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资源总量特征分析

水资源总量特征分析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评价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在此引入衡量水资源分布相对离散程度的变差系数Cv进行分析。Cv值愈大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愈大。水资源总量极值比全市为3.9,入汾小河为2.7,沁河流域为4.6,丹河流域为3.5,入黄小河为5.6,卫河流域为3.7。水资源总量极值比以阳城最大为4.7,以高平最小为3.0。

水资源总量特征分析

为了评价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在此引入衡量水资源分布相对离散程度的变差系数Cv进行分析。Cv值愈大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愈大。

(一)按流域与水资源分区分析

由表5-2可知,1956~2000年系列Cv值全市为0.4,入汾小河为0.29、沁河流域为0.46、丹河流域为0.31、入黄小河为0.44、卫河流域为0.47。在8个水资源分区中,Cv值变化在0.29~0.58之间,入汾小河Cv值最小仅0.29,张峰分区Cv值最大为0.58,大于0.50的分区还有润城分区。偏态系数Cs/Cv全市为4.0,各水资源分区在2.5~3.5之间,入汾小河、沁河流域、丹河流域、入黄小河和卫河流域分别为3.5、3.0、3.0、2.5和3.5。水资源总量极值比全市为5.5,入汾小河为3.8,沁河流域为6.3,丹河流域为4.8,入黄小河为5.9,卫河流域为6.1。从水资源分区看,张峰分区和润城分区最大,达7.4,其他分区介于3.8~6.3之间。各分区极大值均出现在50、60年代;各水资源分区极小值均出现在1997年。

由表5-6可知,1980~2000年系列Cv值全市为0.32,入汾小河为0.25、沁河流域为0.38、丹河流域为0.26、入黄小河为0.44、卫河流域为0.35。在8个水资源分区中,Cv值变化在0.23~0.44之间,任庄分区Cv值最小仅0.23,入黄小河Cv值最大为0.44。偏态系数Cs/Cv全市为2.0,各水资源分区在2.0~3.5之间,入汾小河、沁河流域、丹河流域、入黄小河和卫河流域分别为3.0、2.5、2.0、3.5和2.5。水资源总量极值比全市为3.9,入汾小河为2.7,沁河流域为4.6,丹河流域为3.5,入黄小河为5.6,卫河流域为3.7。从水资源分区看,阳城分区最大4.7,入汾小河最小2.7。各分区极大值主要出现在1982年和1998年;各水资源分区极小值均出现在1997年。

(二)按行政分区分析

由表5-4可知,1956~2000年计算系列中,6个行政分区变差系数Cv值变化在0.31~0.51之间,高平Cv值最小为0.31;沁水Cv值最大为0.51。Cs/Cv倍比值变化在2.5~4.0之间,阳城和泽州倍比值最小为2.5,陵川倍比值最大为4.0。水资源总量极值比以沁水最大为6.8,以高平最小为4.8。极大值出现在1956年和1963年;极小值均出现在1997年。

由表5-8可知,1980~2000年计算系列中,6个行政分区变差系数Cv值变化在0.24~0.39之间,高平Cv值最小为0.24,阳城Cv值最大为0.39,其次为沁水0.37。Cs/Cv倍比值变化在2.0~3.0之间,城区、高平和泽州倍比值最小为2.0,阳城和陵川倍比值最大为3.0。水资源总量极值比以阳城最大为4.7,以高平最小为3.0。极大值出现在1982年和1998年;极小值均出现在1997年。(www.xing528.com)

表5-5 晋城市流域分区1980~2000年系列水资源总量特征值统计表

表5-6 晋城市流域分区1980~2000年系列水资源总量特征值统计表

表5-7 晋城市流域分区1980~2000年系列水资源总量特征值统计表

表5-8 晋城市行政分区1980~2000年系列年水资源总量特征值统计表

从1956~2000年、1980~2000年各时段统计特征看,1980~2000年系列统计参数普遍比1956~2000年小。

综上所述,流域面积相对较大、有较大岩溶泉水出露的分区,由于流域的调蓄作用及岩溶泉水的补给,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比较平缓,Cv值相对较小;而流域面积相对较小、无较大岩溶泉水出露的分区,Cv值相对较大。水资源量极大值主要出现在五六十年代;极小值均出现在199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