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水库地形地质条件分析

下水库地形地质条件分析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弯段下水库区谷底宽150~240m,高程为1358.00~1372.00m,河谷纵坡降约为1.85%,库区左岸地形坡度为34°~40°,发育有Ⅰ级阶地,库岸长约700m;右岸35°~50°,上部较缓,库岸长约885m。覆盖层渗透系数13.4~21.0m/d。水库渗漏主要通过单薄分水岭向大西沟、坝下游、哈拉沁沟渗漏,以及向泄洪排沙洞、地下厂房等地下洞室渗漏。下水库两岸地形较为陡峻,岸坡基本稳定,地下水对边坡影响较小。物理地质现象主要有卸荷、风化作用及小范围的崩塌。

下水库地形地质条件分析

一个弯段下水库区谷底宽150~240m,高程为1358.00~1372.00m,河谷纵坡降约为1.85%,库区左岸地形坡度为34°~40°,发育有Ⅰ级阶地,库岸长约700m;右岸35°~50°,上部较缓,库岸长约885m。两岸冲沟共有六条,左岸一条,右岸五条,其中右六号、右八号沟规模较大,沟内多有洪积和崩坡积物分布,总量约20万m3,山洪暴发时易带入库内,增加水库的泥沙淤积。库区两岸均为吕梁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片麻理产状不稳定,但总体为NW300°~350°SW∠40°~75°,柔皱较发育,局部有斜长角闪岩残留体,其中以脉状斜长角闪岩数量居多,产状一般为NW315°~325°SW∠70°~90°,宽3~5m。河床为冲积洪积砂卵砾石漂石层,泥质含量高,厚度20~22m,最深31m,两岸坡脚分布有崩坡积土夹碎石,厚度1~3m。库区大的构造不发育,地表未见断层出露,仅在探洞中有所揭露,规模不大。裂隙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高陡倾角,NEE组走向NE60°左右,以倾向SE为主;NW组走向NW320°~NW330°,以倾向SW为主。局部有一组NE60°~70°NW∠12°~30°的缓倾裂隙,延伸较短。

河床第四系孔隙水水位与地表水水位基本一致,纵坡降2.4%。覆盖层渗透系数13.4~21.0m/d。两岸地下水水力坡降变化较大,左岸由上游至下游横向坡降为28.5%~40.6%,右岸坡降为12.5%。透水率小于1Lu的岩体埋深差异较大,两岸相对不透水层埋深大于70m,河床部位埋深为70~90m,部分地段100m左右未见相对隔水带。钻孔揭露库底为弱和极弱透水带,到达一定深度后,透水性将变得极微弱,可视为隔水带,下水库不存在向库底的永久性渗漏。水库渗漏主要通过单薄分水岭向大西沟、坝下游、哈拉沁沟渗漏,以及向泄洪排沙洞、地下厂房等地下洞室渗漏。

下水库两岸地形较为陡峻,岸坡基本稳定,地下水对边坡影响较小。物理地质现象主要有卸荷、风化作用及小范围的崩塌。卸荷主要发生于凸出陡坡及小山梁地段,两岸卸荷带发育,左岸水平向卸荷深度为5~10m,右岸为5~19m。基岩弱风化带下限垂直深度河床部位一般为5~10m,两岸深度相近,左右岸分别为25~45m和25~50m。全强风化较浅,一般为1~2m,部分地段没有全强风化带。NE和NW向陡倾裂隙和卸荷裂隙在地表水侵蚀、风化等长期共同作用下,发生崩塌失稳。崩塌体一般以小规模零星分布,为近代崩塌形成的碎块石堆积体。

拦沙坝位于西窑子下游约1km处,右岸为一突出的山脊,较单薄,岩石风化破碎;左岸左四沟为一深切冲沟。拦河坝位于大西沟出口上游,右岸靠近大西沟沟口的凸岸,由于凸岸风化破碎,坝肩突出的山脊单薄,地形条件较差;左岸左五沟下游有一塌滑体,坝肩条件较差。

一个弯段下水库区谷底宽150~240m,高程为1358.00~1372.00m,河谷纵坡降约为1.85%,库区左岸地形坡度为34°~40°,发育有Ⅰ级阶地,库岸长约700m;右岸35°~50°,上部较缓,库岸长约885m。两岸冲沟共有六条,左岸一条,右岸五条,其中右六号、右八号沟规模较大,沟内多有洪积和崩坡积物分布,总量约20万m3,山洪暴发时易带入库内,增加水库的泥沙淤积。库区两岸均为吕梁期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片麻理产状不稳定,但总体为NW300°~350°SW∠40°~75°,柔皱较发育,局部有斜长角闪岩残留体,其中以脉状斜长角闪岩数量居多,产状一般为NW315°~325°SW∠70°~90°,宽3~5m。河床为冲积洪积砂卵砾石漂石层,泥质含量高,厚度20~22m,最深31m,两岸坡脚分布有崩坡积土夹碎石,厚度1~3m。库区大的构造不发育,地表未见断层出露,仅在探洞中有所揭露,规模不大。裂隙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高陡倾角,NEE组走向NE60°左右,以倾向SE为主;NW组走向NW320°~NW330°,以倾向SW为主。局部有一组NE60°~70°NW∠12°~30°的缓倾裂隙,延伸较短。(www.xing528.com)

河床第四系孔隙水水位与地表水水位基本一致,纵坡降2.4%。覆盖层渗透系数13.4~21.0m/d。两岸地下水水力坡降变化较大,左岸由上游至下游横向坡降为28.5%~40.6%,右岸坡降为12.5%。透水率小于1Lu的岩体埋深差异较大,两岸相对不透水层埋深大于70m,河床部位埋深为70~90m,部分地段100m左右未见相对隔水带。钻孔揭露库底为弱和极弱透水带,到达一定深度后,透水性将变得极微弱,可视为隔水带,下水库不存在向库底的永久性渗漏。水库渗漏主要通过单薄分水岭向大西沟、坝下游、哈拉沁沟渗漏,以及向泄洪排沙洞、地下厂房等地下洞室渗漏。

下水库两岸地形较为陡峻,岸坡基本稳定,地下水对边坡影响较小。物理地质现象主要有卸荷、风化作用及小范围的崩塌。卸荷主要发生于凸出陡坡及小山梁地段,两岸卸荷带发育,左岸水平向卸荷深度为5~10m,右岸为5~19m。基岩弱风化带下限垂直深度河床部位一般为5~10m,两岸深度相近,左右岸分别为25~45m和25~50m。全强风化较浅,一般为1~2m,部分地段没有全强风化带。NE和NW向陡倾裂隙和卸荷裂隙在地表水侵蚀、风化等长期共同作用下,发生崩塌失稳。崩塌体一般以小规模零星分布,为近代崩塌形成的碎块石堆积体。

拦沙坝位于西窑子下游约1km处,右岸为一突出的山脊,较单薄,岩石风化破碎;左岸左四沟为一深切冲沟。拦河坝位于大西沟出口上游,右岸靠近大西沟沟口的凸岸,由于凸岸风化破碎,坝肩突出的山脊单薄,地形条件较差;左岸左五沟下游有一塌滑体,坝肩条件较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