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区降水量评价方法与成果

分区降水量评价方法与成果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评价方法本次评价1956~2000年各分区的逐年降水量全部采用计算机网格法计算。评价成果按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两套提交,在计算过程中,各年降水量的计算以行政分区与水资源分区叠加分割成的小块作为计算单元,按时序组成系列,因而两套成果平衡一致。各行政分区中,年降水量均值也呈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水资源分区中,年平均最大降水量为入黄小河分区的645.9mm,最小为张峰分区的562.3mm。水资源分区各年段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见表3-6。

分区降水量评价方法与成果

(一)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1956~2000年各分区的逐年降水量全部采用计算机网格法计算。评价成果按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两套提交,在计算过程中,各年降水量的计算以行政分区与水资源分区叠加分割成的小块作为计算单元,按时序组成系列,因而两套成果平衡一致。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评价成果的规律,本次评价共采用了四个系列,即1956~2000年、1980~2000年、1956~1979年、1971~2000年进行分析计算,降水量均值采用算术平均值,Cv用矩法计算,频率曲线为目估适线调整确定,偏差系数Cs与变差系数Cv之比,采用固定值2.0。

(二)1956~2000年分区降水量

图3-1(一) 晋城市主要测站典型年降水量月分配

经分析计算,全市1956~2000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24.0mm,折合水体59.2亿m3。其中: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42.6mm,折合水体6.9亿m3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21.6mm,折合水体52.3亿m3。全市年平均最大降水量为1963年,年降水量866.4mm;年平均最小降水量为1997年,年降水量326.3mm。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降水量分析计算成果见表3-2和表3-3。

图3-1(二) 晋城市主要测站典型年降水量月分配

各水资源分区中,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都在600mm以上,入黄小河分区687.5mm,为最大值,其次是阳城分区656.3mm;最小值为润城分区,只有598.2mm。

各行政分区中,年降水量均值也呈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其中:南部的阳城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均值658.7mm,为全市最大值,其次是陵川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均值632.0mm;西北部的沁水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均值601.3mm,为全市最小值;其余泽州县、城区、高平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均值分别为624.7mm、614.1mm、605.9mm。

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年平均降水量Cv值,介于0.22~0.26之间。水资源分区中,最小值为润城分区,Cv等于0.23;最大值为卫河分区,Cv等于0.26。行政分区中最小值为沁水县,Cv等于0.22;最大值为阳城县和城区,Cv值均等于0.25。

表3-1 晋城市雨量代表站典型年降水量月分配表

续表

续表

表3-2 晋城市水资源分区1956~2000年年降水量特征值统计表

表3-3 晋城市行政分区年降水量特征值(1956~2000年系列)

分析时段内(1956~2000年)各分区年降水量年际间差异较大,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年平均降水量极值比介于2.5~3.2之间。水资源分区中卫河分区极值比最大,行政分区中城区极值比最大均为3.2。

(三)1980~2000年分区降水量

1980~2000年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91.8mm,折合水体56.2亿m3,全市年平均最大降水量为1998年的741.4mm,年平均最小降水量为1997年的326.3mm,极值比为2.3。该时段比第一次评价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减少了58.2mm,减幅为9.0%;比1956~2000年长系列平均值减少了32.2mm,减幅为5.2%。(www.xing528.com)

水资源分区中,年平均最大降水量为入黄小河分区的645.9mm,最小为张峰分区的562.3mm。

1980~2000年系列与1956~2000年系列相比,全市Cv值均为0.24,极值比由2.7减至2.3,各水资源分区的极值比也都相应有所减少,说明1980~2000年时段因降水量减少,特别是在该时段内没有发生像1963年那样大水年份的降水量,年际间降水量的差别也相应有所减少。1980~2000年各分区年降水量分析计算成果见表3-4和表3-5。

(四)各评价系列年降水量成果比较

各评价系列是指1956~2000年(45年)、1956~1979年(24年)、1971~2000年(30年)、1980~2000年(21年)4个系列。各评价系列与1956~1979年系列相比,全市1956~2000年系列、1971~2000年系列和1980~2000年系列均值分别偏枯4.3%、8.5%和9.3%。全市1956~1979年系列降水量相对偏丰,此后降水量呈现出逐渐偏枯的趋势。

各水资源分区中,1980~2000年系列较1956~1979年系列降水量相对偏枯在10%以上的有张峰分区、任庄分区、入汾小河、入黄小河、卫河分区,其他分区相对偏枯较少。

各行政分区中,1980~2000年系列较1956~1979年系列相对偏枯在10%以上的有高平市、陵川县,其他县市偏枯程度不足10%。

(五)各年代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全市按1956~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共5个年代,分别统计各分区分年段年平均降水量。全市1956~1960年段和1961~1970年段普遍偏丰,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比(1956~2000年),平均偏丰8%和9%;1971~1980年段平均偏枯2%,1981~1990年段平均偏枯4%,1991~2000年段偏枯7%。

水资源分区1956~1960年段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比(1956~2000年),卫河分区、入汾小河分区偏丰最多,偏丰分别为19%、17%,其他各分区偏丰在2%~10%之间。1961~1970年段各分区偏丰差异不大,在6%~14%之间。1971~1980年段中除任庄分区偏丰2%,入黄小河、张峰分区偏丰1%以外,其余各分区均偏枯,偏枯在1%~8%之间。1981~1990年段除入黄小河偏丰2%以外,其余各分区偏枯在2%~6%之间。1991~2000年段是各年段中的最枯水段,其中入黄小河偏枯15%,其余各分区偏枯在4%~11%之间。水资源分区各年段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见表3-6。

行政分区1956~1960年段,陵川县偏丰最多,偏丰17%,其他各县偏丰在2%~13%之间。1961~1970年段偏丰程度在6%~11%之间;1971~1980年段,除高平市偏丰2%以外,其余各县偏枯在2%~4%之间;1981~1990年段阳城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基本持平,其余各县偏枯在3%~7%之间;1991~2000年段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比均偏枯,偏枯幅度在5%~10%之间。行政分区各年段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见表3-7。

表3-4 晋城市水资源分区1980~2000年年降水量特征值统计表

表3-5 晋城市行政分区1980~2000年降水量特征值表

表3-6 晋城市水资源分区降水量不同年代均值统计表

表3-7 晋城市行政分区降水量不同年代均值统计表

主要河流沁河、丹河各年段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比,沁河20世纪50年代平均降水量偏丰不及60年代,50年代偏丰5%,60年代偏丰11%,70~90年代随年代逐渐偏枯,偏枯程度分别为2%、4%、7%;丹河从50~90年代各年段平均降水量顺时序递减,50、60年代偏丰10%、7%,70~90年代分别偏枯1%、5%、6%。

由此可以看出,晋城市50~60年代降水量偏丰,从70年代降水量开始偏枯,而且形成了偏枯程度随年代逐渐加剧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