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九大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十九大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着墨很多,“生态文明”被提及多达12次、“美丽”有8次、“绿色”有15次,且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美丽中国,符合人民需求,契合人民期待。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宪法修正案共有21条,其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是此次修改宪法的突出亮点。

十九大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着墨很多,“生态文明”被提及多达12次、“美丽”有8次、“绿色”有15次,且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一)首次将“美丽”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6]美丽已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能力,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强音。“美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生态文明摒弃了工业文明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强行破坏等,追求生态公平和生态正义,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是自然之美与人类之美的相生相通、相存相融,是人类生命与自然律动的完美合拍和协调共振,是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统一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生态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美丽”是积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美丽中国,符合人民需求,契合人民期待。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以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为责任,以美丽为重要尺度,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循环清洁利用为准则,以低污染、高效率、可持续、集成性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将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结合起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营造美丽的生活环境,给予人民更舒适的生活体验和更大的获得感,实现美丽中国梦。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载体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国家发展方略的重要基础,也是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展之间的矛盾。”[27]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标志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壮举。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8]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抓手。应该看到,这次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是我们党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对国情、社情所作出的全面思考与科学判断,是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路线的制定必然围绕解决社会需求从“数量不足”转变为“质量欠佳”的问题,改善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以构建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为价值取向,突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现代化困境,必然成为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目标。

首先,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解决需要转变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近几年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发展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需要将过去自然价值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与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相适应、相联系的新发展模式。这种转变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模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从而转变全要素生产变革。其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绿色、协调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是难以避免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就是要解决上述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可持续性要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经济可持续性要求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当代发展与后代发展之间的平衡,社会可持续性要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发展平衡。因此,要正确地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要全面的理解生态文明内涵,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抓手。”[29]

(三)生态文明建设载入宪法上升为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历史性写入宪法,此举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更高的法律地位,有了更强的法律效力。生态文明继写入党章后又写入宪法,是让生态文明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生动体现。这次宪法修正案共有21条,其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是此次修改宪法的突出亮点。具体有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二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三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是‘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修改为‘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是增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30]

“让生态文明通过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宪法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的具体表现,也是未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客观需要,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将生态文明写进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方面、全过程地展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水平高质量、高水平的提升,也彰显了中国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智慧,使中国成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不断为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新的贡献。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国关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逐渐完善,并且在绿色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也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仍有部分相关法律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目标和要求不相符,出现法律执行、监管滞后,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不足等问题。近期来,仍需进一步修订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条文,将环保督查、区域环保等有助于形成我国环保事业系统开展的内容进一步完善,让宪法真正起到根本大法的重要作用,让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进一步彰显。”[31]

(四)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向

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对农村价值的再判断。乡村振兴不仅是对乡村经济的建设,也是统筹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发展,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起到统领作用,从生产和生活方式入手引领乡村的绿色革命。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根本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2]就农业农村发展而言,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人民从之前的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美丽生态的期盼。同时,也意味着要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乡村发展中面临的多种不协调、不平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重要路径。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同样是建立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保持乡村原貌的基础之上的生产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保持乡村经济的旺盛活力,另一方面要融合乡村自身特性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生活的经济宽裕、生活便利、和谐有序。因此,农村的发展要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既要发展乡村生产力,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是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的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领域。由于广大农村居民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活习惯,所以农村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困难重重。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农村居民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实现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循环发展,要多途径、多方式引导村民养成绿色生活方式,例如垃圾分类清运、污水合理处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和污染防治力度,营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

[4][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读集》,吴斐丹、张草纫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7页。

[7]严耕:《生态环境是双重生产力》,《中国三峡》2013年第11期。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0页。

[9]严耕:《生态环境是双重生产力》,《北京日报》2013年8月12日。

[10]赵建军:《实现美丽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www.xing528.com)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42页。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42页。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42页。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42页。

[16]赵建军:《实现美丽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页。

[17]赵建军:《实现美丽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5页。

[19]赵建军:《实现美丽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页。

[20]赵建军:《实现美丽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页。

[22][加]马克·安尼尔斯基:《建立福祉经济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6—13页。

[23]《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出席发布会》,见http:/ww.china.com.m/lianghonews/2017-03/09/content_40435528.htm。

[24]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1期。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26]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

[27]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2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

[29]赵建军:《实现美丽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1版,第10页。

[30]赵建军:《实现美丽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1版,第17页。

[31]赵建军:《实现美丽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1版,第17页。

[32]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