造出魅力课堂,当无争议。老师在备课时,对史学问题一定要深入思考。

上海黄浦区教研队伍建设及研修机制成果

卢德运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史学问题,但是我们的历史教材里并没有,那么,能不能转换为历史教学问题呢?我觉得是可以的。我在备课时做了如下问题设计:

(1)飞梭的发明,是如何推动纺织业技术革命的?

(2)当时,纺织工人认为凯伊的发明令他们的生计受到威胁,以致凯伊在人们的唾骂声中逃往法国,最后穷困潦倒,客死他乡。对此,你如何认识?

(3)当促进时代进步的发明与现实中民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谁应该出面化解?

在课堂上做这般处理,目的是通过创设一系列悖论:眼前与长远、个人与群体、先进与落后,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

第一,所谓“眼前与长远”:眼前工人的利益是必须考虑的,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是从长远来看,科技的进步更要考虑,它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第二,所谓“个人与群体”:凯伊是个人,而工人则是群体。

第三,所谓“先进与落后”:凯伊是个人,但他是先进的;工人是群体,但又是落后的。

事情的最后结果是,英国政府介入和引导将“专利法”细化并落实。具体来讲,就是一方面切实保护发明人专利(凡是使用发明的,要给发明者专利费),另一方面,规定专利期为14年,即在14年专利期满后公之于众,公众可以无偿使用。这样,以取得发明人与民众的利益平衡,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今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是唯物史观,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理论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用凯伊之死这个例子,可以对这一抽象理论进行阐释。

从本节课而言,《英国工业革命》这节围绕科技发明、看似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因渗透了理性思考而彰显出思维拓展的魅力。

案例二:罗斯福新政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对年收入5万以上的个人开征,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者缴纳税率高达59%,后来进一步提高到75%。

——余伟民《世界历史》

那么,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有没有阻力呢?且看下文。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王春良《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一位记者问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员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www.xing528.com)

——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问题:

(1)根据材料,罗斯福推行新政有阻力吗?为什么?

(2)你认为如何化解?

众所周知,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的再分配,改革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向既得利益者开刀。协调、化解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如果仅仅以所谓“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之类的简单说教,是很难说服利益方的。须知,富人是社会影响力极大的阶层,动他们的奶酪,其反响可想而知!果然,罗斯福新政时期,新政措施引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当年《纽约时报》等媒体对罗斯福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那么,作为总统,罗斯福是如何力排众议使国会通过提案的?此外,他又是如何化解矛盾,在动了富人奶酪之后,依然以压倒优势连续四届赢得总统大选?创造了空前绝后的美国纪录!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当年,罗斯福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很感兴趣。在我的点拨下(根据我个人的浅显理解),他们分别从特殊时代背景、宗教价值观影响、罗斯福个人魅力、民众整体素质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甚至有同学在课后去看大部头的《罗斯福传》与《罗斯福演讲录》。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并积极投入精力去研究,这就是一种成功!谁能料定你的课堂里不会坐着一位未来的“陈景润”呢?而你,也许就是那位讲述“哥德巴赫猜想”的引路人!

富有思考力的问题设计能打造出魅力课堂,当无争议。然而,在日常教学评价中,却时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您提出的问题书上没有,已经超纲了,高考肯定不考的,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考试重点上。这里无意评价这种声音,甚至也理解这种声音是大环境使然,但是,一味地屈从于环境而放弃作为,也是不足称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图1-3)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中学历史教师,独立思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好的教育观应该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让学生学会思考远比记住几个年代、事件要有意义得多。为师者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一颗颗探究的种子,则善莫大焉!

图1-3 陈寅恪先生和夫人唐筼在庐山植物园的合葬墓

20世纪初,流亡日本梁启超发表了著名的《新史学》,痛批旧史学之弊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今天的历史教学如果仅仅把历史史实像流水账一样讲清楚,又有什么意义呢?

古往今来,教育家们对思考的意义论述颇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爱德华·德波诺(法国学者)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赞可夫

我的观点是: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教师自己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必须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以自己的探究精神引领、示范学生。“耳濡目染,不学以能。”

老师在备课时,对史学问题一定要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思考力不仅能打造出魅力课堂,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