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蟹摄食习性:特点、食性选择与饲料摄取方式

河蟹摄食习性:特点、食性选择与饲料摄取方式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摄食习性1.食性特点河蟹属杂食性的甲壳动物,但通常偏向动物性食物。摄取食物时靠螯足夹住食物,直接送往口器,经口器组成部分的第三对颚足进行切割和研磨,然后将食物输入肠中由肠壁吸收。对饲料摄食的选择:河蟹食性较杂,食谱广。另外,由于河蟹摄食的习惯是以螯足将食

河蟹摄食习性:特点、食性选择与饲料摄取方式

(二)摄食习性

1.食性特点

河蟹属杂食性的甲壳动物,但通常偏向动物性食物。它在食性上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广谱性,既能摄取附着藻类、有机碎屑,又能摄食多种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还能摄食人工饲料,如粮食类、饼粕类以及人工配制的颗粒饲料。二是互残性,在溞状幼体阶段就残食同类,在成蟹养殖阶段,尽管同类具有坚硬的甲壳不能被残食,但在蜕壳后短暂的软壳期为生命中的薄弱环节,易被同类残食。三是暴食性,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河蟹食量很大,往往一面排泄粪便,一面还在不停地摄食。四是耐饥性,在饲料缺乏的情况下,河蟹10天左右不摄食也不会死亡,但就是不能进行蜕壳生长。五是阶段性,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食性,从发育生态角度看,蟹在幼体期与成体期的消化器官发育完善程度不同。在养殖河蟹的后期,也就是青春蜕壳之前,河蟹的食量增加,对营养的需要也增加,并且改变前期主要在傍晚前后摄食为全天候摄食。

(1)食物组成:河蟹食性的广谱性主要表现在摄食对象的多样化方面,从解剖湖泊河蟹胃内物组成情况看,一般有水草、腐殖碎屑、底栖螺蚬、蚌及蠕虫和水生昆虫(图9),还有附着藻类和水生植物的果实等,也能在胃内物中找到小鱼和小虾。通过对太湖河蟹的周年食性分析,胃内食物种类的出现率以植物和杂鱼为最高,出现率为68%,其次是虾类,为40%,贝类的出现率为20%,水生昆虫为12%,蠕虫为4%(食物种类出现率,即胃内出现一种食物作一次计算,用百分数来表示)。对于水生植物来说,因为其在湖泊中来源较广,摄食也容易,所以往往是构成胃内物的主要成分。水草中以眼子菜、苦草、浮萍等为主食(图10)。生长阶段的蟹喜良水草上的附着藻类等周丛生物,如喜旱莲子草上的附着藻类、丝状藻中的水绵和胶刺藻等、硅藻中的新月藻和异极藻等,还有一些原生动物,以及小鱼虾和水丝蚓等都能被蟹利用。在小型湖泊养蟹时,投喂一些饵料作为补充,河蟹对螺蚌肉尤为喜食,对红苕干、稻谷和麦类利用率也较高。就水生植物的补充情况看,野菱和家菱对湖泊河蟹生长具有较好的作用。笔者认为,河蟹喜欢沿着菱的主茎往返于水底和水表层活动,并且喜食菱的像须状根样的水下叶以及附着在叶上的藻类及周围的周丛生物等。对于沉于水底的菱,河蟹尤为喜食。

图9 河蟹食物(一):底栖动物

1.摇蚊幼虫 2.杆吻虫 3.黄蚬

4.细纹耳萝卜螺 5.铜锈环棱螺

图10 河蟹食物(二):水生植物

(2)互残与耐饥:河蟹种内的互残性,在溞状幼体阶段起,就对同类进行残食;在黄蟹期间,刚蜕壳的软壳蟹和附肢严重残缺的个体(图11),更有遭到强者攻击吞食的危险。它的暴食性是指在饲料充足且适口的情况下,食量很大,笔者在室内观察到,河蟹在不停地摄食的同时,肛门仍挂着条状粪便。它的消化能力很强,从肛门取出粪便检查,可见到大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和碎片能被消化,这是很多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它的耐饥性,是指在饵料缺乏和周围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它可半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时间不摄食也不至于饿死。这是因为河蟹在饱食后,把多余的营养贮存于肝脏之中,在适当时就将贮于肝脏的营养用于维持生命。

图11 河蟹的互相残杀(依李阿庆)(www.xing528.com)

2.摄食时间及数量

(1)摄食时间:河蟹在湖泊中摄食高峰时间一般为傍晚前后至晚9时,在生殖蜕壳前的9月份前后全天摄食。河蟹不是以视觉为主寻找食物,而是以嗅觉为主,它第一对触角上的感觉毛是一种嗅觉器,借此夜间寻觅食物。摄取食物时靠螯足夹住食物,直接送往口器,经口器组成部分的第三对颚足进行切割和研磨,然后将食物输入肠中由肠壁吸收。双螯在摄取食物过程中是不断地交替夹取食物,这时用步足支撑着身体。在水草丛中,河蟹用大螯钳食饵料时,步足有时倒挂,有时平爬,有时一边步足支撑着身体。河蟹摄食具有昼夜变化规律,它日落出洞觅食,夜间1时左右胃充满,达到饱和状态,日出前入洞隐匿,日间13时左右胃内食物消化殆尽,呈空胃状态,日落复出觅食。

(2)胃容量与摄食次数:表4列出不同规格河蟹的胃容量和日摄食次数的计算值。

表4 不同规格蟹体的胃容量及摄食次数(陈立侨,1993)

由表4可知,随着河蟹规格的增加,摄食和胃容量增大,但日摄饵次数则减少,即由5.2克增至41.4克时,日摄饵次数9次减至4次。

(3)对饲料摄食的选择:河蟹食性较杂,食谱广。研究表明,它对于动物性饲料和添加动物性饲料的配合饲料表现出强的选择性;由于河蟹栖息的生态要求和饲料本身的易得性,水生植物在河蟹饥饿时,可能成为常食种类,但不是喜食种类;在商品饲料中,当棉子饼、混合糠和麦粉同时存在时,河蟹较喜食麦粉饲料,不食棉子饼和混合糠。此外,当面粉中掺和一定比例的动物性饲料(鱼糜)时,比单纯动物饲料(死鱼)对河蟹更有吸引力。对于面粉炒熟与调配鱼糜和添加咸味投喂的试验表明,河蟹喜食生的饲料和调配有鱼糜的饲料,特别是喜食既有鱼糜,又添加咸味的饲料。徐一枝(1989)指出,单一使用青饲料时河蟹的生长虽不够理想,但能较好地利用水葫芦和水花生。

(4)水温对摄食的影响:温度不仅影响河蟹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还直接影响着河蟹的摄食。研究表明,当水温升至10℃左右时,河蟹开始摄食,15℃左右时,摄食量开始增加,在20~28℃时,摄食旺盛,即河蟹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0~28℃,在此范围内,随着水温的上升,蟹食欲越旺盛,摄食量也大,生长速度就快。陈立侨(1993)认为,在水温10~26℃范围内,河蟹对不同饲料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相比之下,用配合饲料投喂时,河蟹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但效果明显次于螺蛳。陈炳良(1989)研究天然湖泊河蟹摄食后指出:河蟹的摄食随季节不同而有差异,14~20℃是河蟹摄食的最适温度,5℃以下和22℃以上则影响其摄食量。

(5)河蟹利用腐败尸体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河蟹喜食动物的腐败尸体,其实在人工养殖的实践中,这种现象并不具普遍性,反之如果用传统观点指导河蟹养殖,不仅无益甚至有害。河蟹喜食腐败动物的尸体,是由于河蟹在天然环境中,难以获得生长需要的足够食物,河蟹只有抢食动物腐败的尸体弥补食物的不足。另外,由于河蟹摄食的习惯是以螯足将食物拥抱在胸前搅碎吸食,而食用有生命力的水生动物时,不仅要与其搏斗,其肉体也不易搅碎吸食,故河蟹有食腐败的尸体的倾向。然而,在人工养殖中,改善了河蟹的饲料环境,特别是在饲料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河蟹喜食腐败尸体的倾向减弱。据观察,在同时具有新鲜动物尸体和腐败动物尸体的情况下,河蟹往往首先食用新鲜动物的尸体。实际上在人工养蟹中,大量投喂动物腐尸作为河蟹主要饲料,具有一定的负作用,例如可能会造成水质恶化和诱发蟹病等。因此在小型湖泊养蟹和围栏养蟹的投喂中,应少用或慎用动物腐败尸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